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通过明确辅导员岗位工作职责,制定并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体系以及树立先进典型等途径,引领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闫莉冰,张忠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探究——以沈阳医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探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0):141-144.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 T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Counselor Tea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ExplorationYAN Libing, ZHANG Zhong(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 team, under the visual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clarifying counselors job responsibilities,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lan,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unselor evaluation system setting up advanced models, etc.To lead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and the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Keywords: moral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counselor team building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高、工作职责不明确、角色吸引力不足
在许多高校中,辅导员的教师地位并不明确, 导致许多辅导员成就感较差,辅导员队伍群体存在严重的职业认同弱化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辅导员职业的被认可度并不高,并且社会声望也不高,甚至被认为是跑腿儿或打杂儿的,整体地位不如专业课教师。尽管《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但辅导员地位和总体评价仍难以改变。
(二) 辅导员队伍数量和结构比例不合理
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 1:200 的标准来配备辅导员,且存在大量的兼职辅导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隐性地损害学校的学生管理效益。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分布不均匀等问题[1]。辅导员男女比例明显失衡; 大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其所带的学生专业学科背景完全不符,以至于无法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风建设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
(三)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缺少具体的规划
目前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观念陈旧, 仍然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单纯只是在数量上的增加, 而不考虑辅导员队伍质量建设。对于辅导员准入、考核激励和退出缺少科学合理的机制,不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也略显不足,以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多的是靠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使得辅导员工作内容简单重复,毫无创新,很容易引起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性 [2]。
总之,高校缺乏对辅导员队伍长期发展的规划, 没有相关政策进行支持,没有平台进行辅导员的发展保障,没有完善制度对辅导员进行激励,最终抑制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利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使辅导员工作角色模糊,不利于高校的整体发展。
二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明确辅导员岗位工作职责,通过顶层设计构建辅导员队伍的新格局,进而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使辅导员能感受高校的关注,能感受社会对自己职业的认可,进而激活从业热情,对于工作优秀的辅导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拔到党政管理部门,为辅导员创造一个晋升的空间。对于特别优秀的辅导员可适当进行推荐,到当地组织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等进行交流或挂职,目的是使辅导员看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进而激发工作热情,形成职业认同感,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二) 制定并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规划,拓展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空间。高校依托学校的发展实际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建, 目的是使辅导员的发展有前景,使辅导员的工作有动力。多角度意味着对辅导员进行细化和科学的培养, 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履行奠定基础。多层次意味着针对不同工作年限的不同年龄的辅导员的特点进行分层次培训,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全员全方位研修。全方位意味着培训的角度是多层面的,包括思政教育,包括思想健康教育,创新辅导员团队的构建 [3]。
(三) 立标杆,树立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提升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通过标杆典型的树立能为辅导员的工作树一面旗帜,通过典型的具有代表作用的辅导员事迹的挖掘,进行案例整理并进行宣传。高校要健全辅导员先进事迹的评选制度的办法,通过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的宣传报告,进行辅导员优秀个性研究,通过组织辅导员学习,对先进案例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和凝练出优秀辅导员的成长过程和经验,总结辅导员成长规律,目的是为学校的辅导员培训提供借鉴和支持,进而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增强辅导员的成就感。
(四) 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评价体系。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能及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能准确发现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对策探究,并通过辅导员的需求和政策调整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辅导员在评价体系监督下改进工作方式,提升科学工作水平 [4]。
三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工作课程化视角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1.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及特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突破。2009 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依托新课改的指导,根据高校学生的德育需求,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课程化, 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符合日常思政教育要求,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依托教学大纲和教案等使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辅导员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学生数量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能经历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同,所以辅导员课程化的设计要分层,以使课程更有针对性。辅导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方式要灵活,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 考核评价机制不同。考核机制是建立院系、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三位一体的考核小组、定期考核评价 [5]。
2.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整合规范的课程体系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以课程体系为依托,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进行课程内容分配,辅导员按照自己的特长进行课程承担,并结合自愿原则,目的是使课程教育质量更高。辅导员依托自己的长项承担课程时,能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依托进行课程的研究,并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课程化思政教育的创新使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更专业且更有针对性。
辅导员以自己的长项开展相关课程, 能通过同事之间的集思广益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在课程化思政模式具体实施时,辅导员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开展,如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辅导员可以邀请同事或历届校友等来校做讲座,通过交流与共享拓宽思政教育的思路,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6]。
