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文科建设有利于保持“双一流”建设的完整性、持久度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文科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学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快速成长动能不强;学科发展逻辑囿于惯性,独特价值受到忽视;学科发展布局调整频繁,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对此,亟须全面深入解读“双一流”政策,强化文科建设共识;强化政府学科统筹与引领职 责,创新文科支持方式;立足校情和发展阶段,合理确定文科发展战略;加强文科学术共同体建设,激发学术梯队活力;拓宽文科资源供给途径,积蓄文科发展实力。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人文社会学科

TheImplications,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Humanities andSocialDisciplinesunderthe“DoubleWorld-class”Construction
ZHOU Hai-tao,YAN Li-wen
(FacultyofEducation,Beijing Normal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Inthenewperiod,it’sofsignificantimportancetostrengthentheconstruc- tionofhumanitiesandsocialdisciplines,whichisconduciveto maintainingtheintegrity, permanence,andeffectivenessofthe “doubleworld-class”construction.However,humani- tiesandsocialdisciplinesstillfacedifficultiesasfollowing:thefoundationofthedisciplines arerelativelyweak,andtheabilityofexponentialgrowtharenotstrong;disciplinedevelop- mentlogicfallsininertia,andtheuniquevalueisneglected;disciplinedevelopmentlayout adjustmentisfrequent,anddevelopmentspaceissqueezed.It'snecessarytointerpretthe “doubleworld-class”policycomprehensivelyanddeeplyandstrengthentheconsensusonthe constructionofhumanitiesandsocialdisciplines;toimplementthegovernmentcoordinating andleadingresponsibilitiesinhumanitiesandsocialdisciplinesconstruction,andchangethe disciplinesupportingway.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baseontheirsituationanddevel- opmentstage,reasonablydeterminethedevelopmentstrategyofhumanitiesandsocialdisci- plines;tostimulatesthevitalityoftheacademicteams;expandthesupplychannelsofre- sourcesandaccumulatesthestrengthofhumanitiesandsocialdisciplines.
Keywords:“doublefirst-class”construction;humanitiesandsocialdiscipline
人文社会学科(以下简称“文科”)映照着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高度,更凸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一流大学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不仅要推进科技创新,也要推进理论创新。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塑造大学文化性格,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文科不能缺席。
从学术界来看,有学者从理工科大学的综合发展和转型发展视角探讨文科在推动理工科大学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1-3];有学者从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探究大学特色文科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路径,强调构筑文科高地的必要意义[4];有学者从“双一流”建设角度分析文科类大学建设“双一流”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出其在建设周期、学科建设压力、学科地位等方面的显著特征[5-6]。从实践来看,一些“双一流”大学已在一流文科建设方面开创先河、创出佳绩,不少大学也在特色文科建设方面有所探索,然而,理论研究对实践活动的关照稍显迟 缓,与文科建设的现实需要仍不太适应。“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大学文科建设的时代意蕴何在?文科建设尚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切实加强文科建设?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追问与探析,是对推进“双一流”建设 工作的有效回应,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文科建设的时代意蕴
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翼,其发展态势和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攸关高校内涵式发展质量和“双一流”建设的预期成效。
1.文科建设关乎“双一流”建设的完整性
2017年1月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积极建设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 系”,释放出注重文科发展、构建良性学科生态的政 策信号。同时,“双一流”建设遴选标准明确提出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 作交流的二级指标,如“培养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大学精神和文化” 等,而要有效达成这些目标,不仅要依靠理工科,更离不开文科的有力支撑。只有激发所有学科的发展动能,发挥好各类学科的独特优势,才能建成真正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
钱学森曾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 是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7]自然科学旨在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侧重通过描述、分析等方法揭 示客观世界的原貌;人文社会科学旨在立足社会环 境,探寻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本真关系,重在通过判 断、评价等方法描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科学各异其 趣、相辅相成。通常来讲,自然科学对应着理工科, 人文社会科学对应着文科。在加快打造学科特色、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背景下,大学在 学科建设方面常常偏重具备一定基础、易于量化、便 于评估的理工科,在政策、资源、地位、师资等方面给 予大力支持,文科地位相对较弱,常常处于边缘或半 边缘化状态。而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一流大不仅既要有理工科的技术支撑,更离不开 文科的人文涵养。没有人文底蕴与气息的高校,难 以称为真正的一流大学。只有文、理学科百花齐放, 学科建设才算完整,“双一流”建设才能夯实根基。
