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进入了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在高职院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措施,创新其运行机制,为高职院校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团队;运行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陈维铅,李玉宏,薛仰全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管理策略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3):49-52.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Sci-tech Innovation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Perspective of “Double Top-level Plan”CHEN Weiqian, LI Yuhong, XUE Yangquan(Key Laboratory of Solar Power System Engineering, Gansu Province, Jiuq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uquan Gansu )
Abstract: With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 entered into a new age with features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depth cooperation. How to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omes the key problem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stablish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sci-tech innovation team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tech innovation team were summarized. Th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nd oper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s were innov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sci-tech innovation te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innovation team; operational mechanism
一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国家先后实施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等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 [1]。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目前为止,其规模和总数占我国高校总数的 60%[2]。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划,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企业、产业培养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等一线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但是受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需求,造成“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困境 [3]。因此,如何促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高职院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高职院校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体现, 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科研与人才培养机制紧密结合,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通过教学促进科研,通过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4]。在高职院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然途径。
二 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及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定义概括为, 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技创新与转化为目标,以灵活的组织形式、畅通的交流渠道、利益相关的分工协作、主动的责任担当为特征,由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科技创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科技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章义武等人,提出了高效团队理论与科技创新团队的特点相结合观点,认为高效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共同的团队目标、良好的信任与沟通、有效的团队协作、强有力的团队负责人等特点 [5]。
三 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其侧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是高职院校的短板。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科研仪器设备匮乏、科技经费投入有限、科技项目申报困难、科研管理经验不足、团队运行机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 [6]。
(一) 科技人才薄弱、难以形成团队优势
在高职院校,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偏低,缺乏科研经验和创新思维,科研驱动力不足,团队意识淡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动力是自身职称提升需求,很少有教师主动投入科研工作。为某个项目申报组成的临时科研团队,成员之间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项目研究工作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单独完成,未能充分发挥科研团队优势。此外,高职院校缺乏强有力的团队负责人,未能有效凝聚科技人才资源,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团体,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未建立,未能调动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投入科技创新工作,各专业、各学科资源不具备整体优势。
(二) 科研基础设施缺乏、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团队需求
高职院校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现有仪器设备主要为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教学模具、开展实践课程的实训设备、验证某个理论的演示性试验设备,以及为了与地方产业结合而建立的科技示范系统等,不具备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所需的实验场地、实验用品和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固定科研实验场所,包括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未建立;开展某个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所需的实验用品、实验原料、实验设备、测试仪器等配置不足;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必须的科技经费固定投入、资源保障机制未形成。
(三) 科研管理经验不足、难以有效调动科研积极性
与普通高效相比,高职院校没有硕、博层次的科研型学生,缺乏科研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专业教师参与大型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主动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科研经验和创新思维。“双师型” 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未形成,教师创新能力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产教融合未能落到实处。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团队未建立,团队意识淡薄,团队文化没有形成,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优势发挥不足, 科研团队运行及管理经验缺乏。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和科研激励约束机制缺失,难以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力不从心 [7]。
四 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更贴近于地方产业,与地方产业联系紧密。与普通高校相比,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 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及学生参与企业生产, 有助于发现科学问题及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高职院校建设内涵, 增强地方产业服务能力 [8]。因此,高职院校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更具实践特色,有助于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
(一) 共同的团队目标
共同的团队目标是一个团队存在和发展的方向, 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执行性等特点, 有利于增强团队成员积极性,保证团队成员旺盛的科研活力和激情,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应以某一特色专业建设、技术装备研发、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设计等为共同的团队目标,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强化核心竞争力 [9]。学校应鼓励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了解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地方产业需求渗透到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中,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团队科研方向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引领青年教师通过教学促进科研,通过科研带动教学,促使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 [10]。
(二) 合理的团队成员结构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由领导层的团队负责人、学术层的科研骨干、服务层的技术人员等组成。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是科技创性团队组建的重要前提,应具备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高远的战略眼光, 超凡的人格魅力,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使整个团队和谐有序、长期稳定地运行,持续高效的产出新成果 [5]。在普通高校,团队负责人可以由专业知识扎实、科研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或者知名学科带头人担任。而在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科技人才培养及科研团队管理经验,很难有合适的团队负责人。
