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工程训练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9 12:25: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依托工程训练教学开展思政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挖掘课程中教学各环节和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使学生既学习了工程训练知识, 又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价值观的引领。

关键词: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 何伟锋,陈海彬,陈勇志, 等 . 工程训练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6):149-152.

Research on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to Engineering TrainingHe Weifeng,CHen Haibin,CHen Yongzhi,CHen Lijia,WU Peng,LI Rongyong(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ongg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Dongguan Guangdong)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relying on engineering training teaching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all the teaching links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course, and putting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to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people and make students learn engineering training knowledge and be guided by valu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Keywords: engineering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一 引言

工程训练课程是面向我校全体工科专业学生介绍其现代工业制造的现状,在真实的制造工场中, 学生既能亲身体验传统的车、铣、刨、磨工种,又能领略先进制造工艺中激光、3D 打印、数控加工等工种所具备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培养了其工程意识。工程训练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技术必修课,为大学生提供了工程实践及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是自我校 2002 年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起建立,开设至今,每年授课人数约 2000 余人,是我校工科类专业教学规模最大、学生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教学实践。可以说,工程训练是大学生就业前的一个相对真实的工作与生产体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竞争意识、责任感等精神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学生以后能更快速地融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效果上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对课程思政融入工程训练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探索,如: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安全教育中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西南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热处理实训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内容,在车工和钳工实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广西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各个实训环节中挖掘思政元素……因此,我校工程训练中心通过依托大学生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 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同时结合工程训练中各个实训环节的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加大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的比例, 在新的层面上加强大学生认真严谨、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培养了工匠精神。

二 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工程训练主要以机械加工为主,但由于有部分院校实训设备有限,而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人数众多,不能达到每人一个机台或者一个工位的标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只能被分多批次进行实训。同时部分实训教师也未能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过来,加上重复性的教学讲解模式,存在在课堂中出现两个问题:1. 分组太多,实训学生的学时不可避免地减少, 其他没有轮到实操的学生只能排队等待,削弱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造成部分学生课堂拿手机娱乐、实训目的不明确、参与度不高;2. 高强度的重复性教学内容,让实验教师缺乏教学激情,影响教学质量,上课疲劳也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深化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同时,对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结合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成员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在新工科建设的任务中,结合当代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开展内部学习和培训交流相结合,在教学团队开展改革观念大讨论,加快实现我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工程训练课程全面改革的观念更新与普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将工程训练课程从传统以学习机械加工工艺为主,转变为适应新工科的工程训练课程;在兼顾传统车、铣、刨、磨实训工种的同时,增设了数控加工、机器人、激光加工、3D 打印等具有先进制造完整流程的实训工种,在各个教学实践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探索出适合我校工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当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开设的工程训练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环节,或者跟教学内容不太贴切的思想政治元素直接导入课堂中,导致思想政治元素和工程训练课程没有形成更好的融合,而工程训练课程本身所具备很多的课程思政内容没有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领略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辅助作用, 加上自身思政理论知识面薄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以调动课程氛围,学生只能机械式地学习到实际操作技能,而并未能领悟到该实践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及工匠精神。

\
三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一) 课程教学目标

将工程训练教学与思政教学融合 , 培养了大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以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团结协作和精益求精的潜能,真正体会工匠精神,提高了大学生动手能力及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勇于改革创新的能力 , 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引领青年核心价值观;促进教师加强自身素养和“师德师风”建设,为我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奠定良好基础,为其他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思政教学依托工程训练教学这一载体,通过深入挖掘工程训练课程不同工种的思政元素,将思想 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进行有机结合, 科学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育人目 标 [1] 。

(二) 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训练中心是我国高校中实施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平台,是学生学习机械工程知识、培养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领略工程文化素养的重要实践课程。工程训练中心课程在面对我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时长为 2 周 -4 周,同时面向全校所有工科类学生,年均授课学生约 8000 人次,是全校开设的课程当中普及面最广的实践类必修课程。我校也针对每个实训工种,力求将实训环境与行业上真实的生产场景打造成一致,这样学生在每堂课程中,都能感受到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环境, 从而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充分体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早做好职业规划,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因此,我校工程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这一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掌握创新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将敬业作风和劳模精神发扬光大,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我校工程训练课程开设的工种包含传统的车、铣、刨、磨工种,也增设了数控加工、机器人、激光加工、3D 打印等具有先进制造完整流程的实训工种,针对每个教学工种,我校的课程教学团队都根据实训课程各自的教学性质及特点,都挖掘出不同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充分地融入到工程训练的每个实训工种,如表 1 所示。

\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使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敬业爱业乐业、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从而为自身以后能更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形成一条完善的课程改革思路,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对工程训练教学的辅助作用;使我校能有效地突出“三全育人”,构建长效的育人机制,为其他高校相关的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和推广应用 [3]。

我校充分发挥工程训练教师党支部课程改革先锋作用和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党建促新工科工程训练课程改革,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双促进和双提高,开展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工程训练教学工作,形成了多名教师辅佐的教师党员课程思政小组,全方位促进创新训练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使得观念改革和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在工程训练的课程中,开展了科技兴国观念、制造业归属感、国家兴衰与个人荣辱等观念教育。实训前,激发学生参与祖国制造事业的使命感;实训中,强调知识训练和工匠精神;实训后,通过体验分享,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 总结

1.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把安全生产、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工程训练教学中,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形成了涵盖全校工科专业所涉及的实训内容、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考核标准等一套完整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7]。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无时无刻学习领悟到多项课程思政内容,使教学达到“三全育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2.工程训练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教学效率,完善了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 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完善我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学工作,为其他兄弟院校的同类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8]。

3.工程训练课程融入多位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例,学生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烈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9]。

参考文献
[1]夏梦颖,周韡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17(47):187-289.
[2]刘明熙 . 中职学校弘扬“工匠精神”之策略 [J]. 科学咨询, 2018(1):98.
[3]张强 , 陈逸超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8,5(35):15-16.
[4]李茂中 . 用工匠精神谱写新的青春之歌 [J]. 青春期健康,2017(3):1.
[5]李颖,高凤林 . 给火箭焊“心脏”的人 [J].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6(5):18-21.
[6]李峰年 . 数控重型曲轴铣车复合加工机床研制成功 [J]. 机械制造,2013(4):66.
[7]姜波,李丽君 .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转变的路径探析 [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57-259.
[8]严剑刚,吴镝,吴飞科,等 .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探讨 [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8(1):76-81.
[9]刘国钦,彭健伯 . 创新人才的培养[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