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POA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以《Science: fact or fiction》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20 15:06: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教学中去, 做到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英语课程以其受众广泛,覆盖面广,课时长,教学内容丰富多元等特点,要积极开展外语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打造金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兼具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POA; 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张海燕,沈霞 .POA 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以《Science: fact or fiction》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4):175-178.

The Cas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from POA Perspective——Taking Science:fact or fiction as an ExampleZHANG Haiyan, SHEN Xia(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Abstract: As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is to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ach course, and integrate them effectively into teaching, so   that cultur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should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College English course, with its wide audience, wide coverage, long class hours and rich and diverse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should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nnovate in teaching practice.  Try to create “Gold Course”, and cultivate complex and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family feelings.

Keywords: PO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struction; case study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上提出 :“整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 重点布局高校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路径 , 实现各类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总体要求 [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的育人作用,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大学英语课程以其受众广泛,覆盖面广,课时长等特点,成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仅要注重它的工具性更 应注重它的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师在自己的“责任田” 里培育成才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的 同时,也能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更应学习 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课程思政”是各门课程的人文产出目标,“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出,学以致用、以学助用,输入性学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有机联动 [3]。

二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为了达成“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和润物无声, 就本章节“科学与科幻”这一话题,教师做出以下尝试:

第一,布置课前线上自学和自主检测,让学生初步完成语言输入性学习任务,为课上的“促成” 和“思政”做好铺垫。

第二,带领学生就“science”一词进行头脑风暴, 介绍科学的分类和相关学科的正确表达方式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并完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三,在课上的“驱动”环节,选择热门影片《流浪地球》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就该片的多篇影评中对片中的科学知识和错误做出思辨讨论,完成关于“正确看待科学与科幻的差异”的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四,带领学生梳理文章脉络,促成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圆满完成语言输入性学习任务;带领学生找到文中提到的科幻电影里存在的知识性错误并进行思辨讨论——可否通过改正科幻影片中的错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创新(学习)精神”的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五,利用《流浪地球》在美国上映后观众的采访视频启发学生思辨:中国科幻电影取得巨大进步,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瞩目与认可,完成“文化自信” 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六,启发学生就“科技”话题进行进一步思辨讨论——科技不断进步,有些目前还不能实现的“科幻”在未来会变成现实;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嫦娥,神州和北斗),完成“科技自信和国力自信”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七,就《流浪地球》片尾世界各国人民联手拯救地球的结局再次启发学生思辨讨论,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涵义,完成本章节最后一次思政元素的融入。

第八,完成学生自评环节,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撰写《流浪地球》的影评,使学生在课上完成的输入与产出得以巩固。

为了课程思政能够做到言之有物,润物无声, 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真正达成育人目标,需要教师花费心思去分析教材,挖掘思政点,搜集思政素材,再将之巧妙地融入各项教学活动中;更要求教师要有宏观意识,把控教学设计的全局,主要思路如下图。

\
 

教师线上发布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词汇手册和课件自学词汇和语法,并进行线上自测,学生得以完成语言知识点的习得;线上发布讨论话题, 鼓励学生就“科幻电影”和“我国的科技成就”进行讨论,同时把视频材料一并发布,学生提前观看、提前预热,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也为课上的讨论和展示做好信息采集和储备。教师巧妙地安排课堂活动,在带领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的过程中由表及里,环环紧扣,逐步深入地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每一个思政元素都是由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主动引发、在观点分享中形成、最后师生合作确立。教师完全充当“脚手架”,辅助学生完成输入和产出各项任务。课后作业是本章节最重要的产出任务,也要体现课程思政,与课上分项的产出任务紧密相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也要培养高尚的情操。

POA 理论提出“以评为学”的教学假设,强调了评价对学生有效完成产出任务的重要性,并创设“师生合作评(TSCA)”的模式 [4]。教学过程中包含评价,其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机器评价的多元统一,改变了传统评价体系中学生参 与感不足,学习兴趣不能被完全激发的弊端。“TSCA” 在课程思政中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思政元素是跳脱在课文内容以外,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的, 每一次思政元素的融入都是学生们讨论和分享的结 果,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使得思政内容能够更明确更深入地得到学生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各项评价具 体量化如下表:

\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依据“产出导向法”理论, 在驱动、促成和评价的各个环节都精心制定教学活动,力求做到外语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育人作用。

三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本科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共 35 人,入学时英语成绩平均分 107, 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基本能够用英语表达思想,撰写一般难度的英语文章。本班 35 名学生均来自理科专业,对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

通过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可以预测,学习者对科技的相关话题颇感兴趣,科幻类电影更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所以推动教学活动会十分顺利, 学生乐于参与完成课上课下的学习活动,但是课文中有些词句有一定的难度, 也许会给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点带来困难。教师需要针对课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察和检测进行判断,做好预案, 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

四 教学方案阐述

POA 的 教 学 流 程 涵 盖 3 个 阶 段 :1) 驱 动(motivating);2) 促成 (enabling);3) 评价 (assessing)。这三个阶段都必须以教师为中介。这里的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引领 (guide)、设计(design)、支架(scaffording)作用等(文秋芳,2015)。本课就 45 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一个完整的“驱动—促成—评价”教学链。

