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6C模式的《宝玉石鉴定》课程的实施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9 13:27: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以高职《宝玉石鉴定》课程的教学实施为例,基于课程定位与基础学情分析,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课证融通、项目化教学内容设计,将教学实施过程设置成课前寻宝、课中鉴宝和课后探宝三个阶段,并结合信息化教学,以“鉴定能力”为任务驱动,设计出“6C”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认为“6C”模式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能系统地提升学生鉴定宝玉石过程中“溯渊源-赏文化—鉴真伪—辨品种—品质量”系列能力,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达成。

关键词:宝玉石鉴定;6C 模式;项目化

本文引用格式: 郑平,熊威,徐怡然 . 基于 6C 模式的《宝玉石鉴定》课程的实施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6):145-148,161.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ms Identification” Course Based on 6C ModeZHenG Ping, XIOnG Wei , XU Yiran
(natural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Hunan Vocational engineering, Changsha Hun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positioning and learning situation, the course content of Gems Identification is designed with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and teaching project.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cluding gems hunting before class, gems identification in class and gems finding after class.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considerethat the “6C” mode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goals。

Keywords: gems identification;6C mode;teaching project

一引言

根据国家教学标准,《宝玉石鉴定》课程是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同时,在宝玉石类及其相关专业中,该课程常被作为选修或一般必修课程,在高素质珠宝鉴定、珠宝首饰营销、宝玉石加工类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 在相关高职院中不同专业对该课程的开设时间、课时安排、教材及内容选取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1-2]。在对一些开设了该课程的本科院校与相关职业院校进行了大量调研、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学院的特色,笔者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项目化内容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提出了以玉石文化(Culture)、玉石特征(Character)、 玉石品种(Classification)、 质量评价(Comment)、综合鉴定(Comprehensive)和珠宝商圈情境(Commerce)等教学内容为主线,结合线上平台与线下理实一体化为中心,结合实训条件、师资、课程资源等方面开展了课程建设,并在珠宝类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 教学分析

(一) 课程定位

《宝玉石鉴定》课程是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地质概论》《宝玉石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鉴定》课程为基础,同时也是学习《钻石鉴定与分级》《首饰镶嵌与制作》《玉雕设计与加工》《珠宝首饰营销》等课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鉴定检测宝玉石能力:系统掌握并熟悉常见宝玉石的宝石学特征、品种类别;能规范且熟练操作常规鉴定检测仪器设备;具备独立鉴定 60 余种常见宝玉石材料的能力,达到高级“贵金属首饰及宝玉石检测员(对接宝石检验员、玉石检验员、有机宝石检验员的工种)的职业资格”或 1+x 证书珠宝玉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并加深对宝玉石作品的赏析、对宝玉石文化的了解。

\
 
(二) 基础学情分析

宝玉石鉴定是矿物学的分支学科,结合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从授课对象、知识和能力基础、预判教学难点三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主要为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或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及地质类相关专业大二学生。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常见矿物岩石基本特征,具备岩矿鉴定基础、地质认知基础,善用信息化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喜爱动手实践操作,具备初步的宝玉石鉴赏能力。基于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分析可知,这类学生基础科学知识薄弱,对抽象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大,对专业仪器设备操作不规范,对玉文化了解甚少,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迁移能力欠佳,这些也是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预判的教学难点。

(三) 教学内容

1.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GZB- 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验员》及 1+X 证书《珠宝玉石鉴定职业技能等级技能标准》,以鉴定能力为主线,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了解宝玉石概况”“肉眼鉴定宝玉石”“仪器检测宝玉石”“ 鉴定宝石”“鉴定玉石”“鉴定有机宝石”“鉴定人工宝石”7 大项目,每个项目下设多个子项目,并包含多个学习任务,共计 120 学时(表 1)。

\
如,第五教学项目——鉴定玉石项目中包含鉴定中高档玉石和中低档玉石两个子项目,8 个学习任务,分别计 16 学时和 18 学时(图 1)。

\
2.单元教学目标
将每个项目或每个子项目视为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预判教学重难点 [3]。

