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和应对方式现况,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 536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被动性社交在年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概念在生源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呈正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以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 对维护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被动社交;自我概念清晰;应对方法;相关性
本文引用格式:朱彩虹,梅雅琪,赵云峰,等 .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我概念清晰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6):193-196.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ssive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nd Self- Concept Clarity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ZHU Caihong, MeI Yaqi, ZHAO Yunfeng, SHen Hui, ZHAnG Jinru, nIe Zhimin, ZHAnG furong(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ssive social network use, clear self-concept and coping style,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Methods 536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using the passive social network use scale, the self-concept clarity scale and the coping style scale. 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passive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grad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and the difference of self-concept in the place of origin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use of passiv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ping. Self-concept clarit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coping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sitive coping.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helpful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passive social network use behavior on maint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passive socializing; clear self-concept; coping strategies; the correlation
一引言
当今社会人与人交往大多依赖社交网站,国外有 facebook, 国内有 QQ、微博、微信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只要打开手机就下意识检查自己社交软件,这一现象广泛存在在所有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中。已有研究者以错失焦虑症来解释这种现象 [1]。社交网站的大规模使用和对使用者的影响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在社交过程中分为,主动发布信息,分享动态,称主动社交;和只游览别人发布信息,不与他人进行交流,称被动社交。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站对抑郁情绪的总体上存在影响 [2]。相同的是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轻生意识以及孤独感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性 [3]。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站增加了一个个体接触到不同的人及思想的几率,而同时也增加了个体的自我概念失调的风险,并对个体自我概念的明确性、一致性和稳定性都带来了威胁 [4]。
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SCC)是指人们对自身了解的清晰程度,即自我概念内容的明确性、个人特征的内部一致性、稳定性三个方面的特性 [5,12]。Campbell 等人定义自我概念清晰性为,个体清楚而自信地对自我概念的内容(即知觉到的个人属性)进行界定,并且在内部具有一致性和时间稳定性。它定义到的是一个个体经历到的对自我拥有知识的自信水平、相同性与稳定性程度 [5],也就是自我认知的清晰程度的差异, 调查表明应用被动性社交网站和自我概念清晰性两者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6]。
且自我概念清晰对于应对方式存在的影响是消极的,个体拥有越清晰的自我概念就会倾向于选择的应对当时越积极。应对方式也称之为应对策略,是表明个体在处于压力时期时作为一种工具去应对压力和维持心理均衡。对一个特定的压力环境的反应类型,会导致个体对不同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反应产生的应对方法不同, 也就是说他们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 [7],但应对方式可分成消极的应对方式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暗示通常在积极应对方式使用,被暗示者在积极的心理帮助下,稳定个体情绪、树立信心,加上强了个体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个体的应变能力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这一策略 ; 要学会适应,如果个体想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么他就要积极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变化及挑战,快速灵敏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来源于各个方面的压力和突发事件面前,要及时调整自己个人心态、学会去适应,转变一个角度看待压力,直面压力,要减轻甚至消除压力, 而不要只有一味地抱怨。消极应对是逃避问题,不敢正视,没有尝试就轻言放弃,没有直击问题的信心, 常常抱怨所经历的问题,抱怨现实,羡慕他人。通常自我概念清晰性较弱的群体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处理遇到难题的可能性越大。
社交网站作为特殊展现自己的平台 [8],使用者可以轻松获得别人发布的信息,但是通常情况下, 其他使用者在公众平台发布的信息都是自己最好、最优秀的方面,进行积极呈现 [9]。当被动社交者浏览到时,通常会带入自己进行比较,这种情况下将别人优点与自己短处比较,就易产生消极应对和自我概念清晰混乱,因此被动性社交很可能对于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负性影响[10] 和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并探究三者的关系,以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 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本实验将为安徽医科大学护理本科大一、大二共 536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填写方式,10 分钟内完成,现场收回,本次调查获得 499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3.1%,包含女生为 435 人(87.2%),男生为 64 人(12.8%)。
(二) 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采用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为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生源地等等。
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采用刘庆奇等人改编及翻译 Tandoc 等人编制的“监视使用”量表(Sureillance Use Scale)[11]。包含共 4 个条目。采取 Liket5 点计分法,1 代表的是“从不”,5 代表的是“ 频繁”, 越高的分数表示个体的越高的使用频率在社交网站上。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 为 0.762 。
3.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
采用 Campbell 等人编制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Self-Concept Clarity Scale, SCCS)[5],该问卷采用牛更枫等人对问卷的翻译版,本问卷共有 12 条条目, 采用 Liket5 点计分法,1 代表的是“非常不符合”,5代表的是“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总有越清晰的自我概念,在本研究中量表的 Cronbach’s α 为 0.789。
4.简易应对方法问卷
简 易 应 对 方 法 问 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为自评问卷 [7],共有 20 条项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其中积极应对为项目 1~12,消极应对为项目 13~20,采用 0~3 分计数法,0 分为“不采取”,3 分为“经常采取”,积极应对评分越高则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同理,消极应对评分越高则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在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的 Cronbach’s α 为为 0.822,消极应对维度的 Cronbach’s α 为 0.689。
(三) 数据处理
采用 epiData3.1 软件建立数据库和校验,运用SPSS21.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 检验、Pearson 相关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 结果
