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翻转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影响的效果评价——以“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7 20:17: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课程目标不明确、课内学时不足、本土化英文教学资源缺乏是国际贸易实务类双语和全英文课程建设中长期存在且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助力下,依托国家线上一流课程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些梗阻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更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在样本期内这种积极影响具有持续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双语课程;综合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杨智华,叶迪 . 翻转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影响的效果评价——以“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64-68.

The Impact of Flipped Classroom o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Bilingual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YANG Zhihua, YE Di(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Confusing objectives, limited class-hours, and insufficient teaching resources are  restrictions that used to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bilingual and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field of import and export management. Before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hese restrictions are hard to be removed. Online courses of high quality and  the follow-up flipped classroom are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remove the above restrictions. We study, in a difference- in-difference model, the effect of flipped classroom o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e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s students who adopt flipped classroom had significant GPA improvement in that and subsequent semeste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student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who didn’t adopt such new learning style.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bilingual courses;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和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显著增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务类课程是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际贸易实务” 为先导性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中,这一类课程是“落地”的课程,是将“思想、理论”与“政策” 应用到实践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实现抽象内容的具体化 [1]。课程定位模糊、课内学时不足、本土化英文教学资源缺乏是“国际贸易实务”双语 / 全英文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依托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和江苏省“金课”建设推进项目,历经三年多的创新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线上线下双语课程资源、完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比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德、识、能、思”为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主动学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包括理论和实操两个方面,既可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经贸领域规则、擅长风险识别与管理的对外贸易管理型人才,也可以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熟悉对外贸易流程、精于具体业务操作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设计、建设和实施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的定位需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实现三个区分:一是不同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二是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三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如果不能同时实现以上三个区分,那么课程目标的定位将是模糊的、不准确的,也就无法保证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
 
(二) 课内学时不足
知识点多且杂是长期以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内学时不足的主要原因。货物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复杂交易过程,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商业企业、银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海关、商检、税务、仲裁、商会等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 融合了经济法、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国际金融、税收、保险、运输、海关与检验、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等诸多课程的内容。一学期 51 个课时只能完成基本知识的传授,就重点和难点内容辅以简单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如果相关前置课程的设置不充分, 在 51 个课时内完成基本知识传授的难度就会更大。在有限课时的制约下,能力培养和思维提升都只能是空谈。

如果课程以双语或全英文形式开设,教师和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效率是课内学时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一个知识点,使用中文教学只需要 5 分钟就能够完成基本知识传授,而使用英文教学则需要 10-15 分钟; 同样一个简单的案例,使用中文完成分析、讨论和评析只需要 10 分钟,而使用英文即使花费 20-30 分钟的时间也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专业知识的难度,词汇不足、用词不当、中英文转换过程中的语义信息损失都是造成双语或全英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三) 本土化的英文教学资源缺乏

与其他理论课程不同,除了有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做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还涉及诸多国内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习惯做法。由于国家间差异的存在, 引进版的全英文教材无法适应国内的教学需要。而国内现有的全英文或双语教材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无法满足以培养高素质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无论是培养进出口贸易相关领域的管理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大量的课程资源。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运输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政策、机构和实践也在迅速发生变化,教材内容无法及时反映业界前沿信息和政策调整。

三 课程教学的重构

自 2016 年开始,南京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课程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化平台和工具建设新型教学资源。

(一) 教学理念与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领航作用,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思维和心态培养的转变,加强过程性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共享教学资源和模式实现课程多方共建的新路径。

着眼于满足国家与地方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立足于学校“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德、识、能、思’兼备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课程“以德为魂、以思为纲、以能为本、以识为基”,旨在帮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流程、熟知国际贸易法律环境、洞悉新形势和新变化;具有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解决国际贸易中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审问、慎思、明辨”,能够进行独立而理性地思考并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将德育政治教育和创新思维养成无形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有社会责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的国贸人。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
基于调整优化后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我们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构。以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交易磋商、标的物条款、价格与汇率风险、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贸易结算、通关与检验、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八个部分。

