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生课程《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探索与实践 ——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7 14:00: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地理学聚焦陆地表层系统 , 在局地、区域和全球不同尺度环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了解地理学学科背景和培养方式的基础上,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研究生课程——《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探索与实践为案例支撑,分析了课程体系的理念、原则与重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法支撑、课程体系构建的平台及师资保障以及优化建设的后期重点等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地理人才,以期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案例支撑。

关键词:地理学;理论基础;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董俊鸷,张改素,秦耀辰 . 研究生课程《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0):95-9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geography Theoretical Basis and discipline Frontier Based on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A Case Study of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in Henan universityDONG Junzhi, ZHANG Gaisu, QIN Yaochen(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Regions,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Abstract: Geography focuses on the land surface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cales of local,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and training mode of geography, tak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graduate course of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of Henan University as  the  ca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key poin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support of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platform and guarantee     of teach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later emphasis of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case support for the related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form scheme of “point” training mode further improves the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and cultivates a group of innovative geographical talents.

Keywords: geography;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disciplinary frontiers; graduate course

一引言

地理学在本科阶段可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四门学科,分别从地理环境影响、人地关系内核、技术研究支撑、教育人才培养对学科体系进行支撑。

然而,由于四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路径不同,虽然有公共必修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概论等课程,但学生对其专业之间的联系、内在支撑理解不深。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由于学生基础功底不够,因此需要在学科基础理论的内塑、共同培养目标的认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链条等方面需要强化,以支撑地理学共同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精尖方向的延伸 [1]。

考虑到学生在本科阶段对地理学的系统性、综合性、前沿性等学科特性了解不够,对地理学的课程体系的传承、研究具体领域的理论支撑以及学术重点等了解不深,因此研究生课程《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课程系的建设和培养深度的强化成为新时代研究生地理学综合课程建设的重点。由于地理学对经济社会建设、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现实发展难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研究生对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具体的工程建设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深思,也就需要一些专题研究内容带入课堂。

同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到野外进行调查取样 [2],而且需要精准的实验分析和数据支撑,更需要对未来发展和具体工程提供地理模型模拟分析,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实际相融合,实验与技术相契合成为《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课程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点。

在新时代地理学更能解决现实问题,更能发挥地理学综合学科价值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到地理学的基础性、引领性、总揽性等学科特性的要求与地理学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时代性、针对性、前沿性的应用性特点,《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课程体系建设更需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需要加强本门课程体系的知识重塑、体系链接、技术支撑,更需要提升其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从而为培养各研究方向的精尖人才提供基础学科支撑和前沿热点问题提供指引 [3]。

近年来,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注重研究生课程《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强化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分支学科的支撑性,而且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了课程建设的质量,推动了地理学研究生基础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地理学研究生优质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 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原则与重点

(一) 理念
河南大学的地理学科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列入招生的研究生专业,也是首个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学术积淀丰厚、培养体系完备,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开设“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基础与前沿”方面的课程及专题讲座。该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理念是,在有限的课时内,依托河南大学地理学学科优势、研究特色,集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不求大而全、但求特与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达到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文理兼蓄能力和德才兼备能力的目标。依托学院的资源、平台、师资,通过近三年的建设,达到了上述能力培养目标,体现了学院地理学优势学科的课程定位和地域特色。

\
 
(二) 原则
(1)基础性。巩固和延伸研究生的地理学知识链条,使得研究生对地理学基础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应用,完善研究生在理论、实践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2)引领性。通过引导式、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研究方法, 激励学术围绕某一学术主题进行深入探索,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探索热情,激励了研究生不断努力上进的动力,点燃了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精神。

(3)实践性。通过研究方法的学习、研究技术的操作等,促进了研究生对评价方法和操作技能的领悟学习,强化了研究生对前沿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增强了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统领性。通过对这门课程的统领性学习, 让研究生对地理学的全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研究生明确了各个二级学科的研究重点,便于研究生对自己研究兴趣的找寻和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在相关领域交叉面上的创新和探索。此外,通过每年邀请的专家学者的动态性前沿报告, 引领学生对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前沿问题、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进行全面了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为研究生进行开题设计、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指导。

(5)前瞻性。引导着研究生对某个研究方向看的更远,引导着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三) 重点
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点安排如下:首先对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前沿进行概述, 让学生对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有系统的认识,熟悉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其次, 根据分析学科涉及的经典理论展开讲解,地理学理论知识和制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4],必须以地域分异理论、地层洪水记录与灾害反演理论、低碳城市理论、城市 - 区域系统理论、GIS 分析、设计与管理理论、空间分析与优化理论、地理过程模拟理论、虚拟地理环境关键理论、农户地理理论、“学习场”理论、产业集群与企业网络理论等基本知识的学习为前提, 让学生对地理学研究范式有深入的认知。

