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国内外泛读教学研究成果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8 09:22: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近十年(2009-2019)发表的泛读教学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外泛读教学的研究 主要探讨了泛读的特点,对学习者词汇、写作、语法、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泛读的选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指出了泛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等,以及泛读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如研究时间段、对象过于集中等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 5 点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泛读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泛读教学 ; 国内外研究 ; 成果

本文引用格式:陶涛,帅豆霞 . 国内外泛读教学研究成果综述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179-185.

Research on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Review and ProspecttAO tao1, SHUAI Douxia2(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2. Graduate School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published in recent ten years (2009-  2019)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f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nsive reading, its positive influence on  learners’ vocabulary, writing, grammar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as well as its material selection and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such as unclear teaching purpose, lack of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e shortcomings in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research,  such as research time and participant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Keywords: ex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studies at home and aboard; results

一引言

泛读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泛读能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目标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看、写的技能,同时促进其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进步。其次,泛读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阅读材料,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文化品格的培养提供物质条件。再者,广泛接触英语文本,有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方式和能力, 从而提高其思维品质。最后,在进行泛读活动时,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泛读作为一种提高外语学习者能力的创新性阅读方法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

二 国外泛读教学研究

广泛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笔者以“extensive reading”为主题对国外 8 类期刊①进行检索和阅读,发现国外有关泛读教学的研究大多为实证研究,少数是文献研究。研究者们采用了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精读与泛读的比较研究、泛读的本体研究、泛读与词汇、写作、语法、阅读动机的关系研究和实施泛读的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回顾国外泛读教学研究现状。

(一) 泛读与精读的比较研究
精读与泛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精读法指的就是语法翻译法,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二语教学形式 [1]。许多教师认为教授阅读的方法就是一句一句或一个字一个字地精读文本,必要时,还要翻译。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英语知识上,而不是英语的使用上。

因此,课堂时间主要花在句子翻译、语法解释以及语法练习上。学生的阅读目的是解码单词并流利地背诵整篇文章,而不是分析文章的意思 [2]。该方法的优点在于: 能促进学生对字词句和语法结构等理性知识的掌握;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可理解性输入有限;过分注重形式,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字斟句酌地分析文章 , 不能深入挖掘文章内在的东西,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流利地阅读,影响其阅读速度,进而不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泛读,就是以相当流畅的速度进行大量多样的、自选的、愉快的阅读 [3]。与精读教学方法相比, 泛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流畅性、促进词汇习得、激发阅读的动机,并促进阅读策略的使用。其缺点在于: 耗时,耗资,不易于管理等。

Iqbal & Komal 提出精读与泛读应该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能涵盖教学大纲,还能促进各方面的学习 [4]。Park 的研究也发现,泛读教学比精读教学对中、高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知识有积极的影响。而精读教学提供的明确的词汇指导更有利于低水平的学习者 [5]。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学生进行分流,采取适合其语言水平的阅读方法, 最有效地满足特定班级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流利性和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泛读的本体研究

1.阅读理解
泛读的本质就是阅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习惯于在句子层面而不是在语篇层面上理解一篇文章,这导致他们获得了足够的语言知识而忽略了主题语境和篇章结构,不利于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Alzu 提出,泛读可以改善阅读理解,学生在泛读中学会了阅读策略, 提高了阅读速度 [1]。Kuhn & Stahl 依据对母语阅读的研究,发现阅读的流利性与阅读理解是相关的 [6]。其原理在于,阅读是解码和理解同时进行。

解码速度取决于能否快速识别词的拼写形式、读音、句法分析和意义命题编码等部分;而理解则包括利用先前知识,推理、批判性地评估阅读材料和使用策略来理解文本意义 [7]。如果学习者通过大量的练习, 熟练掌握了高频词的形式和意义,他们将能够快速地识别单词,更准确地解码意思,理解文本。而当流利度提高时,阅读量可能会增加,这反过来也会导致更高水平的理解 [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如重复阅读、限时阅读等,这些方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提高阅读的流利性。而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另一种方法就是泛读。当学生广泛地阅读他们能力水平范围内的文章,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泛读测评
泛读测评有无必要?一些人认为,虽然评估可能提供短暂性的激励去鼓励阅读,但对学生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强迫,长久下去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Krashen 提出,学生应该是因为他们想读而去阅读,读完一章后不应该有一些读书报告去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 [9]。根据他的输入假说理论,一些人也认为只要学生仍在阅读,就说明他们理解文本内容,因而不应该对泛读进行评估。