2.文科建设影响“双一流”建设的持久度
现代生产力已不仅仅是机器生产力,而是包含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内的综合生产力。当 前,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其不仅是精神生产力,而且发挥了物质生产力的效 用;不仅在知识继承与发展、文明延续与发扬、社会 支持与服务等方面有独具一格的功能,而且在与自 然科学的密切配合中发挥出整体的组合效应,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8]
学科是大学组织的基本要素,学科的本质是若干知识体系的集合,每个知识体系都是大学组织内的“细胞”,对组织生态和组织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文科在一些理工科大学中的地位不高、话语权不强,从显性的教育场地、教学科研设备到隐性的生源质量、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文科都无法与理工科相提并论。虽然学科实力有强弱之分,也有建设周期长短之别,为了冲刺“双一流”建设,举全校之力发展理工学科,或许能在短期内提高理工科的科研产出,增强理工科的竞争实力,也能较为有效地提高学科评估成绩与排名,但这种实用逻辑导向下的短期行为,其实得不偿失,因为它不仅损害了文科的良性生态与发展信心,更成为 “双一流”建设征途上的隐性陷阱。尤其是在强调文化多元、求同存异的当今社会,文科的建设水平与发展样态显然成了大学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指针。只有整体学科实力越强,学校制度环境更优越、学术氛围更浓厚、学科结构更合理,大学才更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和卓越的教师队伍,进而助推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使学校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优的国内外声誉,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经久不衰的世界一流大学。
3.文科建设攸关“双一流”建设的实效性
当今世界,劳动分工日益成为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呈现“各为其用,各尽其能”的基本样态,不 同群体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群体之间反而很难分割, 社会关系的紧密度加深,社会成为一个有机团结的共同体。[9]因此,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不仅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客观的思路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能够保持主 体和客体间的清晰界限,而且离不开文科人才,他们 主要关注社会生活和人文世界,能从多个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的变迁、结构、机制等方面,探求社会和人 的发展规律,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时代 性。
康多尔在考察两个世纪以来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时反思,“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时代,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有时竟然是学者和诗人;而到了19 世纪,这种称谓很少遇见了”[10],这无疑为实现“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双一流”建设预期成效提 供了借鉴。事实上,文科能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软 实力”,塑造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总结能力和社 会交往能力等基本素养,指向工作生活所需的文学欣赏素质、社会责任意识、辩证思考意识等,而理工 科人才同样需要这些通用性人文素养,否则难以称为高水平人才。与此相应,2018 年4 月,教育部发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版》(征求意见稿),旨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拔尖人才培养 体系。与之前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不同,这一方案在原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 机五个学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天文学、地理学、大气 科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同时增加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11]学科范围从自然科学拓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首次实现了学科的全覆盖,体现出文 科、理工科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标志着学科发展逻辑的转向。可见,加强文科建设势在必行且尤为紧迫。
二、文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双一流”建设名单来看[12],一流学科既包括文科,又包括理工科,但二者所占的比例存在一定的校际差异。比如,北京大学的文科和理工科比例相当,清华大学则以理工科为主;文科高校的一流学科主要以文科为主,如中国人民大学的14个一流学科都是文科类;理工类高校的一流学科主要以理工科为主,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一流学科都是理工类;行业特色类高校的一流学科多是学校的特色学科,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不难看出,不同类型大学中文科的地位有所差异。而初步考察后发现,“双一流”建设启动后,文科建设出现了不少新现象、新问题,原有的瓶颈问题尚未破除,新的现实问题接连涌现,新旧问题交织重叠,使大学文科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
1.学科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文科快速成长动能不强
总的来看,我国大学文科发展基础较弱,文科建 设在诸多方面都无法与理工科相提并论,主要表现 为:一方面,文科能获得的高层次人才奖励和科研基金项目较少,学科激励明显不够。研究发现,92%的文科特聘教授的成长周期为21-33 年,自然科学领军人才成才周期约为17.6 年[13],文科人才的成长周期长于理工科人才、成才速度慢于理工科人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4-15]而从“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的评选结果来看,理工科人才包揽了大多数获选名额,文科人才少 之又少。而这些人才计划的最初目标是以培养各领域思想品德秀、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科带头人为出发点,最终造就各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 后备力量,结果与目标之间形成了落差。而从科研 奖励和重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来看,文科的奖励种 类和奖励数额都远逊于理工科,文科教师获得科研奖励的概率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文科现有的发 展资源相对匮乏,与达到应有水平的需求还不适应。足量、稳定的资源投入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 证,但与目标需求相比,就算是重点高校,其教学科 研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在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的前 提下,为了短期内产生最大效益,大学往往将办公场 地、发展经费、仪器设备、招生指标等资源向强势学 科或优势学科倾斜,而除了少数文科类高校外,多数 大学的文科在资源配置中只能居于劣势地位,加上 建设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等特性,文科话语权受限, 缺乏资源长效供给的文科难以满足学科发展的诸多需求,无法获得确保快速成长的环境条件。