根据内容的难度和重要性进行了知识点的拆解,制作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短视频作为线上课程的主要教学资源,并针对基本知识点设置了单元测验和案例讨论题目。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线上课程还包含了国际条约与惯例、国内法律法规、业界动态、新闻视频、纪实短片、研究型文献等多种形式的资源。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不断完善, 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材信息滞后和服务对象单一的问题。在现有全英文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课程资源与传统纸质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三) 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价
从知识传授到任务导向型教学再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过程。针对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和习得而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 我们于 2010 年开始实施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达到知识习得和能力思维提高的双重目标。接踵而来的问题是,课内学时不足、学生差异化严重。2017 年高比例英文课程的上线和线上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不仅为知识传授环节向课前转移提供了条件,而且可以满足学生在知识习得方面的差异化需求。课内学时的大量释放解决了课内学时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经过不断探索和优化,目前实施的线下小班翻转课堂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前 - 课中 - 课后”实施方案,能够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多样化、动态更新的线上课程资源,自主完成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单元测试自我检测各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效果;通过完成单元作业和互评任务,尝试基本知识的简单应用;通过讨论区的互动交流,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具体问题;通过期末测试对学生实施“综合性水平考核”,检验课程基本知识习得的总体效果。

课堂上,教师通过“课前测”进一步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收集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解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引导和组织学生应用习得的基本知识进行开放式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学生还需要完成教学团队设计的拓展性任务、形成更为详尽的调研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课后继续完善任务报告,复习和巩固知识点,完成线上的单元作业和互评任务,并积极参与热点问题讨论。

在完成一般任务的基础上,能力强的学生自愿加入精英团队。在其他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的课时内,精英团队的学生还需要完成横向有广度、纵向有深度的拓展任务并进行展示。团队成员课下担任学伴小组组长,负责解决组内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学生实施全过程多角度评价,全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水平。线上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和课前测试考核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线下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成果质量(知识应用的准确性、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实践模拟、演讲展示等教学活动进行评定,目的是发现和解决问题、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思维。期末的线下考试是能力考核,以综合性强、开放度高的主观题为主要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普遍反映任务重了、压力大了,课程的挑战度提高了。经过一个学期翻转课堂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知识习得效率、包括分析和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都有显著提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参与翻转课堂对专业知识习得和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会显著缩短入职适应期,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多位毕业生已经在半年内进入公司的核心业务并因工作出色而获得表彰。

为了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实施定量评价,我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翻转课堂实施前后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和翻转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影响。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对比干预行为发生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变动的差异,来检验干预行为效果,在政策和项目评价中被广泛使用 [2-4]。实施翻转课堂可以看作是一项教学实践改革,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可以实现对这一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

\
(一) 实证模型与数据
我们将模型设定为:模型(1) 被解释变量 GPAit    表示第 i 个学生 t 学期的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生在各阶段综合能力的代理变量;Classi   是干预组虚拟变量,如果 i 是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则 Classi    1 ,否则 Classi    0 ; Semestert   是时间虚拟变量,如果学生 i 在第 t 学年参与了或参与过翻转课堂,则 Semestert   1 ,否则 Semestert   0 ;  it   是随机误差项。只要满足分组虚拟变量与  it    完全独立的条件,即 ,就可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进行回归,得到无偏的估计结果。

更为一般的,我们可以保留模型 (1) 中的核心变量,并加入个体固定效应 i  和时间固定效应t  ,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FE) 进行估计。我们选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一年级所有157 名学生 8 个学期的平均学分绩点为样本,构造了独立混合横截面数据。学生以三个建制班为授课班级单位,由专业负责人统一下达教学任务,授课班级与任课教师的匹配是完全随机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成绩分布,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参与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仅在一个班实施,其他班级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因此, 将实施翻转课堂的班级作为干预组而其他两个班级作为控制组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仅会对干预组学生产生影响,对控制组学生不存在任何影响。此外, 在样本期内,三个班级执行统一培养方案,不存在其他干预因素。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1 所示。