因此,融入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习, 让地理学研究生了解地理学代表性理论、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技术手段的进步,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再次,集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的地方研究案例为专题研究,将近几年各专业的研究亮点进行专题传授,让学生了解当前典型地域的研究特色。

(1)自然地理学:主要以黄河中下游和豫西山地等自然地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尺度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人体健康等研究、古气候变化等研究,强调全球变化和强烈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方向、过程、速率和区域差异,寻求不同区域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平衡点,宏观上注重自然地理格局及过程,微观尺度上揭示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机制。

(2)人文地理学:将国际前沿理论和中原发展实际相结合,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开展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与转型发展、城市群与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农户地理与农区发展等系列研究,探索城乡发展的理论规律及相关的政策实践,依据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探求人文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和空间格局。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现代地理信息新技术与区域系统模型集成应用为核心,研究地理空间信息机理和区域发展模型,研发空间表达、空间数据集成与共享、地理空间配置优化等关键技术与方法,模拟区域发展的过程、格局与机理,实现多维地理数据采集、模型分析与共享服务一体化, 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高度集成。

(4)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面向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等国际科学前沿,研究遥感大数据、遥感工程应用,融合地理信息系统与分析挖掘、数字摄影测量与制图等研究理论与技术,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实现多源遥感数据采集集成融合,与智能分析、遥感大数据平台开发、遥感数据与知识黄河中下游数据产品制作、验证与共享服务一体化,为我国数字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5)经济地理学:面向国际经济地理学理论前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和中国特色发展实践,以产业转移与环境效应、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空间集聚与产业集群、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为核心, 构建“学习场”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经济地理学前沿、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集群创新、区域规划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
三 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在支撑

(一) 学科融合、综合培养
地理学几乎是各类学科中唯一既可以联系自然环境,又联系社会经济的独特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而河南大学的地理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 B+(相当于全国并列第七),尤其是人文 - 经济学科地理学科排名挤进全国第五。本课程充分将现代地理学理论和前沿与河南大学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优势融合起来,形成了本课程的鲜明特色。可以说,这门课程将自然地理学、人文 - 经济地理学、技术地理学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以科研实践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不仅巩固了研究生对地理学的理论认识问题,而且培养了研究生的地理综合分析技能,使得学生能够系统化地了解学术前沿问题。

(二) 优质优育、聚焦前沿
本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为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和资深的博士生导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上有专业特长和专业特色,具有高深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科研实践。在专题研究方面,以华夏文明核心腹地——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区域定位,以开发与集成数字地理技术,探索地表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服务于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科学定位,形成了系统的专题案例研究。可以说,通过这些高水平的教师为研究生上课,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将这些高水平教师的优秀素养和优秀品质传授给学生,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和前沿性的研究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 方法多样、突出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多媒体展示,还包括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教学中, 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学术汇报的形式分析上课讲解的问题。在经济地理学学习中, 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采用《经济地理学探究性学习教程》教材,以问题为导向,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性的情境或途径,引导研究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团队老师带领研究生进行农户调查和城市居民碳排放调查,通过深入基层、调查乡情、访谈老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地理学研究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将所学的地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即知行结合。这门课程一方面带领研究生系统学习地理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写作,从思想上解决学生“认知乱” 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研究专题讲授地理学分析的研究方法,讲解地理学常用地理软件(如 Envi、Arc GIS、Auto CAD 等软件)的应用,解决学生分析问题的“行路难”的问题。最后通过学术汇报的形式让导师组老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使其更好地改进,最终达到知行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

四 课程体系构建的平台支撑与师资保障

(一) 平台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获批多项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平台保障。环境与规划国家级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由虚拟地理环境室、地理数据集成共享室、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室、地理数据处理中心等组成,实验室拥有各类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主要承担地理信息科学类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黄河文明与黄河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与咨询机构,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与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展开国际合作的 Arc GIS 教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提升实验教学为主旨,建有多种实验保障教学设施,为展开地理学实践教学提供了支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聚焦区域,为流域内的人 - 地关系耦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黄河下游科学数据中心),是集合黄河下游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多维数据的共享中心,为学生开展专题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保障。此外,还有河南省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省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教科研机构支撑,为不同学科的专题研究提供支撑。

