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本科生“导师制”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实践探索 ——以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20 15:23: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迎来新的挑战,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着手对本科生教育进行改革,其中本科生“导师制”在各大高校中相继实施。本文分析了传统高校教育模式的不足,并以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教育, 特别是在物理学科中开展的必要性,给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型“全参与分段式”培养模式,结合取得的实际效果, 对如何更好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看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苏州大学;全参与分段式

本文引用格式:陈亚红 . 本科生“导师制”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实践探索——以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3):34-38.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Tutor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aking the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oocho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CHEN Yahong(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ism to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the traditional higher education mode faces new challenges.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begun to refor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mong which the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is implemented successively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akes the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oochow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undergraduate "tutor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physics, and gives a relatively perfect and innovative "full participation and segmented" training mod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ffect achiev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view on how to better develop the tutor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the tutor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Soochow University; full participation segmentation

一 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教育模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年级专业制”等,这种教育模式往往把全体学生按照同一年级、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划分成几个学生数量较多的大集体,并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来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和思想建设,再由其他一些专业课教师在大集体范围内传授专业知识。教育部 2020 年 5 月发布的《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 [1],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对高等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高校扩招以后到2010 年期间,我国高校教育总规模爆发式增长,这段时间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期扩充化阶段, 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较低,采取一对多的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大高校的培养能力和教学效率。

另外, 如图 1 所示, 近十年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仍在稳步提升,截至 2019 年,全国已有 4000 多万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而毛入学率也已经提升到了 51% 以上,这说明全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教育部 2020 年 8 月份发布的《中国教育概况—— 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中显示 [2],2019 年普通高校教师学位层次普遍提高,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师生比例进一步提高,且普通高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与教育质量提升紧密相关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化设备及上网课程资源等配置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随着教学资源和学生数量的转变,原有的高校培养教育模式的缺点已经在诸多方面显现。

就学生而言,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刚经历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习惯了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指导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被动灌输的学习生活方式,初入大学校门难免会不适应大学里的主动开放的环境,在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时,可能会出现不知所措、思想懈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甚至误入歧途。

而后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由于缺少合适的渠道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导致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得不到满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浅尝辄止,个性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和某些对实际操作要求较高的理工科学生。对教师而言,数量极少的专职辅导员往往要解决几十到上百位学生的生活、思想问题,无法保证能了解和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更别说因材施教了。

而负责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也多是采用班级授课法,为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不得不淡化个别同学的特殊需求,课下更是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这种固定的工作模式不仅导致教学质量和工作积极性得不到进一步提高,还会让教师陷入“讲好一门课,胜过万类通”舒适圈。对学校资源来说也存在极大的浪费,很多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只沦为了学生上课和教师工作的地点, 不能真正发挥它们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作用。现代的高校教育需要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来打通“学生 - 教师 - 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给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所以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国内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方向。

二 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历程

图 1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毛入学率 [1]次展现出它的优势与活力,特别是 2005 年教育部印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 400 多年前的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逐渐与美国的学分制结合成为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的教学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德才兼备的导师对本科生进行身心健康、思想教育、学术科研等全方面的交流指导,有助于本科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
我国著名教育家、气象与地理学家竺可桢最早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浙江大学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持续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科生导师制再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 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 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4]。

但 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初期,国内许多高校出现了 “水土不服”的情况,师生比例太大、导师不够重视、缺少有效管理机制等问题层出不穷。到了 2012 年, 为了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 平,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办学要坚持内涵式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 [5]。越来越多的高校引进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并加以改进,但总体来说还没有总结出一套最完善的导师制方案,国内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苏州大学一流学科物质科学与工程的支撑学科之一,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较高,其中不乏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人才。学院响应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意见》中提出让符合条件的教师帮助学生制订更具 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6]。本着“厚基础、宽适应、研究性、国际化”的培养理念, 借鉴各高校的实施案例,结合物理学科的建设要求和学院实际情况,特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 本科生导师制在物理学科中的优势

物理是自然学科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一般来说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大,特别是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各专业课难度较中学阶段显著提升,不仅需要学习的科目多,而且不易理解,仅在大课堂上很难掌握所学知识,非常需要导师在课余时间进行指导,例如提前简述学科概况、指出重点难点、课后解答学生疑惑等,导师的一句提醒和帮助或许就能使学生走出瓶颈。