\
 
(二) 实证结果与分析
图 1 蓝色曲线表示控制组学生 8 个学期的平均学分绩点,红色曲线表示干预组学生 8 个学期的平均干预组的时间趋势大体上是平行的。在参与翻转课堂之后,控制组和干预组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出现了不同趋势的变化。因此,模型满足“平行趋势假定”。参与翻转课堂之后的四个学期,干预组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始终保持着上升的趋势,而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
 
表 2 的 (1) (2) 两栏分别报告了模型的 OSL 估计结果和 FE 估计结果。从表中的参数估计值可知,核心解释变量 Classi Semestert 的系数估计值 ˆ 为 0.182, 而且 FE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 OSL 模型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均在 1% 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翻转课堂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对于没有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提高程度高出 0.182 个百分点。在参与翻转课堂前,控制组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普遍低于干预组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但参与翻转课堂后,干预组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有了更为显著的提高,甚至在第七学期一度接近控制组学生的平均学分绩点。前后各四个学期的数据分析验证了翻转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 (Cognitive  Load  theory),复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让学习者提前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有助于建立拓展短时记忆的架构, 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难度更大的信息和技能 [5-6]。翻转课堂上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激励学生参与发言、讨论、评析等多样化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可以增加学生通过读写、听说和反思进行深度学习的机会,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绩 [7-10]、培养创新思维、改变学习态度 [11-12]。

Bloom[13] 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持续的信息反馈和修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翻转课堂上更多的交互式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聆听和反馈信息,当学生专注于解决问题和拓展思维的时候,他们就会有动力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14]。主动学习和同伴指导都有助于学生识别和修正认识的误区,可以显著降低学生错误理解知识点的概率 [15]。学习者短时记忆空间的拓展和信息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存储时间的延长,使得翻转课堂能够对学习者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

五 结 语

与时俱进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是解决双语 / 全英文课程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短缺、课内学时不足的有效途径,也能够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共建。适应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对外贸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依托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翻转课堂的顺利和有效实施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充分、优质的课前学习资源,保证课前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二要有进阶型任务,引导学生实现由浅入深的知识应用和能力、思维提升; 三要有顺畅的沟通渠道,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指导;四要有合理的全方位过程性考核,提高主动性和参与度。在确定翻转课堂的实施程度和具体形式时,课程团队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杨青龙 , 宣烨 . 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初探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61-68.
[2]周黎安 , 陈烨 .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 :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 [J]. 经济研究 ,2005,(8):44-53.
[3]毛捷 , 汪德华 , 白重恩 .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公共支出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 [J]. 经济研究 ,2011,(S2):75-87.
[4]万海远 , 李实 . 户籍歧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J]. 经济研究 ,2013,(9):43-55.
[5]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J]. Cognitive Science, 1988, 12, (2):257-285.
[6]Ayres P. Using subjective measures to detect variations of 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within problems [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6, (5): 389-400.
[7]Knight J K, Wood W B. teaching more by lecturing less[J]. Cell Biology Education, 2005, (4): 298-310.
[8]Michael J. Where’s the evidence that active learning works? [J]. Advances Physiology Education, 2006, (4): 159-167.
[9]Chaplin S.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case studies on student learning gains in an introductory biology course [J]. J.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09, (39): 72-79.
[10]Prince M. Does active learning work?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4, (93): 223-231.
[11]O’Dowd D K, Aguilar-Roca N. Garage demos: Using physical models to illustrate dynamic aspects of microscopic biological processes [J]. CBE Life Science Education, 2009, (8):118–122.
[12]Akinoglu  O,  tandogan  R.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active learn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on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attitude and concept learning[J].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7, (3): 71-81.
[13]Bloom  B  S.  the  search  for  methods  of  group  instruction  as effective as one-to-one tutoring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4, (5): 4-17.
[14]Berrett D. How“flipping”the classroom can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J].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2012, (78): 36-41.
[15]Lochead J, Mestre J. From words to algebra: Mending misconceptions [C]. In A. Coxford & A. Shulte (Eds.),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1988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pp.  127-135).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7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