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本硕博”贯通式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24 16:38: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也成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与探索。“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完善。本文从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等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探索并不断完善这一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程天敏 . 高校“本硕博”贯通式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2):58-60,64.

Analysis of the three-stag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master and doctoral degree in universities

CHENG Tianmin
(School of Economic,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Chongq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begun to implement the “Undergraduate- Master-PhD” through-type (T-typ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This mod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T-type talents training is a systematic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needs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This study conduct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setting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a practical path in the process of T-type talents training and  explor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is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undergraduate-master-PhD system; talent training system

一 引言

我国在 20 世纪末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个人教育的需要,许多高校也适时地作出调整以更好地完善自身。为了缩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周期,我国多所高校进行多样化探索,推出“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将两个学位阶段的人才培养连续进行。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1]。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了“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

基于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的前提,本科生毕业后追求更高学历已是社会发展大势。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1949 年仅为 242 人, 1978 年达 1.07 万人,2020 年突破 110 万人 [3]。由1949-2020 年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现时的社会大环境下,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学生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一剂“良方”。博士研究生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级,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早在2018 年教育部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答复的函中就提出,2020 年我国高校博士生招生人数将达到 10 万人 [4]。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高等教育供给。

传统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快速培养高层次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阻力,从而阻碍其发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需要统筹安排其在本科阶段就可以选学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课程,来满足其快进度学习特点。因此,“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成为探索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它是在一所高校不间断地修习完成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课程及完成学位论文写作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5]。目前,部分高校从本科第二三学年开始展开“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工作 , 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还推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快速培养。与此同时这一模式具有培养周期长的特点,且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课程间教学内容严重重叠等问题。国内针对“本硕博”一体化课程建设以及不同阶段教学培养的探索并不鲜见,相关研究也已开展。有学者就指出,需要对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专业课程进行综合考虑,并建立灵活的培养机制 [6]。还有学者指出,单纯的“本硕博”课程衔接无法解决专业知识学习情况不一的问题,需要通过开放式课程体系设置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7]。对于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而言, 在不改变本校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和招生制度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培养模式 , 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研究,从而在实践道路中不断完善其路径,保障其平稳运行。

对于大多数国内高校来说,“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不断探索课程设置和指导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撑培养方案的落实。高校在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一般情况下会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不同, 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不同。对于“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应呈现阶梯式的变化模式”[8]。因此,需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特点制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
                       
二 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式

本科教育是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这一阶段课程设置涵盖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设置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通识课,使学生熟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笔者所在高校设置的课程类别有 : 通识课、专业课、实践实验实训等。其中,通识课除了必修课之外,还设立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类的选修课,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方式上,本科阶段主要以讲授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以及实践、实验、实训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与专业技能。“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链中 , 本科阶段是学生构建本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重要时期,是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研究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培养尤为重要 , 是因为这一阶段学生可塑性强 , 求知欲高,培养效果好 [9]。在课程学习方面,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本科生来说,需要在这一阶段就可以选择能贯通硕博的课程方案,为其后续的培养搭建更大空间。如学习能力较强的本科生,可以修习直达博士水平的专业课程,为之后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在开放课程对象方面,课程可以向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开放,打破选课身份的障碍,支持学生按学习能力修习课程 [10]。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可以尝试开放硕士、博士相关课程,以满足不同知识点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在原有培养方案上加以改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加入, 成绩欠佳的学生也可选择退出。这一模式的人才选拔可以实行分阶段多次选拔与补录制,即不仅从高考成绩突出的学生中遴选,还从学校本科一二年级学习和科研潜质等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中遴选,除了通过新生分班以及后期选拔以外,学生通过导师的科研项目, 导师也通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挖掘更多具有科研潜质对象,并予以补录,实行动态的选拔和补录管理。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不仅使学生始终保持竞争意识,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还可以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在科研方面,需要在本科阶段配备导师, 力促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建立起与导师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分段式教育使本科生缺少个性化培养,难以尽早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不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而在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本科阶段开始了解导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在由多名导师组成的课题组里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 硕士阶段人才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专业基础知识更加完备和深入,这一阶段也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基础阶段之一。硕士研究生按照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使学生们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和科研两个部分。相比于常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链中 , 硕士阶段学制多为 1 年。常规的本科与研究生相互分离的培养模式导致个别课程的重复设置,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甚至是多次重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在这一年的课程中尽可能避免与本科相近或相关内容在所设课程中重复,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使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的课程之间形成层次性和连续性, 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相比于本科生,由于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先由教师讲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课堂上的课程学习减少,科研意识显著增强。在科研方面,以研究导师指导为主,也可通过导师团队的集体指导,强化学科基础和研究开发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攻关能力。在贯通式人才培养的硕士阶段,研究导师或导师团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指导学生对参与的项目进行科研工作总结、撰写学术论文,而学生通过参加导师团队工作例会等,汇报研究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与合作中提高科研水平,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 博士阶段人才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阶段,也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前沿阵地。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具有独立创新的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比于本科和硕士阶段,博士阶段要完成博士生课程和博士生课题研究。在知识的掌握上,不仅强调知识的厚度还强调知识的宽度。“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链中 , 博士阶段主要从事更为前沿的理论和基础研究,需要不断跟踪国内外先进理论技术, 以培养学生们独立解决前沿课题的科研能力。课程设置方面,博士阶段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是知识点的深化,无需再设置通识基础课,避免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应用。可以进行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的互选,根据学生的需求以便有机地衔接不同阶段的专业学习。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讨论为主。与此同时通过教师讲授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以及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加快知识更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研究课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将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博士研究生在科技创新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11]。导师传授自己的科研方法和科研经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相关领域的课题论证和学术研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为避免单一导师知识与视野的局限,可以为博士研究生接受跨学院、跨国的联合培养创造条件,以本院导师为主,成立跨学科导师团队或选聘国外高校导师共同对学生们进行培养,不同学科导师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学术风格将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有利于学生拓宽科研思路、提升复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

