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建设的过程中,本文充分从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出发,论证如何将学科思想、课程资源、教学创新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建设具有内涵和实效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系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本文引用格式: 蔺杉 . 统计学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76-80.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Course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View of Statistics ——Take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for ExampleLIN Shan(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Abstract: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e general secretary stressed that “morality education should be taken as the central link,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be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practic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subject thought,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advantages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build a “Trin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inten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leading.
Keywords: morality education; academic course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tistics;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一 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重要指示 [1]。随后,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到所有课程 [2]。可见,开展课程思政既是国家层面对教育的最高要求,也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元素。那么如何将课程思政具体地融入教学呢?
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堂上讲思政, 更不是生硬地借助思政题材讲专业,而是要求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素养引领,实现对于学生知识、能力和品行的共同培养。从高校培养人的视角看, 课程思政就是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站在统计学科的角度, 课程思政开创了一次理念和实践创新的机遇,学科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思政元素将更多地融会贯通,从而创新思维逻辑和思辨意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大学数学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重要数学基础,是统计学及其交叉领域的入门课程。以此门课程为例研讨和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既有广泛的学生群体适用性,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科育人的示范成效,具有教师自教、育人自育的教育自省意义和建设推广价值。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8],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和与统计学科的多元融合。
二 课程思政“三问”
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得不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要怎么做?只有明确了上述三个问题, 深入细致地认识课程思政的要求和目标,才有可能按照理论引领去妥善开展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并取得预期成效。
(一) 课程思政是什么
谈到课程思政的纲领性概念, 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论述和诠释。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之前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传授知识,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需要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学术导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身示范树立品行教育,还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对于学科或课程历史、文化、理念、前沿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有广度、有深度、有热度地喜爱学科和课程,有能力去欣赏和品评专业概念和学术成果。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 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从而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善的教书育人系统,进而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步调一致、协调统一。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站在一门独立课程的立场上,可以将优化课程设置理解为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打破陈旧的逻辑和思维方式,重构教学内容和顺序,使得课程具有生命力,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内化。
修订专业教材并非易事,需要长久的积累,但不妨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是不是可以拓展选读教材,是不是可以建设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尝试的。完善教学设计其实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要求教师全面掌控课程和课堂,从策划到实施,从宏观到细节做到有效创新和素质育人。教学管理是考察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监督和测评建设成效的关键作用。之前有课程考核成绩分析和学生评教,更多地是在评价学生
的专业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态度,但对于评价教师的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教育效果,目前还没有公认和权威的认识和指导,需要去创造和实践。
总而言之,关于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更多地应该可以归纳为: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 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
开展课程思政是用具体行动回答习总书记在各种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是明确教育和培养方向的重要举措和重大课题。首先,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素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专业知识和学术成果为素材,激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并可以应用科学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把国家复兴大业作为己任,树立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要着力探索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的课堂入手,逐步拓展到课程, 再到宏观的学科层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后, 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我们要矢志不移地坚持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在各种合适的场合,利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德为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 课程思政怎么干