在实验室与教研室建设方面,建有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和数字区域模拟实验室等两个科研实验室和自然地理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人文 - 经济地理公司地理与区域模拟室、地理信息系统河南省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三个教学实验室。在教学场所方面,不仅拥有专业的多媒体教室和上机实验教室,而且拥有多功能教学研讨厅(学院四楼研讨厅)、小组讨论学习资料室( 二楼资料室) 等小型专用教学场所。在研究生学习平台方面:每一个研究生在国家教学示范中心都有各自的学习机位,通过云平台获取网络资料和共享资料,为研究生自我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 师资保障
教学团队依托国家地理科学优秀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6+x+ 学术沙龙”的授课模式,即团队成员的基础理论核心课 + 团队成员及其校外合作专家的学术前沿讲座 + 地理学研究生的学术沙龙。其中“6”为课程主讲教师,以资深教授为主,既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如秦耀辰教授,主要讲授人文地理与 GIS 方面的内容; 又有河南省学科带头人如李二玲教授,主要讲授人文—经济地理学方面的内容,朱连奇教授主要讲授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马建华教授主要讲授自然地理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有青年优秀教师代表丁志伟副教授,主要讲授地理学专题研究、地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x”指与核心团队成员密切相关的校外专家学者(国内外院士、学科大家、知名学者等)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小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铮研究员、南京大学甄峰教授等,邀请其进行学术报告,讲授学科前沿动态内容。学术沙龙指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式汇报,通过老师的点评和深入讲解提升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

五 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后期重点

(一) 课程内容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已有的课程内容体系看,虽然主要侧重关于学科思想史、核心理论知识研究,但由于地理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越来越细且领域的聚焦更加具象, 因此系统讲解地理学的综合发展态势与学科前沿成为重点。此外,由于新兴的一些学术交叉与热点研究领域涉及到多个二级学科专业内部的融合,因此课外的提前文献梳理和专业知识总结成为夯实学科素养的另一个重点。从学科教师传递的知识深度看, 由于有些二级学科专业存在一些较难理解的研究方法和专业技能,使得一些偏文科的或者基础知识较弱的研究生接受度较低,往往抓不住重点并体会不到深入的内在逻辑,因此,今后要加强课程内容体系的一体化融合建设,逐渐增强学科之间尤其是二级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专题研究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形成一套完整的、衔接合理的课程教材。

(二) 实践教学的汇报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践教学是检验课堂教学、学生技能、教学成效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用心进行课程学习的程度,而且能为解决实践难题提供动手实践支撑,因此,实践教学的方式、模式等需要进一步改进,从而保障研究生的安身立命技能提升。已有的实践教学除了实验室、教学中心的动手操作实践外, 大部分是采用课堂活动或者 ppt 汇报的形式,缺乏从知识塑造、专题实践、成果析出、演示汇报的全流程形式,也缺乏研究生研究成果的深度表达与展示。

因此,今后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加强已有的验证性、演示型成果展现,还需要通过科研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一体化综合技能的提出,最后进行论文成果的形式产出并做课堂展示,从而实现全流程形式的综合技能提升。在成果展示方面,也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与课程相关的竞赛,如中国地理学会优秀论文评选、全国大学生 GIS 应用技能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 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现有的教学方法来看,不仅有传统的讲授和课堂展示,还有探索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小组讨论等,为学生的思路拓展、思维延展、思想扩展提供的方法保障。然而,由于学生在一年级还有其他公共必修课和其他课外活动,因此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进行课下学习、课上课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能为课堂知识的高效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快速学习提供支撑。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课外教学形式,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钉钉、雨课堂、腾讯会议、QQ 直播等线下补充形式,挖掘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此外,可以借助于已有的慕课提升基础能力差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实现学生的差异化管理,为课堂教学的同步性提供支撑。

(四) 课程教学的国际化融合可进一步提高
国际化是体现知识前沿性和学术视野的全球化, 是学科、专业对接世界舞台和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已有的课程体系,学院虽然聘请有国外知名的学者进行课堂教学并进行课下辅导,也组织很多专家进行专题汇报、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但由于资源、空间、形式的限制,学生多数只能零零碎碎地接受到一些学术知识与前沿领域,对其专题报告的深度认知不够且实践操作后效果不佳,而且与知名作者的现场互动、课后交流不足,使得国际互的学习深度仍显不够。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要强化已有的国际化教学手段,而且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聘任、授课形式,甚至要引进师资力量, 从而形成具有国际化品牌的教学板块。

六 结语

近年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在地理学研究生培养中,始终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形成了集优质师资队伍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为地理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然而,研究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本科教育的延续,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和积累的过程 [5],而是夯实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因此, 地理学研究生的培养, 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安排与内容设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写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汇聚名师以“强化过程培养、提升教学水平、优化课堂形式、产出优质成果”的课程培养目标导向提升教学水平,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优秀地理研究生专门人才,从而为地理学一流专业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汤茂林 .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基于与美国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和感知 [J]. 人文地理 ,2009,24(1):7-11.
[2]张家武 , 赵艳 , 杨太保 , 等 . 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探析 [J]. 高等理科教育 ,2006(5):55-58.
[3]王圣杰 , 张明军 , 窦挺峰 . 高校地理学专业冰冻圈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J]. 地理教学 ,2019(11):7-10.
[4]丁志伟 , 张改素 , 刘静玉 . 城市规划制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为例 [J]. 高师理科学刊 ,2015,35(11):107-110.
[5]章学来 , 王迎辉 .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储能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3):189-1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