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军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是解决“如何培养人”问题的关键,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结合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际,挖掘了《潜艇指控系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探索了实施途径和方法,并指出当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员
本文引用格 式: 许兆 鹏,张玉 玲,苗齐 .《潜艇指控系统》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0):173-176.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Submarine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XU Zhaopeng, ZHANG Yuling, MIAO Qi
(Naval Submarine Academy, Qingdao Shandong)
Abstract: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train people is to carry out curriculu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it is the same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entry point of Submarine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when carrying out curriculu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and methods,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Keywords: curriculu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structor
一 引言
人才是强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实施人才强军战略,针对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总方针,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遵循,聚焦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来, 认清其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四有’ 革命军人”,这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习主席对全军官兵提出的殷切期望,也为军队院校“培养什么人” 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军队院校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时代的召唤,而且要聚焦到培养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方向上来。课程思政建设也只有服务于这个目标,才会真正打牢学员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真正助力强军人才的培养,收获专业课程的良好效果。并且与军队院校思政课程一起形成培育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协同效应,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打牢学员听党指挥、献身强军事业思想根基。
二 《潜艇指控系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潜艇指控系统》课程是海军潜艇学院面向士官班、本科班和研究生班开设的专业课程,其主要围绕潜艇指控系统的三大功能:即情报信息处理、辅助指挥决策和武器发射控制三方面内容展开教学。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潜艇指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理解潜艇指控系统情报处理、辅助决策和武器发控的原理和方法, 能够运用指控系统完成相关战斗操作,树立岗位协同意识。其课程内容中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这些思政元素可以起到教书与育人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课程教学原本即蕴含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的固有之义,专业课教学本身即包含学员思想品德的培养,育人是其使命之一。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比,在育人过程中着眼于不同方面, 是互为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2-3]。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在于有意识地开发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功能,着眼于实现“人的全方位发展”,真正实现求知和立德的融合。另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能够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可以使学员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心灵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使学员从内心更加认同课程内容,激发内在学习动力,起到精神感召与能力提升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 《潜艇指控系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潜艇指控系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找出思政的切入点, 并通过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地将军工精神、先进事迹、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于教学内容,最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学员能力提高与价值引领、思想熏陶的有机交融。结合《潜艇指控系统》课程的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弘扬军工精神,建立民族自信
讲解我国潜艇指控系统发展历程时,可以突出军工精神。我国潜艇指控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走开了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创新提升的路子。这条道路充满了荆棘和艰辛,正是军工人,肩负着历史的担当和使命,怀着强军卫国的爱国热情,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4]。教育学员学习军工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另外,通过了解装备,进一步加强中国自信、民族自信教育。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用实力书写着自信,中国人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捍卫我们的国土,捍卫我们的尊严,能够呐喊出属于我们中国的声音。
(二) 抓住身边典型,宣扬先进事迹
身边的先进人物,学员可见可感,能够自然地拉近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学员更好地受到感召和熏陶。教学内容中有两个切入点可与我院的两位军内知名专家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人、具体事以讲事迹的方式感召学员。
一是讲到水声数据库时可与笪良龙教授的事迹相联系。笪教授是海军潜艇学院某研究所主任,致力于水声数据库的研究。海洋水声环境对潜艇作战影响举足轻重,但这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笪良龙收集我国近海的水深、水流、温度、盐度等大量数据, 精心为潜艇编订水下数据库,为中国潜艇水下作战构建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化作战沙盘,有效提高了潜艇的作战能力。他研发的我国第一个水下战场服务保障体系实用、可靠,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攻坚阶段,他投身在实验室,晚上实在是太晚了,就在地板上躺上两三个小时。正如笪教授所说,人的追求如同凿井,只有耐住性子深挖,才能有清泉喷涌。二是讲到目标识别时可与程玉胜教授的事迹相联系。程教授同样是海军潜艇学院某研究所主任,致力于水下目标识别的研究。大洋深处变幻莫测,由各种海洋生物、水面及水下各种声音编织的巨大音频网,足以把潜艇声纳员耳朵里的信息搅成“一锅粥”。声纳员“听不见、分不清、辨不明” 现象,成为制约潜艇作战能力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 也是世界水声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 作为我国水声研究领域专家,程玉胜和他的团队历时 10 余年研发的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某新型潜艇水声目标识别装备,填补了我国水声目标识别技术的一项空白,实现了我潜艇声纳员由人工识别向多元识别判型的历史性转变。研制过程是艰辛的,在失败中摸索,在失败中前行,从失败中闯出一条成功之路。艰辛的科研之路证明,胜利是由一个个失败铺就出来的。两位教授的事迹可以教导学员,干工作要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要义无反顾、忘我拼搏,要顶住诱惑、耐住寂寞,要深钻细研、勇攀高峰。启迪学员寂寞孕育辉煌,拼搏成就事业。
(三) 推崇工匠精神,提倡创新意识