首先,教育者先受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好且必要的前提,一个还没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意识或淡视课程思政要求和举措的教育者,从本质上讲其实不具备成为教育者的先决条件。提升政治意识高度, 深入理解习总书记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阐述,在思想上先过关,才有可能潜心谋划课程思政格局,才有可能打造成功的课程思政案例。因此作为课程专任教师,应结合媒体和身边素材认真领会中央精神, 并自省、自悟。
其次,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把思政主题生搬硬套用于专业课教学,而是要与专业知识和课程内容相结合,突出专业和课程特点,有机提升教学效果, 实现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和人生态度。再次,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注重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这就要求在课程实践环节有所创新,实实在在地把课程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合起来,在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行。
最后,课程思政的提出必然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全链条上恰当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案例, 也可以是具有素质教育意义的学科文化,更可以是潜移默化的教法和课堂组织的创新。宏观看,可以从专业、课程、教学和资源等方面入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
三 课程思政与统计学科的融合
站在统计学科的视角,对于课程思政的打造要充分发挥统计学与众不同之处,特别是其所具有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属性。具体建设思路可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学科素养的熏陶
主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与相近及交叉学科的关联、统计学主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统计学主要的应用领域,使学生在接触和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后能够站在学科的立场理解和探讨相关问题。
(二) 随机理论的传授
统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用它来识别一些不确定的现象,即随机现象。在认识和了解此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产生的机制和发展规律。随机理论是概率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理统计的理论根基。所以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随机理论及相关应用是培养他们具备专业理论功底的关键。
(三) 数据思维的培养
数据思维就是一切从数据出发,通过整理数据结构、分析数据特征得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进而探索数据存在的机制。数据思维的培养是让学生熟悉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归纳和数据解释的全过程,把对问题的认识、解决策略和结论建立在数据描述和数据模型上,从而形成对事物客观地理解。
(四) 思辨意识的激发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对于真理和秩序的认识一般是肯定的、排它的。统计学与数学有所区别,统计学提供的是对现象和事物的认识理论和理解依据,至于如何去形成结论,可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决定了站在统计学的角度看待问题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的,只有好与不好,或者认可与不认可。可以说,统计学更加着重培养人的思辨意识,以及基于思辨逻辑和依据形成的有效论断。在这个层面上,结论从来都不是唯一的,而是一种基于某种客观认识和主观理解的决策。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科的这一优势和特色,把思辨的基调和风格熔炼在教学始终, 挖掘和创新辩证性问题题材,创设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讨兴致。
(五) 归纳逻辑的夯建
相比于数学的演绎逻辑,统计学更倾向于归纳逻辑的发挥。无论是从现象到规律,还是从数据到结论,都是在实施归纳。所以在统计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一逻辑,以案例为驱动,通过透析问题背景和数据资源,分析和总结规律,进而形成决策;以回归为引领,引导学生先认清客观依据,通过理论方法抽丝剥茧,最终找到置信机制。
四 课程思政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融合
在探讨完课程思政与学科的融合之后,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其与课程的融合。课程作为学科思想和素养培养的重要依托,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细化并落实了宏观的“学科育人”理念,形成了具有可行性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操作方案。具体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课程性质和定位
要将思政教育落实在课程中,我们必须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论证,首先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定位,确定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和建设方向。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54 学时,3 学分,面对非数学、统计学专业的全校其它所有专业开设,开设学期为第三学期,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本门课程是大学数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是数据科学的重要数学基础,服务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国家发展战略,特别适合于与数学、统计学交叉的相关学科专业的学生选修。
(二) 细化课程目标和要求
课程目标一般分为 3 ~ 4 个方面,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要达到什么目标,在学科素养的养成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上要达到什么目标。每个目标匹配 1 ~ 2 个课程要求, 课程目标是宏观引领,课程要求是具体纲领,完成和实现了具体课程要求,课程教学才有可能达标。所以,一套可测和可量化的课程目标与要求体系是建设一门好课的标杆,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的融入和发扬将会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本质和内涵,进而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金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随机理论和统计推断的思想方法;具备解决实际数据问题的能力;养成数据思维习惯,提升自身统计学素养。具体要求:1. 理解和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能够归纳和内化基本思想,数理和建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3. 具备解读随机现象、构建概率分布、描述数据趋势、推断统计规律;4. 能够运用专业软件编程计算,从而解决实际问题;5. 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
历史,认识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特征;6. 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水平,具备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社会行业、投身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底和学科素质。
(三) 强调理论与实践环节
理论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 课程思政要求塑造价值与二者有机结合,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在什么知识结构上可以拓展,在什么理论层面上可以深化,在什么实践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去主动参与。这方面的创新实质上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寓道于教、寓法于操、寓乐于学,在理论讲解和试验实操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研究的兴趣,树立理想, 锻炼本领,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协调同步,共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设计和开发导论课堂,2 学时,主要介绍:1. 什么是统计学? 2. 统计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3. 统计学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4. 统计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关联和区别,以及统计学与概率论的联系和区别。5. 社会名流、学术大家对于统计学的理解和评价。6. 统计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经典案例。