2.学科发展逻辑囿于惯性,文科独特价值受到忽视
客观而言,除了少数综合性大学和文科类高校外,高水平大学中理工类大学居多、理工学科占优, 文科的地位总体不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工类高校构建起文科和理工科并存的格局,但理工学科强、文科价值体现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双一流” 建设启动实施以来,一些高校并未超越学科建设的惯性思维,对原本便处于不利地位的文科重视不够, 学科间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一方面,部分大学 对“双一流”建设方案进行片面化、功利化解读,持续 加大对优势理工科的支持力度。有的大学片面将 “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等政策理解 为“只扶持发展优势和强势学科”,文科往往成为学 科建设的附属品。而实际上,“扶强扶优扶特”的政 策意蕴并不等于弱化其他学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 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学科,一流学科建设是以重点 特色学科为引领,激发其在大学特色办学中的牵引作用,借助其撬动整个学科群的发展活力。对理工 科的青睐无疑会加大累积效应,使其更优更强,有更 多的机遇占据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有利位 置。放眼长远,一流学科绝非少数重点学科的单兵独进,而是文、理学科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一些 地方政府的固有偏见依然存在,文科的独特价值受 到忽视。比如,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实施地区性人才引进战略,在指定学科领域实施人才奖励计划。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些指定学科大多是理 工科,对文科资助的范围和力度明显不够,由此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发展逻辑———无论是人才竞争还是 “双一流”建设,都主要是理工科的事,文科没有竞争力和可比性。[16]这种思路显然将文科视为相对弱势的、没有效益的学科。虽然优势和弱势是一个相对概念,一门学科在校内的地位高低和作用大小并非终身不变的,但在这种逻辑下,优势的理工科实力会越来越强,弱势的文科会越来越弱。实际上,“双一 流”建设是一场关于学科综合实力的持久竞赛,既要 持续壮大理工科的综合实力,又要不断提升文科的 战略地位;既要立足于当下,又要着眼于未来。
3.学科发展布局调整频繁,文科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呈金字塔式的布局[17],居于不同位置的学科和大学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师资 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等呈现较大差异。对于身处金字塔底部位置的众多非重点学科、非重点高校而言, 以重点建设为突破口、力争入选“一流学科”成为多 数学校的战略选择,这不仅能直接获得来自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持,也将给学校的生源质量、人才队伍水 平、教学科研质量提升等带来更多机遇。不少大学开始紧锣密鼓地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布局,以期 尽快跻身其中。在此背景下,大学文科建设出现了两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在学科调整方面,文科院系被裁撤、合并。例如,2016 年7 月以来,几所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先后裁撤了教育学院或高等教育研究所,有的则将高等教育研究所合并到发展规划处、教 务处、公共管理学院等机构,原因之一在于这些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过低,拉低了整个学校的评估成绩。在这种学科战略布局下,学校有限的资 源逐渐向理工科聚集,文科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占,发 展积极性受到挫伤,只能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中艰 难生存。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不利于大学在 “双一流”竞争中时刻掌握主动权。实际上,学科建设的 应然状态是同类学科共生共存,异类学科交流碰撞, 交叉学科互相借鉴,文科的缺席无异于是对学科建 设的釜底抽薪。二是文科的发展空间受到抑制,身 份地位日益固化。在学科调整颇为频繁的背景下, 处于边缘地带的文科常常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一些 学校不仅压缩文科的教学场地、科研设施等硬件资源,而且变相挤压文科的师资力量、科研项目建设等 软件资源,不少学校的文科被贴上了“弱势”、“无足 轻重”、“边缘化”等负面标签,在学科共同体中的不利地位进一步加剧,学校的学术发展氛围不断异化, 学科发展生态遭到破坏。
三、关于文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组织行为不仅仅源自技术需要,而且受制于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因此,不 能只考虑技术环境,还必须从国家政策、组织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等组织环境层面,去研究、解释组织现象和行为。[18]文科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元素,其发展状态深深受制于政府和高校的治理模式, 也与文科自身的建设逻辑密不可分。破除文科发展 困境,进一步加强文科建设,至少应从以下五点着 手。
1.全面深入解读“双一流”政策,强化文科建设共识
回顾我国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剖析“双一流” 建设的具体实践就会发现,政府在学科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特别明显,且主要以财政投入和定期验收两种方式发挥作用。[19]文科建设也需在这一制度环境下,从提高政府政策效能和完善治理方式等层面寻 求发展之路。国家政策释放出明确的整体建设方 向,即一流学科是引领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 支点,以一流学科带动其他非一流学科的自我革新 与发展,最终实现以点带面、共同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政策不仅没有忽视其他非一流学科,而且是以促进文、理学科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但从“双一流”建设的地方实践来看,一些地方对一 流学科建设的认识不清,尚存在理解的误区和偏差。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政策的深入解读与广泛宣传, 及时修正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非合理认知”,确保 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营造自由宽松的文科发展环境,为一流人才的培育提供丰厚沃土。
2.强化政府的学科统筹与引领职责,创新文科支持方式