这就需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特色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团队负责人。学术层的科研骨干是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践行者,是一个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互补、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科研经验丰富的创新群体。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团队成员甄选和配置机制,从科研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当中选拔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有较高技能水平,可成为科技创新团队核心科技力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技术骨干和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作为兼职科技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参与团队科技创新活动, 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在科技创新团队的作用,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满足企业需求,增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11]。
(三) 灵活的组织形式,畅通的沟通渠道
灵活的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必然选择,能够有效组织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各知识结构交叉、优势要素互补的青年教师及企业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交换学术思想、研讨科学问题,主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畅通的沟通渠道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之间思想传递、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信息共享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有力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5]。
(四) 和谐的团队文化,宽松的学术氛围
和谐的团队文化是科技创新团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持续产出新成果的精神动力,应具有凝聚共识、激励约束、带动辐射等作用。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相互信任、相互依存、荣辱与共、鼓励团队成员创新发展的团队文化,使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肯定自己在团队的价值,有利于增强团队成员集体价值观念,激发团队创造力。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团队成员产生自上而下的认同感,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协作,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 [5]。
五 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运行保障机制建设
科技创新团队运行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团队内部管理措施、团队资源保障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是建立长期稳定科技创新团队的根本保障,也是团队高效、有序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动力 [12]。
(一) 团队内部管理措施
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管理措施是规范团队成员科研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高效稳定产出新成果的基本保障。合理的团队内部管理措施应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刚性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团队成员学习机制、交流机制、协作机制以及目标任务等; 二是柔性的团队文化和团队精神,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理念,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文化氛围,弘扬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 [13]。
(二) 团队资源保障机制
团队资源是科技创新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团队硬件基础, 主要是指学习条件、实验场所、科研仪器设备、科技经费等;二是软件资源,主要是指文献资源、知识资源、技能资源、信息资源等等 [5]。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应加强现有科技资源的整合;根据特色专业建设及科研需求,合理配置科研仪器设备,创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力求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在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配置、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等科技创新要素方面给予倾斜,针对不同科技创新团队需求,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单独核算,使团队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增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吸引力。
(三) 团队绩效评价及激励约束机制
绩效考核指标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应根据不同团队成员, 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指标,深化分类、分层评价,提高考核评价体系与团队建设目标的符合度 [14]。按照团队任务分工,团队负责人应侧重项目的申请、经费的争取、成员的培养、团队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团队学术骨干应侧重论文的发表、专利的撰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考核。团队技术服务人员应侧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考核。对于整个团队的考核不仅应量化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专利、产品等硬性指标的考核,还应注重团队文化的建设、学术氛围的营造、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等软性指标的考核。
激励约束机制是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科技创新积极性的基本保障,有助于团队成员将团队规范内化为个人意志和实际行动,使团队高效运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应激励团队成员合理的要求,激发和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正确的一面。学校应单独核算专项科技经费,优先资助团队成员开展科技研讨、考察调研、参加学术交流等,团队共同申请的科技经费,优先资助成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团队文化活动等。
六 结 语
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进入了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时代,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成为破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 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科技创新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基本属性,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新需求,体现着高职院校办学提升内涵的程度,决定着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标志着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的水平。
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明确定位、找准方向,建立一支具有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互补、组织形式灵活、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必将成为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桥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阵地,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优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杨理连 .“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6-9.
[2]赵乘麟 , 黄国华 , 黄磊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形式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J]. 教育现代化,2020, 7(52):107-110.
[3]徐金益,许小军 .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教师的转型路径探索 [J]. 江苏高教,2019, 12:94-97.
[4]杨刚要 .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J]. 职业教育研究,2020,3: 42-46.
[5]李婉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研究 [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6]胡智慧 .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 [J]. 思想政治教育, 2019(5): 10-11.
[7]程高新 . 创新型省份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3): 118-119.
[8]张森,邓晶晶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学校强化科技服务的关键问题探析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10-13.
[9]卢军 , 刘建中 , 高先和 .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J]. 合肥学院学报,2019, 36(5): 136-140.
[10]成林 .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J]. 中国对媒体与网络教育学报,2019,10: 95-96.
[11]王志刚,谷申杰,张俊杰 .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研究 [J]. 农业科技管理,2018,37(3): 82-85.
[12]慕静,王仙雅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研究 [J]. 高等农业教育,2015,12(2): 50-53.
[13]李婉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理论思考 [J]. 科教导刊 ( 上旬刊 ),2011(07):1-2.
[14]周影影,谢辉,鲁媛媛,等 . 关于应用型高校材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 [J]. 教育现代化,2019,6(94): 43-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