物理学科比较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发展,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很多高校的实验室只在实验课上开放,学生做的也都是教师重复过多次的实验,而且课上多人共用一台仪器,课下实验室就闲置起来,对实验资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实行导师制以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导师交流,申请在周末或其他空闲时间进入实验室,充当创新的主角,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培养自学探索精神。

物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拥有更多的竞赛和科研机会,而多数本科生都对充满挑战性的竞赛和科研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来说,很多每年在特定时间段内都会举办的竞赛先由国家或省部级单位发布竞赛通知,学校转达,再到学院层面选拔参赛选手, 而真正当学生被选拔参加培训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的状态和能力还没调整到最佳就去参与比赛,难免会有遗憾。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前进入各类年度竞赛的准备环节,以最佳阵容和最佳状态赢得最好的成绩。科研以往都是研究生的工作,但本科生的思维活跃度和科研积极性并不弱于研究生,如果在本科阶段就能在导师的指导下接触感兴趣的科研,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对本科生深造提供了很大帮助。

(二)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参与分段式”本科生导师制

在其他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来看,一般都存在制度不健全、学生教师参与感低、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 [7-8]。本文所述案例实施流程如图 2 所示, 首先确定领导小组,完善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 由领导小组选拔本科生导师,导师和学生之间采用创新的“全参与分段式”培养模式进行指导交流,领导小组负责考核指导交流情况,并根据指导的产出成果对导师、学生进行奖励或处罚并不断优化本科生导师制最终达到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目的,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教师的参与度。

\
具体来说,本科生导师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权责,协调“辅导员、专业教师、本科生导师”等职责分工,选拔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不定期根据需要对导师进行培训,还要负责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考核的任务,从总体上确定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性、制度性和可行性,盘活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的选拔是重中之重,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并且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要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熟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要选拔自身科研、教学实力过硬, 并且善于与学生交流,甚至能成为学生榜样的导师, 在具体实施方案中,规定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得担任本科生导师,受过学校处分或上年度考核基本合格、不合格者,当年不能选聘为本科生导师,从而进一步规范导师队伍的发展,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群体中的正面积极作用。

“全参与分段式”导师制是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大创新点。国内高校导师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等多种模式 [9]。

其中低年级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能在学生培养的特殊时期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主要问题,但无法对学生在本科期间的整体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全程导师制虽名义上由导师指导学生全部时段的发展 [10],但相比于新生导师制和毕业生导师制,指导目标盲目宽泛,会产生导师和学生的惰性心理,难以实施到位,容易有始无终。“全参与分段式”中的“全参与”不仅指导师制贯穿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时段,还指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导师制的选拔、培训、指导中来,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还能在教师团体中提高导师制的定位和认可度,集思广益不断完善优化导师制。“分段式”是指将学生的全部大学生涯按照实际情况划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配备不同的导师。

第一阶段是本科一年级,这部分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适应本科生活,他们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计划、选课方法、就业形势等不了解,更需要导师进行学业和生活上的指导。第二阶段是本科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本科生活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开始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的学生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强烈的欲望,有的学生会想着重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有的学生会对各类竞赛兴趣浓厚,而也有一些学生在“逃离”了父母的管制后出现思想德政方面的问题,他们更需要导师在自己的科研与德政方面进行指导。

相应的,本科生导师也分为学业与生活导师和科研与德政导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学业与生活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一年级学生端正专业思想,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社会需求、前沿信息、发展形势和就业趋势,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业要求,为学生推荐专业学习课外辅导书籍,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选课、学习进程安排、发展方向选择等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科研与德政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献和信息检索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支持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论文写作、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并为有志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方向, 为就业目标明确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 全参与分段式” 本科生导师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本科一年级时可先由领导小组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指定学业与生活导师,在学生对各导师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后,可以再给学生和导师提供一次互相选择的机会,适当调整导师分配制度的合理性; 本科二年级及以上时段,科研与德政导师可根据课题组的项目和发展需要,通过宣讲会展示自己的科研水平或指导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目标与导师双向选择。整个选择师生互选环节要按照既定规则进行,领导小组要发挥管理作用,原则上每个导师指导单一年级学生的人数最低不少于 2 人, 最多不超过 8 人,以确保指导质量。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不得单方面终止履行导师职责, 如因特殊原因必须更换的,应提出书面意见,报学院批准。对不负责任和不能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及时进行撤换。

