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经过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明显增强,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科研管理工作亦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流的科研管理能力是推进学科发展、激发科研活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组织及过程管理方式,创新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并强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能力,助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马涛 , 庞丽娜 , 张四维 ,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的思考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3):125-128.
Thoughts o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bility of Universit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MA Tao, PANG Lina, ZHANG Siwei, CHEN Lechen(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Abstract: After the first 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enhanced obviously, and the structure of faculty has been further optimized, while it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First-clas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vit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e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so as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acilitate the new 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一 引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新时代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明确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经过2016 至 2020 年第一轮五年建设周期,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高校师资队伍得到壮大、人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产出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大力实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与日俱增, 科研管理的工作量和复杂性不断加大,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能力,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完善科研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 对助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筑牢科研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通常实行“两级管理”,即校级和院级管理。在各高校中,校级科研管理工作通常由科研处、科研部亦或是科研院等部门归口负责;许多综合性高校设立了社科处、文科处、社科部或者是社科办等部门负责人文社科类的科研管理工作, 一些高校还会设立产业研究院专门负责横向科研项目以及成果转化和许可等工作。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一般包括纵向项目管理室、横向项目管理室、基地(平台)管理室、成果管理室、综合室等。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类科研项目,一些高校还专门设立了重大项目管理室。在学院层面, 通常会设立科研办公室(科)或设立科研秘书岗位负责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
总体来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科研管理政策的制定、项目与经费的管理、科技成果与奖励管理、基地(平台)建设与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3]。
(一) 高校科研政策、发展规划等的制定和实施
主要包括依据国家及教育、科研等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制定高校科研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发展规划、措施办法等,并负责组织实施。例如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账管理办法、科技奖励办法、采购管理办法等。
(二) 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
对于纵向项目,主要包括各类研究计划项目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组织申报、审查、结题验收等; 对于横向项目,主要包括各类技术服务合同、招投标文件的审批和管理工作,以及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通常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定期检查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为项目的执行和顺利完成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协助项目负责人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包括经费的分配下达、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费使用监督、经费决算、结题审计和验收等。
(三) 科技成果与奖励管理
主要包括国家级科技奖励、教育部以及省级科技奖励、行业协会奖励等的组织申报和管理。对科技成果(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进行受理、登记、评价和归档等。负责专利和技术开发项目等成果的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 基地建设与管理
主要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的组织申报、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校级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的组建及运行管理等工作;制定与科研基地或平台建设、发展有关的政策及规划等。
三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 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组织方式较为单一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重点类项目涉及到多个学科或专业领域知识, 有组织的项目和成果奖励管理方式变得愈发重要。然而,目前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组织申报方式仍较为简单,许多时候科研管理人员仅是完成了相关信息的上传下达 [4],机械地将通知内容或者是指南要求转告科研人员,并未充分发挥出校级或院级科研管理机构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种方式往往过于依靠科研人员的个人实力,未能在校级或院级层面有效实现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的整合,影响了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申报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项目的后续实施和成果产出。
(二) 科研管理流程依然繁琐
近年来,国家陆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 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教党函〔2019〕37 号)等文件,对精简科研管理流程、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指明了改进方向。然而,在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一些高校仍存在经费报销审批环节冗长、预算调剂程序繁琐、设备采购流程复杂等问题,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不仅要把精力放在基础理论和创新性研究上,还要精通财务报销、报表填报、设备建账等流程。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尽管国家和省市管理文件中均对经费预算调整程序提出了简化要求,扩大了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的预算调剂权限,但一些高校并未及时对校内的经费使用或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或者是修订了相关管理文件,却仍继续沿用以往的管理方式,增加了审批流程。同时,一些科研管理模式和办理时效滞后,各部门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材料调整后未能及时告知科研人员,导致科研人员因为不熟悉办事流程而“多次跑路”,频频“卡壳”,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造成不良影响 [5-6]。
(三) 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以往的科研考核体系主要以“数量”为导向,“重数量、轻质量”,过于注重诸如论文发表数量、著作数、专利授权数等量化指标的考核,而疏于对代表性、原创性、前沿性科研成果产出的考核 [7]。受此影响,许多科研人员并没有真正从事一流的科学研究,难以产出高质量、原创性的成果。此外 , 科研项目考核评价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对项目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评价程度重视不够。对基础研究、应用示范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类项目的分类评价仍不完善。
(四) 科研管理队伍有待加强