然而,Nakanishi 给出了另一种观点 : 由外部激励引发的阅读行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无意识的行为和个人奖励 [10]。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阅读后的评估是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的频率或所选题目的难度来评估学生,并提供描述性的评价或对接下来要读什么给出建议。尽管评估会减少学生泛读的兴趣,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不会自愿地阅读书籍,所以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外部动机,并检验他们是否在阅读。

\
(三) 泛读的相关研究

1.泛读与词汇
泛读有益于词汇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词汇习得取决于广泛的接触,而课堂教学不能提供学生足够的接触新单词的机会。Elgort & Warren 提出阅读中附带学习词汇的两个好处 : ①词汇习得与阅读行为同时发生;②在词汇附带习得中,通过不同的语境化输入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词义 [11]。Waring  &  takaki指出,泛读有助于发展和丰富已知词汇。通过提炼背景知识或文化知识,使学习者更好地从上下文猜测未知词汇,并在二语中进行更难的阅读。研究表明, 学生对目标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知识更多来源于泛读而不是精读。与精读教学相比,泛读教学在单词意义和使用方面有更好的效果 [12]。综上,泛读可以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接触阅读材料,扩大词汇输入的机会,从而获得新的词汇和提高拼写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者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

2.泛读与写作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进行泛读后,会以各种形式进行输出,写作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是基于如下假设 : 如果要求学生写下他们正在读的东西,他们会有更多的话要说,也有更多的话要写 [13]。因此,通过给学生提供机会表达他们从阅读中学到的东西, 这种写作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所读的课文,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实际上, 泛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写作主题 : ①总结 : 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及主要事件和人物。②描述 : 学生简单描述喜欢或不喜欢的角色。③评价 : 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整体评价;④续写:激发学生创造性写作,学生为故事写不同的结尾。⑤对比分析:学生分析相似性和差异性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eongyeon 的研究表明,泛读与写作练习一起进行, 有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 5 个子技能——内容、组织、词汇、语言使用和规范 [14]。写作任务为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回答、总结、描述和分析内容的同时与课文互动,从而提高写作技能。最重要的是,更个性化或定制化的写作实践主题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的参与。

3.泛读与语法
通过泛读学习语法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了新的大门。在以英语为外语 (EFL) 的语境中,强调离散语法特征的显性语法教学一直是主导的教学方法 [15]。这种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可能会帮助学习者掌握语法规则和术语知识,但难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法规则的能力。要知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所有自然习得都发生在语境和语篇层面,而不是抽象的句子层面 [16]。Alzu 研究证明,如果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结构,学习语言的效率会更高 [1]。而泛读就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多种语言结构的机会,强调在上下文中使用大量目标结构的例子来发展形式和意义的连接。因此,通过广泛的阅读接触到合适的语言模式,可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语法知识或巩固以前的英语知识。

4.泛读与阅读动机
态度和动机对英语语言成就的提高至关重要。泛读通常能刺激和激励学生学习阅读和理解。Krashen把泛读定义为“愉悦的阅读”和“无生词阅读”,并指出“阅读应当是学生以激发自我阅读动机 , 愉悦自己为目的 , 选择自己想阅读的材料 , 为了获得整体理解而非局限细节所独自进行的广泛大量的阅读活动”[17]。 Elley 指出泛读涉及大量有意义的书本知识的输入,从而产生大量的附带语言输入。

读者在进行泛读时更关注意义而不是形式 [18]。因此,如果内容使他感兴趣,他就会获得很高的内在动机。在泛读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因而,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选择书籍、要与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起进步而感到尴尬或缺乏积极性。Nation & Wang 也提到,阅读是一项个人活动, 不同熟练程度的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步,这样他们不会有压力 [19]。可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想读的并且适合他们的泛读材料,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动机。

(四) 实施泛读的可行性研究

泛读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广泛,但在实际教学中泛读教学的开展仍然不太理想。Grabe 认为,泛读在外语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 5 个原因 : ①目标问题。阅读课程的目标是语言技能、词汇建设、语法翻译而不是流利的阅读;②理念问题。许多外语教师认为,流利的阅读需要准确的理解能力,而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进一步的发展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性或需要;③教师能力。某些教师受限于自身的语言和阅读技能,不知如何教授泛读;④管理人员和教师习惯于直接、明确和传递式的教与学;⑤实施障碍。现实条件无法保证泛读需要的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时间 [20]。

