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大力推进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高校教师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能够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社会认同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现状、问题、方法与路径等方面,虽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建议未来应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实证研究、从多角度细化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立德树人;研究进展;反思与展望
本文引用格式:刘皓晖,尹志华,孟涵 . 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进展与反思[J]. 教育现代化,2021,8(35):115-119.
The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LIU Haohui,YIN Zhihua,MENG Ha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Abstract: The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in the new era put forward clear requirement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basic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good ethics is the internal power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n improve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methods and path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though ri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room.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refine the research on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ers’ ethic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teachers’ ethics; moral cultivation; research progress;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一 引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基于此,2019 年 11 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对进一步大力推进我国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所谓师德,是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拥有的道德修养,而师风则是指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精神风貌与工作作风。
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进步空间,如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体罚学生、利欲熏心、道德败坏、学术不诚信等较多问题、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式过于笼统、缺乏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师德师风的分类建设等,对推进我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巨大负面作用。因此,本研究在论述师德师风对高校建设发展重大意义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研究进程,提出未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意见,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二 师德师风对高校教师发展的重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见, 在新时代提高教师道德素养、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对高校教师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高校教师将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学术追求与教学热情,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负责。当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问题时,高校教师在自身优良师德师风的督促下,能够自发地进行学习,接受培训。而在这种自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高校教师在职的继续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 良好师德师风激发高校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从而推动高校教师持续提升。
其次,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因此教育效果是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教育指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生是否能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能够对学生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学生能够直接从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高校教师身上学习优秀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个人作风。因此,在全面推进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最后,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提高高校教队伍的社会认同感。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屡屡爆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缺失的丑闻,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师与德高望重一词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塑造人类灵魂的角色,其道德修养、言行举止能够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的道德水平。
在全面推进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人民对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认同感,决定了人民对道德文明的追求。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社会整体道德品质水平,必须保证社会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良好印象,提高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社会认同感。
三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进展梳理
(一)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研究
范宏宇对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思考,他指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满足深刻贯彻国家重要文件精神的需要,二是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校教师的言行,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1]。
而李育阳则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总结为“三个需要、一个要求”,即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满足文明发展的需要、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以德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在以上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曾雅静等人结合当前时代发展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进一步提出师德师风是一名教师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素质要求,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基础、是加快“双一流”建设,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美好期待的现实需要 [3]。
此外,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所产生的重大健康危机的现实情况 [4],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的高校教师, 能够在应对重大疫情时产生正面示范效应,形成正确的引导,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且未来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应该要关注教师在面对重大公共危机时的社会责任感 [5]。结合以上学者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价值与意义的研究,可见在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研究
李连杰提出,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 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在任职之初,自身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耐心,其次还存在重学术科研研究,轻思想道德方面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责任 [6] 等问题。另外,袁进霞则站在整个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角度,对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当前的部分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神圣感;对学生缺少责任感;部分教师缺乏自律意识,没有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对学术缺少使命感,存在部分学术道德缺失的现象; 对学校发展缺少主体意识,对同事缺少团队精神 [7]。
此外,对于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情况,不少学者进行了实际调研的实证研究。比如,刘红英等人对天津地区天津师范大学等 7 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地区高校师德师风整体状况优良,大部分高校教师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但部分高校教师仍存在师德师风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工龄增长,教师职业态度明显下滑; 个别教师在点评社会现象时存在过激言行等方面 [8]。
(三)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前提 [9]。陈宗胜提出目前我国个别高校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尽人意,且主要以民办高校为主。在民办高校中教师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协调,兼职与外聘教师缺乏专职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拉低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水平。其次,部分高校严重缺乏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机制与监管机制 [10]。对此,陈莹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机制角度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她指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培养机制不到位,使得高校教师对自身师德师风提升的方向缺乏可供指导的方向,其次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无法跟上新时代步伐,最后师德师风评价系统缺乏多方面、多渠道的评价 [11]。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存在部分师德师风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认同感、教学责任感、学术科研道德、自身道德素养等方面水平较低, 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制度、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四)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研究
目前,关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高校教师自身师德师风素养的提高,二是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体系的建立。
(1)提高高校教师自身师德师风素养
李新指出,首先要提高教师对于师德师风的自我认知,寻找正确的自我定位即作为教师应为人师表、有敬业精神、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其次要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把高校教师的思想建设提到首要位置;最后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师德师风培训 [12]。朱成菊则认为应从高校教师个人角度,加强师德师风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他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向师性”,用教师自己的言行举止、道德品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13]。
此外,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自律性方面, 张立军等人的观点与朱成菊不谋而合,他强调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应从教师的自律开始,要做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注重立德树人、创新工作做法、拥有奉献精神 [14]。对此,吕剑新也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中高校教师的个人修养,可以从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生活性、激发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动性、重视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养成性做起 [15]。