以玉石鉴定项目中中高档玉石鉴定子项目为例, 该单元教学目标包含的知识目标可归纳为熟悉 7 类玉石的基本性质、了解各类宝石的品质及产地、了解玉石常见的优化处理方法和掌握玉石质量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能力目标主要为能用肉眼及常规鉴定仪器鉴别 7 类玉石,能对各类玉石实物标本进行初步评价和能规范数量操作各种鉴定仪器;素质目标为品读中国优秀玉石文化、赏析东方美学,增强文化自觉、自信、自兴。

教学重点设定为熟悉翡翠、和田、蛇纹石玉、独山玉、绿松石、石英岩质玉的特征和种类;其中, 如何鉴别优化处理玉石、仿制品及玉石的评价方法是教学难点。从教学场景导入线、技能发展线、课程思政线“ 三线” 进行教学设计( 图 2)。

\
 
其中, 场景导入线是以鉴定能力为主线,选取“鉴定玉石”项目里的“中高档玉石鉴定”子项目中六种常见玉石鉴定情境导入教学内容;技能发展线是在训练鉴定技能的同 时,促进赏析、检测、鉴定、辨识、品评能力的提高;课程思政线是将玉石文化内容有机融入教学 [4], 品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赏析东方美学,增强文化自觉、自信、自兴;感悟工匠精神,并结合专业引入专业职业素养 [5]。

(二) 教学策略
结合学情分析,以玉石作品、鉴定技能、职业素养及玉石文化交流为载体,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和情境创设法,设计层层递进的“6C”教学模式(图 3),以课前寻宝、课后探宝环节中的网络和大师工作室、宝玉石市场、商场珠宝柜台、宝玉石原石市场等商圈情境作为第二课堂,拓展教学空间,助推专业实践;融合课程思政,以玉石这一“ 物 ”促进优秀玉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
\
(三) 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寻宝、课中鉴宝和课后探宝三个阶段,以“鉴定能力”为任务驱动,设计“6C” 教学模式(图 4),并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策略的有机融合贯穿始终。

\
\
(四) 教学支撑环境
优质硬件和软件资源作为教学环境有效支撑: 宝玉石鉴定情境教学区创设了贵金属珠宝检测站真实工作环境,有效实现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大师工作室及专家资源库帮助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交互, 课堂中校内外资源的联通互动,引领和提升教学质量; 职教云、国家教学资源库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电商、直播等自媒体方式助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锤炼;珠宝门店、商场、大师工作室、名匠团队工坊等实体辅助课前课后拓展 [5-6]。

四 教学实施成效

经过混合式学习实践,学生宝玉石鉴定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1)前测、后测成绩对比分析,后测成绩较前测成绩高
通过在职教云平台前测、后测的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较大提高,后测相比较前测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在职教云平台前测、后测的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有较大提高,后测相比较前测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通过技能发展流程设计和实施,让学生知行合一
在课中鉴宝阶段中的赏 - 测 - 辨 - 鉴 - 品的五个环节,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将课前线上自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与内化,同时及时解决了重难点,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将鉴定知识与玉石文化 , 鉴定技能与赏美能力、品鉴能力与评估能力之间的互迁融通 ,系统有效地提升学生溯渊源-赏文化— 鉴真伪—辨品种—品质量的技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运用,夯实专业技能
跟普通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更知识更扎实、技能过硬,玉石鉴定核心技能有效助推了学生在全国各类珠宝玉石鉴定 、钻石分级大赛中荣获数个奖项;同时,由于课证融通的实施,提高了学生获取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验员

(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达 98.59% 以上。

五 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 课程特色: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文化沉浸