针对如上原因,国外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实施泛读的传统方式是将泛读作为一个独立的、与其他语言课程分离的活动,而一些人则建议泛读应该被纳入课程。Yu 认为,如果不把阅读纳入课程, 阅读“往往是间歇性的、偶然的和没有回报的,学生最终会放弃阅读”[21]。

因此,一个好的泛读计划必须允许一些阅读行为发生在课堂上。Paul 提出在语言课程中开展泛读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将泛读计划作为语言课程的一部分;确保学习者每周花足够的时间进行泛读;确保学习者阅读的文本符合他们的语言水平 ( 只有 2% 的文字是不熟悉的 );让学习者做定时阅读提高流利性;让学习者借助词典来促进词汇学习,特别是在阅读电子文本时;让学习者在单词卡上记下不熟悉的单词,以便以后专门单独的学习,从而促进词汇学习;将泛读与泛听联系起来, 并就所读内容进行说和写 [22]。

为了有效发挥泛读的作用,一些研究者研究了音频、网络与字典等三种方式对泛读的辅助作用。一些研究表明边听边读能提高理解力和注意力,从而使输入更加有趣。Brown et al. 研究发现,音频辅助泛读有助于阅读理解 [23]。因为音频材料为读者预先分割了文本。该实验也证明在提升阅读速度方面, 音频辅助泛读比默读更有效。

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结果 : ①音频辅助泛读会让低水平的学生以一致的速度阅读(随着录音的速度读),而默读的学生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速度读,不会受到音频速度的影响。②音频辅助阅读有助于让学生专注于任务, 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会和另一个学生讲话或开小差。③音频的音效,包括前奏和说话人的声音,会使阅读更有趣味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大多数分级读物都有音频支持。

其次,网络对泛读的辅助作用也受到重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泛读。Huang 研究证明了网络泛读项目的有效性 [24]。在其实验中,成人英语学习者整体的阅读技能和词汇知识得到提高,学习者也表现出了对阅读的积极态度和动机。Chen & Hsu 也指出网络可以实现个性化智能学习 [25]。英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选择阅读系统推荐的新闻,并根据个人学习历史帮助学习者复习新学过的和以前学过的词汇。移动设备的移动性和自发性让我们的学生可以无处不在地阅读在线材料。

Lin 研究表明青少年英语学习者在网上泛读项目中最喜欢多媒体功能和分级读本 [26]。多媒体功能最吸引青少年学习者的注意,如图片、图形设计和大声朗读,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的青少年学习者理解电子书的内容。多媒体学习的生成理论认为, 如果学习者选择、组织和整合以语言和视觉方式呈现的输入信息,学习效果就会更好。帮助学习者理解阅读材料的多媒体功能是必要的和受欢迎的 [27]。

第三,词典对于泛读的作用,人们的观点褒贬不一。Luppescu & Day 极力反对使用字典,理由是它会占用阅读的时间,并且它不鼓励从上下文猜测 [28]。而事实上,字典查找对词汇学习的好处超过了这种担心,特别是当学习者习惯于从上下文猜测,并因此将字典视为确认猜测而不是取代猜测的一种方式时。长期以来,字典一直被认为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工具, 而随着电子媒体的发展,字典的可用性和可访问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泛读提供了便利。

三 国内泛读教学的研究

我国有关泛读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进入 21 世纪后,研究进入发展期,研究文献的数量明显上升,此后也一直保持动态增长。2018 年,国内成立了首个英语泛读行业平台“PERC 泛读俱乐部”(Publink Extensive Reading Club), 表明泛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内的研究也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其中大学泛读教学研究的较多,高职和高中的次之,初中的相关研究最少。在这些研究中, 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和教学实验等方法,在泛读教学理论与实施方面得到了一些成果。笔者将其整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泛读选材、泛读教学模式以及怎样开展泛读。

\
 
(一) 泛读选材
泛读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推荐多种体裁和话题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在我国的泛读教学中,教师所运用到的泛读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①泛读教程,如王守仁等主编的《新编英语泛读教程》、刘乃银等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等;②分级读物,如典范英语、黑猫、书虫、黑布林等;③青少年英语文学作品,如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Walk  two  Moons、Holes 等; ④ 报纸及杂志,如 21 世纪英文报、中国日报、times 等。

泛读材料应具有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但在实际教学中 , 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教师们往往采用一些泛读教程作为泛读材料,因为它们迎合了特定的语言需求,有着详细的读前、读中及读后任务。但因这类材料大多是用人为的课堂对话编写的,缺乏真实性,学生对其没什么兴趣。武彦君也指出虽然泛读教程中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面广,文体多样,但难度相对比较大,如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很难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9]。此外,将一本泛读教程规定为学生的泛读材料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泛读选材的自主性原则,也没有考虑到学生间水平的差异。