五 结 语

本文关注“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培养重点,实施这一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为学生提供其所需的课程。“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避免课程重复设置及教学资源的浪费,解决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问题,需要根据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 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课程的无缝衔接。实现“本硕博”贯通式课程的有效整合及无缝衔接,需要得到教务处 ( 部 ) 或本科生院( 处 )、研究生院 ( 处 ) 等不同机构的支持与配合,并制定和落实相关的配套制度予以保障。就目前而言, 我国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隶属不同职能部门。例如笔者所在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两个机构分别管理。多数高校本科生的教学管理与服务是由教务处来统筹负责, 而研究生的培养则是由研究生院宏观管理。与此同时,培养单位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的工作人员一般情况下也由不同人员来担任。由此不难看出,涉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比较分散。为了打破本硕博课程壁垒,高校的各培养单位和各管理机构之间要形成合力,并建设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本硕博”课程一体化建设顺利运行。这一模式作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需共同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 , 各自发力,协同创新。

总而言之,“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以及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希望在保证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 加强课程的层次性和互补性,及时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为完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J]. 人民教育,2010(17):2-1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n]. 人民日报,2017-09-25(01).
[3]人民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国 2020 年研究生在学人数预计突破 300 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引擎[EB/OL].[2020-07-29].[2020-09-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5/zongshu/202008/ t20200813_477864.html.
[4]教育部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 0249 号( 教育类 017 号) 提案答复的函( 摘要)[EB/OL].[2018- 08-20].[2020-09-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hs/201902/t20190220_370450.html.
[5]杨丽,何春雄 .“本 - 硕 - 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04):100-104.
[6]木 林 隆, 丁 文 其, 钱 建 固, 等 . 土 木 工 程“ 卓 越 工 程师”培养教学改革措施——本硕博一体化 [J]. 教育现代化 ,2016,11(36):54-55.
[7]林健 . 新工科理念下的本硕博贯通功能材料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19,6(45):19-21.
[8]钟睿思,任智鹬,马春爱 . 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下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究——以工商管理学科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9,5(44):21-23.
[9]王永生,庞之洋,丁江明,等 .“本—硕—博”连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06):124-126+142.
[10]陈旵明 .“本硕博”课程贯通的核心是什么 [n]. 中国教育报 ,2016-03-14(07).
[11]刘昌俊 . 关于优化研究生结构、提高博士生招生比例、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建议 [EB/OL]. 人民政协网 .[2020- 05-24].[2020-09-25].http://www.rmzxb.com.cn/c/2020-05- 24/2580932.s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