①文化融入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宝玉石文化,提升课堂温度
宝玉石鉴定主要基于标本与仪器,强调理性思维与规范操作,教学实施中设计作品赏析,文化元素, 引导学生从赏析作品、了解文化着手,探究宝玉石的前世今生,增加趣味性和课堂温度。
②“第二课堂”有效拓展教学空间,践行知行合一6 C 教学要素中的“Culture” 和“ Commerce” 分别强调自主加强对玉石作品、玉石文化的了解认识和对 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赏析东方美学,增强文化自觉、自信、自兴,近距离感悟工匠精神。
③ 信息化教学手段常态化,实现全过程的数据采集
利用多平台和时下流行自媒体方式等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并与日常教学有机融合使信息化手段实现常态化,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相关数据, 进行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为科研、教改提供一手数据。

(二) 创新: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有机融合

①创设真实工作环境,深化理实一体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课堂赏宝、测宝、鉴宝、辨宝、品宝”等环节,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以“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实践操作、内化理论”“线上理论,线下检测”的模式,突出学生为中心,实现了文化和职业素养、检测技能训练与宝玉石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在实现鉴定宝玉石的同时服务专业,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融入国家 / 行业标准,初步实现课证融通
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权威证书考核标准,教学环境与情境创设无缝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及技能大赛技术平台;课程实施对接技能大赛规程与证书考核,课程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某些重点项目学习完成后的学生阶段性考证通过率验证。

六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 教学反思

①部分情境创设考虑学生综合运用差异化不够, 影响教学目标达成
“6C”教学模式中的“comment”环节现场对宝玉石作品进行品鉴,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表达描述能力等有较大差异,使其不能真正达到评鉴素养,无法完整实现教学目标。

② 优化第二课堂硬件软件环境,教学资源丰富程度有待加强以课前寻宝、课后探宝环节中的网络、大师工

参考文献
[1]屈晓超 , 卞灿 , 任力 , 等 . 信息化背景下“生物信息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 电子版 ), 2020,10(3):29-34.
[2]金晨 . 混合式教学中课程考核模式的研究 [J]. 高教学刊 , 2019, (25):130-132.
[3]谢毓湘 , 栾悉道 , 魏迎梅 , 等 .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媒体数据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例 [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 2020, 43(2):61-65.
[4]蔡荣林 , 胡玲 , 陈卫华 , 等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针灸学》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18, 29(8):1991-1994.
[5]李旭蕊 , 李丽 , 刘宇 . 高校“药剂学”课程改革探索 [J]. 新课程研究 , 2020, (6):44-45.
[6]刘铁钢 , 于河 , 刘果 , 等 . 温病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J]. 中医教育 , 2018, 37(5):44-46,50.
[7]温雅 , 曲夷 , 王洪海 , 等 . 伤寒论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20, 18(6):14-16.
[8]路玲 , 刘婧 , 关志宇 , 等 .《中药药剂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19, 30(9):2237-2239.
[9]熊俊 , 江月霞 , 王艳苓 , 等 . 关于针灸 PBL 教学设计与实施若干问题探讨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15, 26(7):1736-1738.
[10]郭辉 , 钱俊青 . 基于文献引导的探究式生药资源利用工艺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19, 30(11):2746-2747.
[11]余龙江 , 鲁明波 . 信息化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 电子版 ), 2016, 6(1):8-12.
[12]李晖 , 张志佳 , 桑海峰 , 等 . 基于考核导向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0, 7(55):46-49.
[13]匡代洪 , 杨方源 , 严超 , 等 . 优化课程过程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成绩 [J]. 教育现代化 , 2020, 7(52):67-69.
[14]银玉容 , 朱能武 , 施召才 , 等 .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 2019, 6(97):77-79.
[15]张建军 , 陈卫华 , 艾云龙 , 等 . 工程教育认证 +“双一流”背景下《材料物理性能》课程考核方式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 2019, 6(82):74-75.
[16]李晨 , 徐萌 . 理工科高校背景下《影视广告创作》多样化课程考核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 2020, 7(26):143-145.
[17]李华祥 , 高亚军 , 杨振泉 , 等 . 应用多教学手段提高“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质量 [J]. 教育现代化 , 2019, 6(98):85-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