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7 20:09: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无疑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高校仍然存在着缺乏顶层设计、缺少反馈保障机制、无法高效应用大数据技术等多种问题, 这使得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运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在组织协同、内容协同、方法协同和载体协同层面做出优化改进,就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得到有效构建和长远运转。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杨恒 , 徐琳 .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5):41- 44,52.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YANG Heng, XU Lin(School of Design Art&Media,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technology has undoubtedly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lack of feedback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inability to efficiently apply big data technology, which make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difficult. It has been greatly affected, and the  eff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not satisfactory. However, through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at the level of 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content collaboration, method collaboration and carrier collaborati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constructed and operated in the long run.

Keywords: 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人们已然迈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随处都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大数据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融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有课程都要和思想政治课程协同开展、同向同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校如何利用大数据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概述

(一) 大数据的基本理论
“大数据”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阿尔文·托夫勒1980 年发表的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的巨大浪潮中诞生的“大数据”,将构成未来世界的华彩乐章 [1]。然而,时至今日,学界对于大数据仍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大数据领域的专业研究学者——维克托·迈尔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一从未被采用过的方式,最终取得深刻见解,或是获得服务及产品的极大价值 [2]。 2016 年, 著名的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也针对大数据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大数据的本质是数据集合,和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相比,大数据在分析、管理、存储和获取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同时,大数据的特征还包括价值密度低、数据类型多样、数据流转快速、数据规模巨大这四点 [2]。

尽管大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大数据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被广泛使用的外卖平台、校园中用于消费登记的“一卡通”、医院中普遍使用的各类医疗信息系统……这些依托大数据力量诞生和应用的种种产品,全都是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力例证。就像麦肯锡报告所说:当前,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业务职能领域、每一个行业都必须应用大数据这项极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3]。

通过应用和研究大数据,个人的生活便捷程度得到了加强, 集体运作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国家的高效、长远发展得到了保障。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 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大数据研究中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基本理论

协同泛指多个主体为达成同一目的,相互合作、共同作用的能力或过程。赫尔曼·哈肯是协同学的 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无序和有序这两种普遍的现象,无序表现为混沌, 有序则表现为协同,而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够互相转化 [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协同育人指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育人主体,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目的,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 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一个协同育人体系,最终达到1+1>2 的育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协同育人并非简单的、线性的相互合作,而是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相辅相成,在育人目标、育人主体、育人内容和育人方法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有机地结合,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三)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上述协同育人的概念中即可看出,想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就不能不依靠、利用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在组织协同层面意味着校院两级共推,党政齐抓共管,多个育人主体之间需要形成合力;在内容协同层面,主要指的是大力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改革,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方法协同层面,则表示丰富和拓展单一的教育方法,多方面综合运用实践开展教育活动;在载体协同层面,主要包括课堂载体、家庭载体和社会载体之间的联动配合。显然,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础是各育人主体的协调性,如果缺乏利用大数据技术建成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与共享的平台,各育人主体就无法实现高效沟通与协作,建设协同育人机制也将变成一纸空谈。

其次,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与发展也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更是直接面对大数据环境,受到大数据影响,他们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汲取知识,他们通过 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获取通知、交流答疑,他们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平台休闲娱乐、生活消费,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不断产生新的行为数据,而所有这些行为数据所构成的大数据本身,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础。

不断进步的大数据技术使得高校收集、分析大学生行为数据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时反馈的数据信息反映了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与趋势,这无疑能够方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了解全局,同时也可以实现精准帮扶。上述内容说明不断进步、发展的大数据会反过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进一步构建与发展。

三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 取得的成果
一是大数据理念和协同育人意识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大数据时代面对全新的育人环境和育人对象, 高校认识到建立大数据理念的重要性,有意识地组织各类育人主体参加系统培训,帮助他们树立起大数据思维,培养收集、分析大数据的能力。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主体,各部门之间已初步建立起联动协同机制,辅导员、思政讲师、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协同整合,在教育的载体、方式和内容等层面找到交汇点,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高校普遍利用大数据管理事务、服务师生、协助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卡通”就是这一成果最典型的例证。在建立起全方位的数据系统的基础之上,“一卡通”既是高校各部门相互连接的外在“ 桥梁”,同时又是方便师生在高校中学习、生活的实用工具。大学生利用一卡通消费、登记、进入场馆, 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留下行为数据,而这些被反馈至各个部门的大数据, 正是高校进行管理和运作的数据基础。分析这些大数据,高校就能够精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行为动态, 进而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是大思政格局已经总体形成,“三全育人”的成效初步显现,协同育人机制开始建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需要改革教育领域,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强调改革需要注重协同性、系统性。因此,全国各个高校积极贯彻实施这一理念, 初步建立了各具特点的协同育人机制,如上海交通大学建立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主要包括养成人格、构建能力和探究知识 [5]。同时,全国总体形成了大思政格局,通过大数据技术, 高校、家庭和社会实现了联动协同。高校开设独特的思政课程,组织开展有趣的思政实践活动,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层面。另外,各个高校深入了解、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 要求,积极贯彻实施,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落到了实处。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

1.在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方面
一是高校协同育人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协同育人主体之间产生了条块割裂、沟通不畅、责任模糊、规章缺乏等问题 [6]。虽然在国家层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总体的统筹安排与规划,但各个高校自身却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设立专门的领导部门或机构, 也没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规章制度, 缺乏顶层设计和运作纲领的协同育人机制注定是空中楼阁, 这将导致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合力不足,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不能真正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是高校协同育人缺乏保障、反馈和调整机制, 导致协同育人动力不足、方向错误、物资缺乏等问题。如今高校初步建成的协同育人机制仅仅关注各育人主体之间的联动与协同,针对协同育人机制能否顺利运行、该机制实施效果的好坏、面对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没有设置相应的部门或机构进行监督审查和具体实施。这就可能导致高校协同育人整体走向错误的方向, 或是缺乏后续的人才、资金补给,最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无法高效、长远地发展。

