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模式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25 10:26: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为了形成一种安全学科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拓展和加强安全领域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本文探讨分析了一种基于高校中学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基于中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需求分析和高校在创新育人方面的优势分析,依托安全类科技支撑项目,进行高校中学在安全学科领域的协同育人效果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中学协同育人对于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该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对于探索构建我国安全学科领域创新人才的早期教育环节和长效化、体系化培养机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中学;协同育人;创新;安全

本文引用格式:段玉龙,耿迅,王文和,等 . 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培养安全学科创新素养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2):61-64.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Middle Schools

             ——T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Literacy of Safety Discipline as an Example

DUAn Yulong1, GEnG Xun2, WAnG Wenhe1, DEnG Zhixun3
(1.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2.Office of Academic Research,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3.Chong Qing Fengmingshan Middle School, Chongq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form a  long-term training mechanism of  safety talents, expand and  strengthe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safety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an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e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novation literacy training and the advantag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novation education, relying on the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ject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safety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middle schools ha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early education link and long-term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safety discipline in China.

Keywords: university; secondary 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novation; security

一 引言

高校中学作为协同育人主体,培养中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是我国中长期创新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一种新尝试,近年来在我国诸多省份都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如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陕西省的春笋计划、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中学联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等,均对大学中学联合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养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此外,美、英等国家上个世纪就开始了依托STEAM 项目,营造政府资助项目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者的项目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日本 SSh(SuperScience  high  School)也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1-7]。

国内外对于中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很重视, 主要在于中学生是大学生的预备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尤其针对中学阶段在相关学科领域初露锋芒的部分佼佼者,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便于国家早发掘、早培养针对性的专业领域创新人才,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未来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尤其重要。

安全工程科学技术作为我国科学领域的方向之一,安全领域人才的培养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要。截至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在安全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仍然十分匮乏,安全领域的一般性人才更是短缺。为此,本课题以安全领域作为背景依托,借助“重庆市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计划”,联合重庆科技学院和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在重庆市教委立项的科研项目“多孔滑移材料抑制作用下管道燃气爆炸特征实验研究”资助下, 探索大学 - 高中协作共同体作用下,安全学科领域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期望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对于探索培养中学生对安全工程科学技术的兴趣,端正、提高中学生对安全科学的认识,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安全领域的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收获。

\
                             
二 中学生创新素养需求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主要有 3 个方面:(1)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时间, 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学习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学习效率高。(2)良好的态度, 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对各门学科都具备较高的探知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面对困难, 想尽办法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态度端正,热爱学习。(3)能在学习中寻找快乐,求知欲强,经常爱提问并善于交流学习信息,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并丰富自己的兴趣学科。讲究学习策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反思与自我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懂得使用工具书、参考书,善于收集和使用学习资料。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对各种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 并积极探究。善于观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喜欢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8]。

对于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目前而言,更多的是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浅尝辄止,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更大面积的体系化教育。主要原因在于, 中学没有一定数量的创新类项目供中学生参与。但是,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均有数量较多的各类创新科研项目,如果能够让中学生亲身参与这些课题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和环节,对于中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本文分析探索高校中学在针对中学生的创新素养进行协同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

三 高校平台在中学生创新素养育人方面的优势

高校科研平台具有研究领域领先、平台成熟、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制度完善、人员配备合理等特点。对于从未参与过科研项目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期待和挑战的体验和学习过程。现结合本课题,具体联合重庆科技学院,对高校在大学中学协同创新育人方面的优势进行针对性分析。

(一) 科研平台完善

各大高校均有为数众多、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可为协同育人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并能够一定程度上进行经费支撑。本项目依托的重庆科技学院下属安全工程学院, 现有省部级及以上基地或实验平台 4 个 , 仪器设备总值达 2600 余万元。从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安全性等各方面来讲,均能很好地支撑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

(二) 课题资源丰富

各大高校均有一定数量的横纵向科研项目来支撑专业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重庆科技学院下属安全工程学院累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 50 余项,省部级课题 200 余项,年科研经费超 1000 万。本次协同育人的课题属于其中的课题之一,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从课题和资金方面充分保障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

(三) 师资力量雄厚

各大高校的每个专业均按照一定的生师比进行教师数量的合理配置。重庆科技学院下属安全工程学院现有专业教师 40 余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15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18 人,博士 30 余人。大部分教师具备非常丰富的工程经历和海外留学经历, 且科研成果丰硕。本课题执行过程中,主要依托其中个别或部分教师开展,一旦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任何难题,都能保证在学院其他教师的帮助下顺利推进。

(四) 科研教学经验丰富

由于较多数量的横向和纵向项目支撑,重庆科技学院下属的安全工程学院教师有大量的机会主持或参与诸多安全类项目,通过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具备将工程经验和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知识点进行教学的能力。所以,中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和与高校教师的交流互动,可以收获很多在课堂、书本上无法获得的一手知识和先进理念,对于培育中学生的创新素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 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模式

图 1 是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模式示意图。可以看出,高校基于自身的 4 大优势,提供相关科技项目作为桥梁,对中学生进行相应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素养的培养锻炼。协同育人环节主要表现在 4 个方面:

(一) 全程参与

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参与,涉及项目开展的所有环节。过程中, 凡是参与该项目进行创新素养锻炼的中学生,均需要全程参与每个环节,过程中和高校对接的指导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二) 具体实施

本项目的实施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素养。为此,作为桥梁纽带的科技支撑项目, 在实施过程汇总被分解成多个有机环节。中学生在本项目中,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参与实验平台的建设和改造、实验配合和开展、实验数据分析及处理等事无巨细的各个环节。让其在熟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熟悉科研项目的开展思路和流程,为其长久的科研和创新素养培养打下基础。

(三) 成果整理

在具体参与实施的基础上,具体对接指导的高校教师会指导课题组中学生对所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过滤、分析。从中筛选出无效数据, 并对保留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指导中学生参照科技论文的格式,或者专利的规范写法,进行科技论文和专利的部分环节的处理和撰写,锻炼中学生的成果意识和发表能力。

(四) 师生互动

由于项目实施周期较长,为期一年到一年半不等。整个执行过程中,对接的高校教师和相应的中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通过现场指导讨论、网络讨论等多种模式,进行互动和交流,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学生所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和疑惑,随时掌握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度情况。

\

图 1 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模式示意图
 
五 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效果分析

本项目依托项目属于安全学科领域,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实验思路提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成果撰写 5 大模块,而这几大模块均有中学生全程参与其中的部分内容嗯。通过这种全过程参与的模式,可以体现出高校中学在协同创新育人的多方面效果,具体如下。

(一) 提升中学生的安全科学意识和兴趣

作为协同育人桥梁和纽带的科技支撑项目,本身具备一定的学科前沿性和先进性。由于中学生从未参与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因此对应的依托项目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未知的领域,充满期待。本课题中涉及的是安全学科科研项目,是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工业和民用安全领域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项目的开展和全过程参与,可以让中学生了解我们安全生产的现状,项目开展的背景和意义,项目开展的预期收获和应用价值等。可以从以往的空洞的聆听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接触,亲身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提升中学生对于相应学科领域的意识和兴趣。

(二) 锻炼中学生的系统辩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其安全科学素养

项目具体开展和实施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以求育人效果最大化。因此,在具体开展全过程中,会涉及到实验平台搭建和改造、实验准备、实验开展、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成果整理和撰写等环节。由于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会涉及多套方案、多种工况、海量数据的选择和去伪存真等很多细节。而恰恰是这些复杂问题的出现, 给与了中学生在系统和辩证的思维能力方面的锻炼, 而实验准备和开展、成果的整理和撰写则为锻炼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通过思维和动手能力两个方面的综合培养,期望达到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安全科学素养的效果。

(三) 以点带面、扩大影响

由于本项目是针对所选择的中学生中的佼佼者, 人数很少。因此,单就本项目的育人效果方面,对于数量有限的参与者,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 从国家和相关政府层面而言,仅仅是极少数人受益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学生能够更早地受益于科学、系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目前而言,该模式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相信一旦成熟, 会有更多的中学生参加类似的项目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并且,就算是中学生没有参加该类项目,也会在有意无意的与参与过系统培训和学习的同学的讨论和交流中,或多或少接触到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体现出以点带面、潜移默化的安全科学意识、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持续不断地扩大影响力。

(四)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可以让部分同学在中学阶段就有机会近距离、立体化、全方位地接触和参与某些先进的平台和科研项目。目前而言,可能就此打开了某些中学生对于某些领域的认知,锻炼了其相应的能力和素养,开启其对于某些领域的憧憬。长远来看, 可能会在某些领域相对更早地发现一些具有潜力的创新人才和苗子,便于国家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培育。具体本项目而言,可为培养、挖掘我国未来油气、化工等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才奠定一定基础。

六 结论

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高校在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方面优势明显, 具有包括科研平台完善、实验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方向齐全、课题资源丰富、教师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等多方面优势,对于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意识和兴趣协同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效果明显。通过项目的开展,可以很好地锻炼和培育中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中学生对于科学和创新的理解和认知更深刻,对于相关学科的兴趣更浓厚,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方向更明确。

(3)高校中学协同育人模式可为探索构建我国安全学科领域创新人才的早期教育环节和长效化、体系化培养机制提供借鉴。为国家培养和选拔相关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创新人才培养和战略储备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杨 , 张红霞 , 余秀兰,等 . 大学 - 高中协作共同体与基础理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 [J]. 基础教育 ,2016(5):34-46.
[2]方中雄 . 北京“翱翔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J].中小学管理 ,2013(11):7-10.
[3]余新平 , 余旷 . 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 [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8(11):75-77.
[4]李小涛 , 高海燕 , 邹佳人 .“互联网 +”背景下的 STEAM 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 远程教育杂志 ,2016(1):28-36.
[5]苏百泉 . 高中生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与学校创新教育的调整 [J]. 创新人才教育 ,2016,3(1):24-2 7.
[6]吴乐乐 , 贾毅 , 李常明 . 重庆“雏鹰计划”: 西部地区创新人才培养的区域探索 [J]. 中小学管理 ,2019(9):24-27.
[7]唐盛昌 . 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上海中学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研究 [J]. 教育研究 ,2012(7):144-154.
[8]周东 .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定位与养成和意义 [J]. 考试周刊 ,2014(1):1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