(一) 一般资料
本 研 究 对 象 年 龄 17~23 岁, 平 均 年 龄 (19.4±0.997)岁,详见表 1。表 1 护理本科生一般情况(n=499)
(二)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和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本调查显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总分为12.59±2.85;自我概念清晰性得总分为 38.25±5.91; 积极应对总分为 23.17±5.30;消极应对总分为9.49±3.84,各维度或量表得分情况详见表 2。
(三)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和应对方式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概念清晰在生源地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被动社交网站使用在年级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且大一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程度高于大二学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详见表 3。
(四)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我概念清晰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因自我概念清晰存在生源地差异(f=4.466, P=0.004),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站在年级上存在差异(t=7.652,P=0.006),为了保守起见后续分析 将生源地和年级作为控制变量以排除其影响,在控制生源地及年级之后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呈负相关(r=- 0.179,P<0.001),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133,0.151,P<0.01);消极应对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负相关(r=-0.245,P<0.001), 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133,P<0.01);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
四 讨 论
本调查显示,自我概念清晰在生源地上表现为县级市、地级市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最高,而县城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最弱,与之前研究 [13] 城市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高于农村学生的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农村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接受教育水平同样也相对较差,但对自己家庭情况和与别人差距较为了解,自我概念清晰性较好;省会城市、直辖市学生因为接受比较高水平教育,能对自我认识明确,但是学习任务繁重,竞争压力大,并且父母帮助安排一切,故自我概念较为清晰;县级市、地级市学生接受教育也相对较好,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能清晰认识自我;而县城学生大多由农村搬入,脱离农村环境不久,可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而教育水平并没有达到很高水平,相对于其他生源地学生自我认识存在差别。
另外,本研究中被动性社交在年级上的差异拥有统计学的意义,大一新生的社交频率要高于大二学生,这与 McAndrew 的结果一致[14], 可能原因为年轻群体更加乐于交际,喜欢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也有可能与不同年级课程不同空闲时间不同,大一学生课业较大二学生少,空闲时间多, 进行被动社交的频率高或者大一学生刚脱离高考氛围对于网络更加沉迷有关。
本相关性研究中被动性社交网站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之间存在正相关,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存在负相关。被动社交使用率越频繁,拥有越低的自我概念清晰程度,同样被动社交使用频率越高消极应对方式越明显。当浏览优秀的朋友或他人发布信息,会使自我认知变得模糊,更加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处理问题。因此建议个体在使用社交网站的同时有意识地减少被动浏览他人信息的行为 [15],也鼓励社交网站的用户们合理运用社交软件,不能一味浏览信息,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主动社交,主动编辑优美的语句, 选择精致的图片,进行主动社交 [16],积极展现自己, 也可以在浏览别人发布的信息时,对于所浏览内容发表自己评论,展现自己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消极应对呈现负相关,自我概念清晰对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自我概念清晰者因对自己有较清晰了解,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评估自己能力,选择处理方法,不会一味选择逃避,同样他们对于自己当下和未来的目标也较为明确,知道自己要为达到目标做哪些努力;自我概念模糊者处理事件方法则相反,也没有明确目标,不明白自己要进行哪些改进。故自我概念越清晰者通常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四 小结
生活中相比主动社交,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被动社交,然而被动社交降低了自我概念清晰性,同时增加了消极的应对方式,大多数情况下社交网站所发布的信息都会经过精心挑选,认真思考再进行发布,我们在浏览过程中会进行比较,称上行社会比较 [13]。在比较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种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研究多为被动社交多自我认识、自尊、自信或焦虑等方面影响的调查 [8,15-18],尚未有实际机制探讨研究,未来研究将考虑采用纵向研究或者实验性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巾英 , 马林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错失焦虑症:压力知觉的中介与乐观的调节 [J]. 心理科学 ,2019,42(04):949-955.
[2]李依曼 .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上行社会比较与妒忌的链式中介作用 [D].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3]张洁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D].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4]杨秀娟 , 张晨艳 , 周宗奎 , 等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 :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25(04):768-771.
[5]Campbell JD,Trapnell PD, Heine SJ,et al. Self-concept clarity: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correlat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70(1), 141-156.
[6]郭悦 . 社交网络自我呈现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 [D]. 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2018.
[7]王端卫 .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因子分析及应用 [D]. 山东大学 ,2014..
[8]刘 庆 奇 , 牛 更 枫 , 范 翠 英 , 等 . 被 动 性 社 交 网 站 使 用 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 :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心理学报 ,2017,49(01):60-71.
[9]文湘漓 , 刘耀中 , 倪亚琨 , 等 . 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与在线社交焦虑: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27(04):754-757.
[10]刘庆奇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11]Tandoc e.C, ferrucci P,Duffy M.facebook use, envy, 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facebooking depress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43(1), 139-146.
[12]赵占锋 , 张大均 , 刘广增 , 等 . 小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 : 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25(06):1143- 1146+1151.
[13]孙毅 . 五年制高职生自我概念、同伴关系和亲子依恋的相互关系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14]McAndrew fT, Jeong HS. (2012). Who does what on facebook? Age,sex and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 28(6),2359 -2365.
[15]杨秀娟 , 张晨艳 , 周宗奎 , 等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 :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25(04):768-771.
[16]王庆娇 , 梁晓燕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 [J]. 吕梁学院学报 ,2019,9(01):89-91.
[17]白学军 , 刘旭 , 刘志军 . 初中生社会比较在成就目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J]. 心理科学 ,2015,36(06):1413- 1420.张霞 , 林嘉仪 , 张积家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