\
 
管理考核和奖罚制度也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一环,管理过于严格不利于导师指导的积极性和学生灵活思维的发散性, 管理过于松散不能引起导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在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案例中,领导小组制定了“保底争先”的管理考核方案,规定加入导师制的学生每个月至少主动联系导师一次,并且每次联系均记录导师反馈信息于《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本中。本科生的导师制中期考核在五月中旬进行,具体日期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通知。

参加考核的学业和生活导师(针对大一年级)、本科生( 针对大二及以上年级)应制作导师制中期考核汇报 PPT,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学位课程成绩和科研实践能力、科研成果、竞赛项目(其中竞赛项目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战杯竞赛、互联网 + 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等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论文发表等情况。聘任的本科生导师要积极开展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1 次, 并将指导交流记录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中,对有特殊学业需求的学生应及时给予指导。对于未能及时完成本科生导师最低任务的导师考虑将其移出本科生导师队伍,对于极力不配合导师的学生也要视情节轻重给出扣学分等处罚措施。对于每年度优秀完成本科生导师制任务的导师及学生,召开表彰大会给予精神及物质方面的奖励。优秀导师和学生的合作成果、先进事迹都可作为宣传和选拔本科生导师的材料。

(三) 创新型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案例中的成果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院本科生培养效果显著提升,2019 级本科生作为第一批尝试本科生导师制的新生,在发展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相比之前的新生有大幅进步,挂科率显著下降,学生积极开朗,并且已有多名学生提前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展初步的科研学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多数导师都和学生保持着联系, 询问生活和学习情况,提升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 创新型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首先还是有部分导师和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可度和重视度不高,导师把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视作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不愿意多付出时间精力指导学生,学生并不从心里真切的认为导师制能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提升,他们还是更向往无拘无束的本科教育模式。400 多年以来,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在国内外各大高校证明了他的优越性,不能因为小部分人的落后观念和惰性心理而止步不前。

对于导师而言,可以将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果加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体系中,与职称、工资挂钩,也可给予本科生导师一定的资金补助,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发表科研文章、专利或者参加各级竞赛获奖,树立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下的优秀榜样。另外学院层面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在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上,提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和选拔出的各位导师进行介绍,让还未入学的新生充分了解到这一新颖的培养模式,潜移默化地主动接受导师制。

其次,导师的资源和时间不均衡,有的导师年纪大资历深教育方法好但工作繁重也有家庭需要照顾,能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有的年轻教师有活力有干劲但是经验不足、可使用资源较少。因此,在每位导师指导 2-8 名本科生的基础上,学院可以鼓励各教研室、课题组之间成立以 2-3 名导师为主的本科生导师小组,充分整合各层次导师的自身优势。另外也可以根据情况不定期召开优化导师制的专题讨论会,重点提高年轻导师的能力和素质、尽量解决个别导师的后顾之忧。

四 总结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提升本科生学业、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人生规划,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进我国本科生教育。虽然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实施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给出了较好的实施案例,各大高校应当继续积极推动本科生导师制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2019 年 全 国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 【 EB/OL 】 . 2020 年 5 月 20 日 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 t20200520_456751.html.
[2]中国教育概况——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 OL 】 .2020 年 8 月 31 日 www.moe.gov.cn/jyb_sjzl/s5990/202008/ t20200831_483697.html.
[3]丁林 . 本科生导师制 : 意义、困境与出路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05):74-77.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的通知 ( 教高〔2005〕1 号 )【EB/OL】.2005 年 1 月 1 日 .www.moe.gov.cn/s78/A08/moe_734/201001/ t20100129_8296.html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 教高〔2012〕4 号 )【EB/OL】.2012 年 3 月 16 日 .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1203/t20120316_146673.html
[6]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 教高〔2019〕6 号 )【EB/OL】. 2019 年 10 月 8 日 .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7]杜同爱 , 张欣 , 陈春艳 . 地方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2020,22(18):167-168.
[8]夏元平 . 导师制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 ,2019,6(94):3-5+13.
[9]罗国基 , 周敏丹 , 王迎娜 . 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7(04):429-434.
[10]张国强 .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解读及实施路径 [J]. 教育现代化 ,2019,6(84):108-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