(四) 挖掘思政元素切入点
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堂上讲思政, 也不是生硬地将思政题材穿插于课程内容中,而是要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思政,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表达思政,在课内外实践锻炼中理解思政。更清晰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化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传播坚韧不拔、无畏挑战、直面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正向、无惧失败、敢于创造的人生态度。为此,我们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题材, 深挖与课程相关的理念和元素,明确在课程的哪一章、哪一节、哪个知识点处植入,以什么方式与专业知识结合并合理呈现,预期达到什么样的培养效果,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形成有效的引领。
在建设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案例有:1. 以国庆 70 周年阅兵为思政教育题材,结合区间估计的概念介绍导弹命中精度的定义和理解。2.以瞄准目标、努力不懈的人生奋斗态度为思政教育题材,结合连续型随机变量在单点和区间取值的概率特点,给学生内化对于成功的感悟。
(五) 启动课程资源库建设
这里提到的课程资源是指教材、辅导、数据、案例、课件等可以配合课程开展的有效辅助渠道, 有些是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有些是课外拓展延伸的。以教材为例,这部分的建设其实并不容易,开发、审批,再到出版、实用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很多经典的教材都是用了几代人的心血,并经历了数年的教学鉴证。但在选读教材和教辅文献的建设上,空间和余地则相对较大。
在 建 设 课 程 中 , 我 们 选 择 David Freedman, Robert Pisani and Roger Purves.“Statistics(Fourth Edition)”, Norton, 2007. 为经典原文选读教材; 选择 George Casella, Roger L.Berger 著,张忠占 傅莺莺译 . 的《统计推断》为首选辅导学习教材,选取了其中的优秀章节内容作为课外阅读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原汁原味地品读,了解学科的文化发展和历史传承、著名科学人物的生平和故事、经典案例的来源和背景等,帮助他们丰富学术内涵,充实专业素养, 培育科学情操。其次,重新开发和设计了课件,在原有以文字和公式为主的课件中丰富了动画,让课件演示得有层次感,让专业图片动态化,提高课件的吸引力和专业性。此外,在课件中还着重凸显了研讨环节,增加辩论式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思辨意识的形成,同时给出了一些数据资源的链接,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处理和分析。
五 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如何在专业课堂上做好思政教育,这对于理科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很多老师不是不想,而是不会。基于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解,或许可以从下述的方面来实施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首先,以行化人。课堂是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既有师生间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又有行动上的感染和示范。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学生的关注,甚至评价与效仿。如果教师可以做出一些传播正能量的举动,其思想教育意义势必是显著的。比如:教师在教室的地上看到垃圾, 能够第一时间去清理;学生的物品掉到地上,教师能够帮忙捡起;学生课前帮忙擦拭黑板,教师能够真诚地表达感谢等等。这样的行为虽小,但师生平等、爱护环境、尊敬他人、感恩付出的情怀可以传播给学生,实现小作为、大教育的成效。当然,教师的所有举动应该是自发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业担当和为人师表、以身示范的实际表现。
其次,以浅示人。通俗点说,就是能够用浅显的白话去解释复杂的概念和知识,帮助学生在“认识——理解——掌握——关联——记忆——重构” 的全过程中内化知识结构和要点,真正记清楚、学明白。只有学通于心、内化于道,才能外形于法、教之于人。作为师范大学的教师,我们培养的大多学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者,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了什么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教给他们的学生什么,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对我们的学生负责,更要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再次,以好取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跟学生的年龄层次或许会差出十几岁到几十岁,师生之间的共同话题、观点和价值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些教师只关注课堂,到点上课,按时下课,课前和课后跟学生没有互动和交流。当然,这本身也无可厚非,只是要想让学生容易进入课堂、享受课堂、回味课堂,可能自身需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风格或者仰慕的人格。如果教师课前可以就学生关心和热议的话题与学生进行小范围的探讨,善意的表述自己的认识,聆听学生的观点,在轻松的氛围下幽上一默,给学生一个活灵活现、亲切可人的教师的形象, 那么是否学生会更容易去除师生间身份层次的隔阂, 更加愿意亲近课堂和表达观点呢。
最后,以善度人。当我们遇到学困生的时候, 不要轻易去责备和埋怨,学生学不懂有可能是教师没有讲明白,或者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业基础有针对性地讲明白。一般愿意表达自己没有听懂或者不会做题的学生,其本质是渴望弄明白和会解题的, 这个时候,作为教师,要有耐心,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是之前哪个知识点缺失导致了学不懂,还是某个环节没有顺利通过导致的学困,教师应该更有能力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分析,之后指导解困。
六 结语
本文在统计学科的视角下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其如何与学科、课程以及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成效。同时,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载体共享了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内容,希望与相关研究互通互补,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大时代下启发更多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 .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教育部 .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EB]. 教高(2020)3 号 .
[3]李国娟 .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 [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4]黄昱,李双瑞 . 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 [J]. 教育现代化,2018,5(53):109-111,124.
[5]陈晓坤,宋朝红 .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17(9):148-150.
[6]张艳 , 陈美蓉 , 王亚军 , 等 . 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 教书育人 ( 高教论坛 ),2019(12):80- 81.
[7]金小梅,毛本清 . 课程思政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8):106-107.
[8]吴红艳,吴美华 . 理工科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道路探索—— 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例 [J]. 教育现代化,2019,6(66): 105-1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