讲到目标运动要素解算算法时,可着重强调某算法的由来,该算法是潜艇部队一名老技师,通过多年钻研,创新提出的。进而强调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讲,工匠精神是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5]。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创新推动的,几乎所有发明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而创新常常是与工匠精神分不开的。工匠精神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需要爱岗敬业、满腔热情,需要敬畏工作、高度负责,需要持续坚守、刻苦钻研。只有日复一日的投入和总结提炼,才能于细微之处改良,才能创新突破。因此可以教育学员,工作后要热爱和坚守自己的职业,勇于实践,只有扎根岗位并不断摸索, 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
(四) 强调人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
在讲辅助指挥决策内容时要强调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潜艇指控系统的辅助指挥决策功能是由潜艇作战应用软件完成的,其主要功能就是辅助潜艇指挥员完成较高的作战指挥问题,即需要快速反应的指挥决策问题、需要复杂计算的指挥决策问题、需要众多数据支持综合分析判断的指挥决策问题等。但是软件永远不可能替代指挥员进行指挥决策,重要的战术问题如软硬武器使用方案、攻防目标指示、武器通道组织等,决定权在艇长,作战应用软件只能给艇长提供推荐。现代战争,归根到底是物质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在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条件下,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和人的作用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正如毛主席提到的“钢”和“气”,两者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两大因素。“钢”指物质力量、武器装备,“气” 指人的战斗意志、斗争精神。一场战争,即是“钢” 代表的物质力量的较量,又是“气”代表的精神力量的较量。气为兵神,勇为军本。一支军队无论武器装备多么先进,都不能代替人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所激发的强大力量。因此可以教育学员,在面对强敌时,坚信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道理,依托装备自信,相信血性、坚韧等主观意识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同样可以决定战争走势。
(五) 强调一丝不苟、严谨细致作风
讲到武器发射控制时,可以穿插进武器发射失误案例,这些案例中有些是由于粗心大意所致,有些是由于对装备掌握不求甚解,学习不透彻充分所致。进而强调严谨细致工作作风的重要性。教育学员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就是要不怕吃苦,不怕烦难, 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少走弯路、少出纰漏,稳操胜券;也只有严谨细致,才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胜利向前。
(六) 强调协同意识、弘扬团队精神
《潜艇指控系统》课程中实作内容较多,目的是培养学员指控装备操作能力。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指 控战位与其它战位的密切协同,即强调潜艇作战是 “百人同操一杆枪”。可以穿插进部队某团队遇险时团结一心、协调一致共克难关的事迹,进而弘扬团 队协作精神。“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 则无一人之用。”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团队协作精神。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就像小溪与大海,个人只有完全融入团队,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离不开个人,个人的发展更离不开团队,只有将个人追求与团队追求紧密结合,树立与团队风雨同舟的信念,才能实现个人更大的发展。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四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专业课程教员的思政教育理念有待提高
专业课教员队伍思政教育理念相对薄弱,课程内容倾向于知识化、工具化、实用化,知识传授的显性教育效果明显,但引领塑造学员价值观的隐性教育偏弱或缺失。因此要进一步解决重教轻育的理念问题,提高专业课教员的思政教育理念,要以合力思维抓课堂教学,即针对性发掘专业课育人元素, 努力与思政课程内容形成相互佐证、同向而行。但要注意思政的火候,既不能过火,把思想教育过大化, 影响课程内容的开展;也不能欠火,把思想教育轻描淡写 [6]。
(二) 专业课程教员的课程思政水平有待提高
教员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水平是决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参差不齐,能够胜任、善任、乐教、善教的还不多。因此要想提高教员的课程思政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员把握学员思想的能力,使教员能够洞悉学员心理状态和思想,并且会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其次, 要提升教员课程思政开发设计的能力,使教员会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且能够找准专业与思政的契合点,巧妙设计融入点,而且能够根据学员的反应,动态调整开展思政的方式和节奏,能够使教员在掌控课堂的前提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
(三) 开展课程思政忌随意生硬
有些专业课教员开展课程思政时,缺乏将思政元素与所教课程有机融合的管用办法,没有从自身专业进行深度挖掘,也没有联系学员实际情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较为随意,从专业内容转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简单生硬,教员在教学时强行进入, 学员在学习时感觉很突兀,无自然之意。由于未深入思考专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要用融合思维进行教学设计,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依托,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
(四) 课程思政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一是整体规划尚未建立,很多院校没有起草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有的学校专业课程还没有大范围启动课程思政,有的只是传达了相关指示精神,没有深入指导教学实践;二是缺乏联动效应,学科专业内的各门课程还没有整合形成有学科专业和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体系,多数专业课程各自为战,没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三是课程思政资源匮乏,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所需的教学资源如补充教材、讲义、视频资料、研究成果等,远未建成系统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7-8]。
五 结束语
课程思政强调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员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品德和素养, 注重将学员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专业课程应发挥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课程思政这种课程观融入新的课程模式当中,在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员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此外,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员的作用,提高教员的思想政治觉悟,通过解放思想、立足时代、开拓创新的教学改革,进一步丰富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同步实现学员“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 人民日报,2018-9-11(1).
[2]邱仁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述 [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3]吴冬平,徐哲民 . 大思政理念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J]. 科技视界,2018(8):107-108.
[4]谢璐妍,窦隽勇 . 论“哈军工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14-117.
[5]张业华 . 工匠精神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J]. 高等教育,2017(6):82-83.
[6]刘在洲,唐春燕 .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64-66.
[7]王飞 .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其实施策略 [J]. 教育现代化, 2018(10):1-4.
[8]彭琳 .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措施 [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34-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