学科水平是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速度和提质增效水平。然而,文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度还有待增强,文科的质量、规模、效益、特色之间还不够协调,不同区域之间、校际、校内的文科建设水平还不够平衡,亟须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科分类建设,引导高校优化学科布局,突出文科在学科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充分发挥文科在保持学科体系完整、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创新高校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缩小文、理学科间的发展差距,构建文、理科整体布局、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具体而言,可引导建立省域内的校际学科联盟,支持同一文科、不同文科、文理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课程互选、教师互用、学分互认、资源互助的文科共享机制,增强文科的整体竞争力。
3.立足校情和发展阶段,合理确定文科发展战略
大学是确定学科发展战略、构建学科组织模式、优化学科布局的直接责任主体,不同地区、层次、类 型、发展阶段大学的学科建设路径不尽相同,文科建 设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大学需从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情况出发,制定自洽的文科发展 战略和协调机制,大力促进文科发展。对“双一流” 大学而言,应持续以一流学科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和能力素养为目标,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学科建设,充分把握一流学科建设的多样化与动态性,保 证文、理学科的适当比例,维系高校学科生态的良性发展。对尚未入选“双一流”建设的普通高校而言, 更需从长计议,放眼长远,立足学校定位、学校类型 和学校层次,综合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诉求,充分调研不同文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挥好 文科在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结构、增强学科发展 定力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文理融合、学科交叉的合 力。总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文科建设既不能亦步亦趋,也不能优柔寡断,而需以果断的魄力直面挑战,抓住契机,实现文科建设的长足发展。
4.加强文科共同体建设,激发学术梯队活力
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铸就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离不开理工科的强大技术支持,更 离不开文科的思想文化滋养。在一定程度上,文科 发展存在方向同质化、特色模糊等问题,对此,文科 自身要找准位置,明确在校内的发展地位和行内的 生态“水位”,加强文科的“学派”建设。具体来说,一 方面,要创新学术共同体的项目申请与合作方式。实践证明,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是激发学科 发展活力、增进学科发展实力的重要环节,其在文科 中的作用尤为显著,需要动态调整学术梯队的激励 与保障机制,鼓励学术共同体成员主动发挥自身优 势,加强共同体成员间的深度合作,优化项目申请协 作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文科学术梯队建设,构建 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负责 人的工作积极性,共同研究制定学科发展战略,确定 学科特色,找准制约文科发展的瓶颈问题,破除文科 发展的多重阻碍。
5.拓宽文科资源供给途径,积蓄文科发展实力
2020 年,首批一流学科将迎来大考,不少学科将面临新的调整,一些学科将退出,一些学科将入 选,这无疑会给文科建设带来机遇,文科也迫切需要 增强自我革新意识,自觉推动转型发展,夯实学科根 基,从容迎接挑战。同时,单纯依赖政府和学校的资源扶持是不够的,必须深度发掘、寻找新的生长点, 积极拓宽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等捐赠渠道,拓展资 源供给源,缓解文科的资源供给匮乏状态,保证转型 发展的财力基础。对于本轮已入选“一流”的文科而 言,建设单位需在坚持一流文科重点地位、保持一流 文科持久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发挥一流文科的引领作用,加强跨领域、跨学科间的交流合 作,扩大其校内辐射力,通过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共 享学科建设资源、健全定期经验交流机制等举措,协 力优化学科生态。此外,要牢守文科建设的长远目 标,尊重文科发展规律,不争一时得失,持之以恒地 开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不断增 强文科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钱道中,杨福才.论重点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4):19-22.
[2] 欧阳康.文科建设与理工科大学的综合化转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26-31.
[3] 高秀琴.重点理工科大学转型时期的文科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2-86.
[4] 丁静,周南平.教育供给侧视角下的特色文科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以行业型高校为例 [J].江 苏高教, 2017,(2):41-43.
[5] 郭华桥.“双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弱势学科的治理逻辑[J].重庆高教研究,2016,(6):29-36.
[6] 申新.“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弱势学科发展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80.
[7]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42.
[8] 林坚.人文社会科学地位、功能及其评价[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1):19-24.
[9][10] 埃米尔·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3:110,2-6.
[11] “拔尖计划”2.0版:将增加10-20所实施高校,实现文理科全覆盖[EB/OL].(2018-04-03).
[12]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1).
[13] 郭美荣,彭洁,赵伟,屈宝强.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过程及特征分析——— 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35-138.
[14] 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9.
[15] 王帆,郭洪林,张冉.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成长特征研究——— 基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4):128-145.
[16] 郑水泉.“双一流”建设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之路[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5-9.
[17] 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 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173-191.
[18]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2.
[19] 宣勇.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要实现“三个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