(2)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李敏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理论内涵出发,提出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基于以下六个着力点:加强高校党政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夯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培训基础、提高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完善高校教师师德风保障机制、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 [16]。唐君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进一步提出了创新性的看法, 他认为首先应加强组织监管,促进理论学习,其次发挥师德师风榜样的带头作用,培养楷模荣誉感, 另外完善师德师风培训活动题材,在活动中使教师耳濡目染,最后完善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制度,严查师德师风缺失现象 [17]。除此以外,其他学者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监督体系等也做出了深入探讨。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吴海平认为当前基于“红七条”的评价体系存在不足,如评价体系科学性较低、评价机制趋向单一、评价体系中的主观性评价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等等。为此他提出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以此正确反映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 [18]。刘丽军等人则提出,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应旨在加强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 [19]。
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监督体系,陈宗胜强调目前各高校均建立了相应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但是否能够真正落实需要学校内部设置督导处,或学校外部的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 [10]。崔琳琳等人对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监督约束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强调应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积极配合党政等部门做好师德师风监督工作,主要可以从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两方面入手,依托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平台,畅通师德师风监督渠道,完善举报工作程序 [20]。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问题、研究价值、体系、机制等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也取得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似乎过于笼统,对于分学科、分年龄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较少,在未来师德师风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四 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研究反思
目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许多专家、学者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赋予重大的研究价值与意义,能够深刻反映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其次,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的调查研究, 基本能够客观反映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确实存在的师德师风缺失问题,对师德师风的建设情况也有相对准确的阐述。
第三,对于师德师风的建设方法与路径,各研究主要站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从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与建立师德师风长效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道德品质做出了明确要求,探索性构建了师德师风监控体制、奖励机制、评级体系等等, 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以趋于成熟。
但是,目前的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仍存在值得思考之处。首先,目前高校师德师风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但是缺少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的实证性探索。第二,目前大部分研究的对象为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而未站在学科分类的角度上,对不同学科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特征、建设路径进行分类研究。第三,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教师在不同生涯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师德师风特点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侧重点的变化。但目前对于不同阶段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及解决方法、建设路径鲜有研究。
(二) 未来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研究展望
(1)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实证研究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问题、建设路径等研究,其目的在于切实提高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发展。根据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首先,部分现状研究中并未进行实际调查,仅凭作者本人对于师德师风的认知进行理论性陈述,缺少事实依据。因此,未来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现状研究,可以从实际出发加大基于调研的实证研究力度,提高对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分析的可信度。
其次,即使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采用了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但研究者主要是根据自身对于高校师德师风的认识,设计出了一系列有关师德师风、行为标准的问卷,并进行一定范围的调研。仔细审阅这些调查问卷可知,研究者们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标准的界定参差不齐,调研结果也较为单一,无法从整体上反映师德师风的现状及建设情况。
因此,在未来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的实证研究中,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考虑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实证研究工具,提高现状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从多角度细化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师风的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即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案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众所周知,在教师队伍中存在新、老教师之分、各学科教师之分、各地区教师之分、各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分。从此角度出发,未来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应以教师为中心,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自身情况,设计合理的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方案。
首先,基于学科分类的视角,针对不同学科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师德师风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师德师风提升方案。比如,对于文科、理科、工科、体育艺术学科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校教师,要针对其学科和职业特点,细化研究方案,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群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特点,提出详细具体的促进不同类型学科教师师德师风提升的路径。实际上,师德师风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素养,并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众所周知,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一生成功的根本, 而这种核心素养的形成一定是基于特定学科的。不同学科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等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所以,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研究,应该在探究各学科教师师德师风特征的基础上,进而设计相应的建设路径。
其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教师的职业生涯存在各种形式的划分。如凯兹根据教师的训练需求和专业成长,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生存阶段、巩固阶段、更新阶段、提高阶段。而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各阶段中,其师德师风特点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未来应该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教师在每个阶段师德师风的侧重点、发展的需求并设计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最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教师的构成千差万别。如果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开展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势必无法体现出不同地域的需求。基于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探索不同地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差异及建设路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特色。
五 结语
新时代全面推进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只有确保教师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才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研究正趋于成熟,但仍存在过于形式化、笼统化等问题, 未来还需要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应大力推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相关研究,并在整个高等教育研究中产生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宏宇 . 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J]. 信息化建设,2015(12):168+170.
[2]李育阳 . 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9-30.
[3]曾雅静 , 李黛君 .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 意义、问题和路径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9):143- 144.
[4]尹志华,张古月,孙铭珠 . 关照健康:重大疫情下体育与健康课程面临的挑战、责任和未来转向 [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20, 36(2):20-25.
[5]黄甫全 . 培养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应对重大疫情挑战 [J]. 教师教育学报,2020, 7(3):57-59.
[6]李连杰.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分析[J]. 智库时代,2019(45):61+63.
[7]袁进霞 .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81-82.
[8]刘红英,王雪超,魏尚 . 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天津市部分高校的调研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8):49-50.
[9]朱旭东 .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价值 [J]. 中国教师, 2018(02):5-7.
[10]陈宗胜,张颖 . 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与对策 [J]. 时代金融,2015(35):214+221.
[11]陈莹 .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J]. 法制与社会,2019(14):169-170.
[12]李新 . 论师德师风建设在当代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 [J]. 中国校外教育,2019(33):67+77.
[13]朱成菊,邹升柳 .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刍议 [J]. 管理观察,2019(29):157-158.
[14]张立军 , 张辛 , 殷晓康 , 等 . 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从自律开始 [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24-25.
[15]吕剑新,马秀明,赵思聪,等 .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探析 [J]. 北部湾大学学报,2019,34(11):5-10.
[16]李敏 . 基于“六个着力点”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28-30.
[17]唐君,张燕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 [J]. 智库时代,2019(27):133+169.
[18]吴海平 . 从“红七条“看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上旬 ),2015,31(5):33-34.
[19]刘丽军,刘洋,段兴桥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1(4):50-53.
[20]崔琳琳 , 李荣 . 高校工会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研究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138-1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