分级读物是一套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和语言上的不同需求,不断提升阅读兴趣,增强语言能力的读物。分级读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语言地道且难度适中,能够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畏难心理;②故事趣味性强,情节引人入胜;③丛书按照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分级,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长期阅读序列,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计划;④精致短小, 篇幅适中,并配有丰富的插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0]。

利用分级读物进行泛读的优势在于: 在分级阅读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阅读材料的难度能得到较好的匹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书籍、阅读时间以及阅读速度,开展个性化阅读;另一方面,有些分级读物会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主题或学科, 如校园生活、人际交往、运动健康、文化传记等主题;物理、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进行这样的专题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便于以后再遇到相关主题阅读材料时,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31]。

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作品可以超越时空的阻碍,与当下对话。黄远振表明,中学英语教学应当践行文学阅读的价值取向,中学生增加阅读量主要是靠文学阅读”[32]。另一方面,新课标指出外语课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强调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理解中外文化,又要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将文学作品作为泛读材料是必要的。

报纸和杂志作为泛读材料,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知道最新的知识与变化。曾屹君、周霜等人选取了杂志及报纸作为泛读材料来开展泛读教学研究,发现一些通俗杂志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文字易懂,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这一点弥补了泛读教程的不足。曾屹君指出,杂志及报纸中的文章使用的语言词汇、句法都很好理解, 与各种学术类专著和文学作品相比更接近日常口语, 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理解程度和可读性 [33]。其次, 文章通常以最新的词汇、适当的篇幅生动地描绘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呈献给读者,激发他们阅读的好奇心,建立阅读的目标,形成阅读的动机。

因此,泛读材料是很丰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 对于刚接触泛读的学生,教师可以遵循“i-1”的原则, 即泛读材料的难度略低于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 从而保证其所输入的语言材料都是可理解的,这样学生就更有可能获得知识和信心来谈论他们所阅读的话题,最终使阅读成为学生日常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泛读教学模式
国内对泛读教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开展泛读教学。综合文献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 [34-35]、微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6-37]、“三分”教学模式 [38]、拓展式教学模式 [39]、体验式教学模式 [40]、基于 WebQuest 的多模态外语泛读教学模式 [41-42]、“悦读 + 分享”模式和输出促输入的教学模式 [43] 等。
首先,最受教师青睐的是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

在泛读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目标、选择阅读材料、限定阅读时间,布置阅读任务,最后在为学生提供指导的基础上,总结文章的内容与主旨。该方式在任务驱动的动态生成中可以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沟通 , 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 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 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44]。此外,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阅读活动和任务,促进其终身学习。

第二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微课堂。教师利用微课将材料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微课生动、具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45]。

微课堂由于课程时间短, 质量高,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翻转课堂”与微课堂类似,指课前学习知识、课上内化知识的形式。杨惠艳提出了泛读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即:①课前预学;②课堂交互:课上答疑并进行语言拓展训练,以及文化视野拓展和阅读拓展;③课下写作 [37]。陈娜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翻转与泛读课堂相结合,可以极大改善泛读教学效果,主要特点包括:①以问题为起点,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目的;②语言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③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流能力有所提升,学习责任感也有所加强 [46]。

第三种教学模式——“三分”教学模式,即分段、分层、分类 [38]。“分段”强调了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段式学习原则;“分层”指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其 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互动学习,解决由大班教学所带来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缺乏的问题;“分类”则是 指将泛读材料按照不同的题材分类整理。研究证明 “三分”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交互性以及真实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切实地构建学生的阅读能力。
此外,拓展式教学也是创新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李嘉渝总结出了拓展式教学在英语泛读课中应该坚持的“五个原则”,即:拓展要有规范性、目的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以便提高泛读课的教学质量 [39]。最后,李晓琳说明WebQuest 是有效的学习工具,其为学生营造了友好的泛读环境 [42]。其研究表明 WebQuest 所提供的多模态资源、步骤及学习支架能够帮助他们建构阅读文本所需的背景知识,理解阅读材料,完成阅读任务及自我评估。基于 WebQuest 的多模态外语泛读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善目前传统外语泛读教学中课堂资源及组织形式方面的缺陷, 实现外语泛读教学课堂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这样一些共性: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 课外阅读、课上分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这过程中则扮演技巧指导、过程监督、结果评价的角色,为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外语认知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 泛读教学的课堂实施
泛读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进行?是否可行? 不少研究者对此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创设泛读环境;②建立泛读的监控机制;③做好泛读课堂评价。