科研管理队伍是保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基础,其业务能力、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将高校的科研管理效能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仍较欠缺,一些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励的特点及管理方法掌握地还不够到位,缺乏系统性的行政管理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较为长期和复杂的系统,需要一支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但由于一些高校对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管理岗位和人员编制配置较少,科研管理人员往往承担大量工作,特别是院级科研管理人员,往往还承担了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每日忙于应付各类事务。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些学院虽然聘用了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该人员还同时承担了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个别学院甚至没有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而是由专任教师兼职承担。此外,科研管理人员的岗位晋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造成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四 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日常事务管理, 要面向科研实际需求,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向着精细化、高层次的方向转变。
(一) 改进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组织策划方式
科研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要为科研项目、成果奖励的申报和实施创造条件。针对科研项目的申报,要加强统筹安排,提前制定项目申报方案或计划, 整合校院两级资源,组织科研人员开展有组织、成系统的项目申报工作。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定并实施了项目导师帮扶机制,提前摸底拟申报的教师人数,并按项目申报类型、专业领域、研究方向安排导师,申报教师与项目帮扶导师可以双向选择。项目帮扶导师将在申报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助力申报教师科学选题、提高申报书质量。
针对科技奖励申报,要提前谋划、排查有竞争力的团队和成果,组织报奖梯队,培育优秀团队,并协助团队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可适当给予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帮助团队进一步挖掘项目潜力、助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此外,还应积极组织申报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举办的项目动员会、培训会,交流经验做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举措,笔者所在学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准数明显提高,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及科技奖励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二) 优化科研过程管理
高校应首先对照国家已出台的有关科研管理的新政策新要求,对现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管理办法或规定进行自查。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管理文件,要及时清理和修订完善。对于经费使用,应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合理确定开支标准,按照“能放尽放、可简尽简”的原则,细化横向项目、科研出差和会议费管理规定。要对科研经费报销“放权”,建立基于科研诚信体系的审批程序,减少科研经费报销中不必要的证明材料,进一步简化科研人员的出差审批程序。对于预算调剂,要简化预算测算说明,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预算调剂自主权。
将直接费用分类管理,同一类预算额度内,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审批或将调剂权下放给项目负责人,由负责人根据项目实际需求自行调剂使用。两类之间的预算调剂,高校应尽量简化内部审批程序,及时为科研人员办理预算调剂手续。对于设备采购管理,要完善科研经费和非科研经费采购办法,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采购仪器设备的流程。对于科研经费采购,应提高科研自主采购限额,简化校内的审批流程,缩短采购周期,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
要构建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明确事务办理流程,推行“只跑一次”服务。健全项目全周期管理模式,从项目申报、立项、在研、结题、验收等环节综合考虑,合并精简审批程序,限时办结相应事务。健全校内财务和科研部门间的信息平台, 让数据“多跑路”,一次录入可多处使用,提高办事服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8]。
要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网络等渠道,加强与办事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指导科研人员提前准备相关材料,避免“多次跑腿”。此外,要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支持项目组或课题组聘用科研或者财务助理,帮助科研人员编制和调剂项目预算、报销日常支出、完成经费结题和项目验收等,提升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精细化及专业化水平。对于人数较多、任务较重的团队,可以项目组为单元聘用科研或者财务助理;对于小规模的团队,可以采取联合的方式聘用助理,让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三) 创新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要清理简单量化的科研考核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向原始创新、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目标转变。应按照项目的关键节点设定细化的阶段性目标, 并推行项目分类评价,区分不同项目类型的评价重点和评价方式。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要强调项目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以代表性成果质量和成果产出的科技价值、经济社会价值为评价重点,对提交评价的论文、专利等作出数量限制规定。
在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方面,应加大奖励力度,在符合各类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取消劳务费、人员费的比例限制,由课题组参照有关标准据实编制预算和办理支出。要对科技成果权属“放权”,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对的分配比例,尽量让利给科研人员。
(四) 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在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新时代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新要求,进一步树立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行政效能、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压力管理,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完善科研管理人员的晋升机制和绩效激励政策,建立以责任和贡献为依据的评价体系,畅通科研管理人员岗位发展道路,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9-10]。
五 结 语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力驱动下,高校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而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是高校引领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 是推动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优化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组织及管理方式、创新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才能为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 . 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总 体 方 案 的 通 知 [EB/OL].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任涛 , 姚娟 . 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科研管理人员的现状研究 [J]. 科教导刊,2019,10:25-26.
[3]李星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制构建 [J]. 现代交际,2019,9:174-175.
[4]杨丽君 , 王俊生 , 阿荣 , 等 . 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8):46-47.
[5]谭霞 . 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 [J]. 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2019,10:17.
[6]孙丽 . 浅析高校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8:120.
[7]王飞 . 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问题研究 [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0,18(1):104-107.
[8]邓一春 . 新形势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对策 [J]. 教育现代化 ,2019,6(4):179-181.
[9]王迪 . 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24:80.
[10] 葛蕾. 浅析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J]. 科研管理,2019,40(6):285- 2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