2.在协同育人的实践方面

一是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筛选、整合与分类排列,收集的大数据中存在很多“垃圾信息”,应用时很不方便。大数据具备“海量的数据规模”和“价值密度低”这两个特点,因此,在实际分析、利用大数据之前应当对这些数据进行一定的筛选、归纳和整理。然而,大部分高校因为技术、设备或是人才限制,只能直接应用收集所得的大数据,导致利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十分低下。

二是大数据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能够获得同样的理论资源,二者的关系从“上对下的教导”转变为“主体间的对话”。当教师和学生同样面对海量的数据资源时,过去教师在获取信息知识时占据优势的局面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7]。许多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是应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无法得知数据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出错误的教育决策。例如,大数据显示某学生在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在不知道背景原因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许会认为该学生上课不专心, 将手机应用于娱乐,需要加以干涉。然而事实或许是该学生在利用手机查询资料,将手机应用于学习。

四是大数据的储存、共享和整合在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许多教育者缺乏应用大数据的技术和能力, 或者因为缺乏应用大数据所必须的设备和资源,导致利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成为一纸空谈。

五是大数据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浩如烟海、纷繁复杂,大学生面对这些数据资源,可能会受到错误的价值导向,产生不良的思想政治倾向,为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和发展增添障碍。

六是在收集大数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牵涉到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如果操作不当或是被有心人利用,不仅会对学生的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的风险,还会使学生对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高校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

\
 
四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优化对策

(一) 在组织协同层面
一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员应当把握好协同育人的总体方向,做好顶层设计,促进、调控、监督协同育人活动的实施 [8]。高校党政部门和宣传部门应当全权负责,协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自上而下调控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同时该部门还应设计好反馈与保障机制,监督审查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效率,利用评奖评优等手段激励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得思想政治协同育人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应当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同时注意培养应用大数据的技术和能力。辅导员应当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相关培训,树立大数据思维,掌握分析、应用大数据的能力。面对在大数据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辅导员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转变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学生思想政治心理、行为的变化,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是学校各个专业教师应当强化协同育人的认知,明确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思想政治知识,挖掘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四是上述三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当加强协同育人的认知,树立一致的教育目标。由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设立的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建立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必须共同遵循的学校规章制度,划分清楚各育人主体的责任,避免互相推诿的情况的产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构建一个联动协同平台,实时共享数据资源,不断反馈教育效果, 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将三全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二) 在内容协同层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通过分析、利用大数据找出学生的知识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根据分析所得的结果适当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和认同程度,最终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是高校应当利用大数据对“课程思政”进行改革。通过建立数据共享系统或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在共享系统中查阅全部资料,进行交流协作,更好地梳理、总结和应用各门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得专业课程、专业课教材也承载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三是高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各专业的辅导员、思政讲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本专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激发出来;此外,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也应当有意识地和学生正在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对接,在课堂中同步融入学生最近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当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规律来安排两种教学课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效果。

(三) 在方法协同层面
一是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法,高校还可以采用组织育人、资助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等多种育人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知 识融合进高校日常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各类管理、服 务的事务中去 [9]。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协同平台,不断整合、更新现有的育人方法, 帮助完善高校整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贯彻落实 “三全育人”的理念。

二是除了具体的教育方法,高校还应当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的维护与发展,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环境,以“隐性教育法”“网络教育法”等方式,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活动和竞赛,或是鼓励各个专业组织开展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活动的参与中接受思想政治知识。此外,学校应当重视校园网络环境的“干净”,及时发现、清理不适当的网络舆论和观点,避免学生受到错误的引导。

三是高校应当做到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不断关注时代与社会的变化,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用学生喜闻乐见、新鲜有趣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还需要注重运营例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内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利用漫画、小视频、VR 图片等新媒体形式传播思想政治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

(四) 在载体协同层面
一是除传统课堂载体之外,高校能够利用网络载体在班级、院系甚至校际之间建立起联动机制和平台,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能够利用该平台共享数据信息和教育资源,或是通过该平台交流教育心得,实现高效地沟通。同时,依托大数据建立的联动平台也可以向学生开放,供学生查阅思想政治资料,学习思想政治课程。

二是除校内载体之外,在校外载体方面,依托大数据建立的联动平台可以向家长、社会上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专家、社会团体等开放,形成家校联动、社会和学校的联动。高校能够通过该平台向家长反应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指导每个家长在家庭内部开展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企业、专家和社会团体能够在该平台发布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招募学生参与实践,实现互利共赢。

五 结论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构建和发展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高度重视,在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要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学校和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高校构建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机制也更具优势。高校要运用好大数据这一工具, 将大数据技术融入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体系,做好顶层设计,促使各部门能够形成通力合作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教师能够建立角色认同,家、校和社会能够做到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协同育人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志理 .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D]. 武汉:武汉工程大学 ,2018.
[2]分 析 时 代 : 在 数 据 驱 动 的 世 界 竞 争 [J]. 高 科 技 与 产 业化 ,2017(11):18-23.
[3]赵婷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19.
[4]李亚丹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D]. 长春:长春师范大学 ,2019.
[5]李渝萱 .“三支队伍”整合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D].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 ,2019.
[6]李绍源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D]. 吉林: 吉林大学 ,2019.
[7]李小平 , 姚芳 .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6):51-53+56.
[8]何桂美 . 大数据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略论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4):57-58.
[9]钱云光 , 骆睿 , 张凤寒 .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2):66-67+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