首先,阅读环境的设置对泛读的开展非常重要。为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国防在其泛读教学研究中建立了课堂图书馆。她还提出,图书馆的书籍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和知识结构收集分类,这样既便于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借阅,又能提高使用率 [47]。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蓝思英语阅读测评或悦测评等途径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为学生的阅读给出建议,保证其阅读质量。

其次,做好阅读监控。泛读也依靠学生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那么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控就很有必要。教师主要采取课堂的读书报告、辩论赛、角色扮演、文本续写或改写等活动来监控学生的任务完成及理解程度。马礼霞曾提出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是监控、检验阅读成果,启迪思维的好方法 [48]。学生需要在读书记录表上简要记录他们每周的阅读进度,包括书名、级别、页数以及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康霞也提到辩论可以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和敏捷应对的能力 [49]。由此,教师可以以学定教,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地教, 提升课堂的效率。

最后,做好泛读评价。评价是泛读课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这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重塑课堂定位;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计划,避免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50-51]。根据李萍的研究,她采取口头和书面读书报告的形式建立起泛读课外阅读的监控机制,要求学生汇报阅读成果 [52]。在学生汇报完读书成果时,教师应给出评价,这是泛读课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十年间,国内外有关泛读教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泛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提供了开展泛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则,开发了相当的泛读材料,切实推动了泛读教学。但现有研究也发现一些问题:如: 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生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 [53];阅读材料的难度大且缺乏真实性 [54]; 泛读系统性指导的缺乏、未摆脱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 [45];教学大纲不灵活、上课时间限制、阅读材料匮乏等。

同时,针对泛读教学的研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①研究持续的时间较短,普遍为一学期;②初中及小学阶段的泛读研究较少;③国内研究缺少泛读教学作用的研究;④国外研究缺少将泛读教学列入课程体系的相关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可以关注以下 5 个方面:①加强泛读教学的应用研究:研究泛读如何具体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看写的能力以及怎样提高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给一线教师开展泛读提供指导;②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泛读教学的实施与监控体系,将泛读教学落在实处;③做好课内外泛读教学的衔接;④完善共读书籍与学生自选书籍,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丰富课程学习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注释
① 国外 8 类期刊为: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pplied  Linguistics》《ELt  Journal》《System》
《tESOL  Quarterly》《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Computers & Education》

参考文献
[1]Alzu’bi,  M,  A.  the  effects  of  an  extensive  reading  program  on improv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university level education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4,7(1):28-35.
[2]Nation, P., & Waring, R. the Compass media guide to extensive reading [M]. Seoul, Korea: Compass,2011.
[3]Day, R. R. & Bamford, J. 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Iqbal, S, A., & Komal, S, A. Analyz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scale on learning and enhancing vocabulary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7,10(9):36-48.
[5]Park, A Young. A comparison of the impact of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 approaches on the Korean EFL learners’ reading rate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develop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English Literature,2017,6(3):131-142.
[6]Kuhn, M., & Stahl, S. Fluency: a review of developmental and remedial practice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3-21.
[7]Samuels, S. J. Reading fluency: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t.  V.  Rasinski,  C.  Blachowicz,  &  K.  Lems  (Eds.),  Fluency instruction: Research-based best practices (pp. 7e20) [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2006.
[8]Chang, A. C. S., & Millett, S. 2015. Improving reading rates and comprehension through audio-assisted extensive reading for beginner learners [J]. System,2015,52:91-102.
[9]Krashen, S. 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 [M]. Portsmouth: Heinemann,2004.
[10]Nakanishi,t. A meta-analysis of extensive reading research [J]. tESOL Quarterly, 2015,49(1):6-37.
[11]Elgort, I. & P. Warren. L2 vocabulary learning from reading: Explicit and tacit lexical knowledge and the role of learner and item variables [J]. Language Learning, 2014,64(2):365–414.
[12]Waring,  R.,  &  takaki,  M.  At  what  rate  do  learners  learn  and retain new vocabulary from reading a graded reader? [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003(15):130-163.
[13]Yamashita, J. Extensive 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L2 proficiency [J]. System, 2008,36(4):661-672.
[14]Jeongyeon,P. Integra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 [J].ELt Journal,2016,70(3):287-295.
[15]Klapper, J., & Rees, J. Reviewing the case for explicit grammar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