(一) 驱动
驱动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产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习欲望 [5]。就课文标题“science” 提问学生“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talking about science?( 提 到科学一词你会想到么?)”教师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启发学生,然后选择一到两名学生分享观点。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教学预测,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及许多与科学相关的学科,教师给学生展示“科学的分类” 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的正确表达方式,同时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进而启发学生思考“Science is so difficult that you need to find a  proper way  to  learn it.  Do you think Science fiction film is one of the choices(科学如此难以掌握,那么你需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去学习,你认为在科幻电影中学习科学知识是一个好的选择吗)?”给学生播放《流浪地球》的片段,分享网络上对电影里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褒贬不一的影评,引导学生思辨。融入思政元素:辩证地认识科学与科幻。

(二) 促成

POA 提倡的“学用一体说”主张在课堂教学中 , 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相连 , 做到“学”与“用”之间无边界、“学”与“用”融为一体。学生不再单单学习课文 , 而是以课文为手段来学习用英语完成产出任务。因此本课针对新单词、词组和课文内容这些基础语言学习任务就安排在课前预习中, 学生线上自学并完成自主检测,教师监督检查。课上教师设计了 6 次思辨讨论,组内互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轮番进行,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 完成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产出任务。

(1)组内互动 : 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通过填写表格,梳理文章脉络。

(2)师生互动:“我们能否从科幻电影中学习科学知识?”文中的物理学教授提出“可以通过改正科幻电影中的错误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直接获取与间接获取。融入思政元素“创新精神(创新学习精神)”。

(3)师生互动:教师给出评论“科幻电影中的错误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那是为了影片效果和娱乐大众,但是学习科学知识是不能有任何偏差的。”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幻”。教师举例说明: 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是科幻;嫦娥三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是科学。融入思政元素:多媒体技术给学习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当代大学生要拥有创新的学习精神。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组内互动 :学生观看一段采访视频,被采访者刚在影院观赏了《流浪地球》。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这些观影者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任务二,看完采访视频学生有何感想。融入思政元素: 中国原创科幻电影得到外国电影爱好者的认可,学生是否感受到文化自信。

(5)师生互动: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融入思政元素:借由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科技自信和国力自信。

(6)生生、师生互动:在《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结尾,来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为拯救地球并肩作战,这种合作精神恰好说明地球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扶持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融入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6]。

(三) 评价

“评价”是 POA 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修订的新体系中“评价”可以对促成活动进行即时评价, 也可以对产出成果进行即时或延时评估。所谓即时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出随时做出评价; 延时评价,指的是学生课下完成产出任务、提交口笔头产品后再进行评价(文秋芳,2018)。本次教学案例中同时应用了及时评估和延时评估。
课上每次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讨论和分享都是“评与学融合”的体现。教师在布置讨论任务的同时安排小组长做好讨论记录,并要求组员进行互评,即“同伴互评”。

小组发言人在进行课堂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就语言、内容和话语结构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同时鼓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即“师生合作评价(”TSCA)[7]。

学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本课的产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调查问卷依据 POA 理论提出的六项技能而设定, 即:语言能力 (Languagecompetency) 、学习能力 (Learning competency) 、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y) 、文化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y) 、创新能力 (Creative competency) 和合作能力 (Collaborative competency)[8]。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流浪地球》的影评,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教师选出典型案例下次课进行点评,完成“师生互评”。

TSCA 主张“评教结合”, 即“教什么 , 评什么”, 评价是教学的延伸与升华。也与传统评价中的“评学分离”不同 , TSCA 主张“评学融合”, 评价过程也是学习过程。为达到“以评为学”的目的 , 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 引领学生主体参与评价(文秋芳, 2016)。本次教学设计的各项环节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五 教学反思与结语

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 就需要顾及人的智力、情感与道德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 , 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 , 而且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 , 例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本课教学设计在驱动环节以热门影片为切入点,紧扣主题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讨论、乐于表达, 便于发现知识漏洞,引发学生汲取知识的“饥饿状态”,为完成产出任务做好铺垫。本课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利用课上时间引领学生讨论、分享观点并作出评价,充分体现了 POA 所倡导的“脚手架”的作用。教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给予学生价值引领和情感关怀,正契合了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和 POA 对于“六项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12 月 7 日至 8 日在北京召开[OL].
[2]教育部 . 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EB/ OL].https://www.xuexi.cn. 2020(6).
[3]文秋芳 .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7(04):547-558+640.
[4]文秋芳 .“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 外语界 ,2016(05):37-43.
[5]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 与对外汉语教学 [J]. 世界汉语教学 ,2018,32(03):387-400.
[6]习近平 . 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5 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EB/OL]. 新华网 .2015,(3).
[7]    孙曙光“.  师生合作评价”的辩证研究 [J]. 现代外语 ,2019,42(03):419-
430.
[8] 文秋芳 . 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 : 思考与建议[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8,1(01):3-1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