(2)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和非课程资源
班会和团组织生活是辅导员最常组织的集体活动,周期性要求强,学生参与度高,长年持之以恒, 因此这些班会团会可以积累大量素材和经验。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如《大学生活与生涯规划》选修课等。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课程内容除了要与学生的思政教育挂钩,还要与学生的就业挂钩,更要以学校的发展历史为基本内容,如校史校情、校规校纪、理想信念与成长成才和学习生活指南等,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学校,爱学校的基础上形成就业理念。不同辅导员对自己的教育经验、课程化教案、授课课件等进行资料留存,有效地丰富辅导员课程化的资源 [7]。
(二) 以微信为载体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都是微信的忠实用户, 大学生利用微信交流能提升交流能力,能加强与同学的感情。在科技发展的促进下,微信也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的重要辅助方式。微信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开阔了渠道,打破了传统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局限,为师生交流创造了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在科技时代,辅导员要以微信为载体,目的是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1.大学生微信应用现状
科技的发展使各种科技产品不断被研发出来, 不同的产品依托不同的功能逐渐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加深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微信和QQ 聊天工具一样,是学生最喜爱的在线沟通工具, 随着微信功能的拓展,使用微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基本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每个人都有私人微信号,并能熟悉微信的不同功能。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视频聊天、公众号比较感兴趣,关注度也相对较高。
2.以微信为载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路径选择
(1)树立“微”教育理念
辅导员在利用微信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先树立微信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利用微信时,微信不仅是聊天和娱乐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生活需求、学生的日后就业等紧密联系到一起,目的是通过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素养。依托微信进行思政教育, 能转变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交流局限, 能在原有班会、团课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拓展, 如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新教育观念的传播,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品牌
依托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政教育时要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进行内容的充实,目的是突出学校的思政教育特色。设置微信公众号后,要将最新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并使资源实现共享。高校的思政教师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了解最新教育信息。微信公众号同时能够对学校和特色专业进行有效的宣传,吸引更多的生源,并且可以成为学校的有效宣传品牌。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主要由教师、学生等组成。对高校学生来说,其心理发育相对成熟,也具备一定的独立的能力,但整体的思想观念却要进一步提升。依托微信进行思政教育,利于学校各部门的高效沟通,利于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有效衔接,能规避传统的工作时间限制,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一系列的交流与沟通。辅导员通过朋友圈的分享,将最新最前沿的思政信息进行展示,能使学生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思政知识,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利用微信群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利于师生的有效沟通。师生通过微信进行学习及遇到问题的交流与探究,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学进行巩固,也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内容或模式的调整。
(4)重技术支持,增强内容有效性
用微信开展思政教育时,要有效规避不良或消极影响,通过帐户安全的维护等 , 保证公众号的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在微信公众号信息选择时,要关注信息内容的有效性,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微信是一种交流工具,依托独特的界面设计,通过声音和图片的搭配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使微信两端的使用者顺利交流。微信公众号建设后,要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结合思政教育进行资源选择,并进行资源充实,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融入其中,在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价值的基础上使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服务,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 沈阳医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 辅导员工作职能课程化的实践探索
对本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目前我校已开设《大学生活与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军事理论》等辅导员讲授的课程体系。其中《大学生活与生涯规划》选修课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校史校情、校规校纪、理念信念、学习生活指南等。校史校情是通过学校的相关简介,包括发展历史、校歌、校训、各分院简介、教师科研成果、学生管理成果、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等进行体现;校规校纪是对教学、学生的管理及师生的奖惩制度等;理想信念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育、学科教育、感恩教育等体现;学习生活指南是对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进行指导,包括恋爱教育、心理教育等,可通过班会形式、微信沟通形式、教室授课形式等,目的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目的是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 打造辅导员梯队建设,定期组织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大赛,我校辅导员团队连续多年获得辽宁省辅导员大赛一等奖
我校连续多年举办了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大赛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辅导员主体班会展示大赛,分为策划书、现场组织实施两个环节,现场组织实施采用视频展示方式。第二部分辅导员实践技能大赛。第三部分辅导员职业能力基础知识和公文博文写作大赛,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我校连续多年派出辅导员参加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大赛, 并连续四届获得团体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彰显了我校辅导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我校辅导员苏蕊、刘洋、孙洪静等多名同志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并荣获三等奖。我校还多次组织辅导员赴吉林、天津等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现场观摩学习。
(三) 开展辅导员论坛、暖心之旅、“解忧杂货铺”、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等特色活动
为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能力,我校定期举办以“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辅导员论坛” 活动,以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利用假期, 开展“沈医辅导员百家行”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具有典型性的家庭进行走访和慰问。“解忧杂货铺”是我校开设的一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以网络为平台,以信件往来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答疑解惑工作。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心理、人际交往、学业以及投诉建议等类型的问题都可以以信件的形式投入解忧杂货铺,再由全体辅导员老师在后台匿名给予回复和解决。既消除了学生的疑虑,同时也解决了许多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成为学生工作的一把利剑。“解忧杂货铺” 开业以来,曾经干预了一起学生危机事件,不仅挽救了一个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家庭。“解忧杂货铺” 项目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有利抓手。
为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切实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危机预制,我校与沈阳康健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进行合作, 对我校全体辅导员进行免费培训和考前辅导,目前我校专职辅导员中,除今年新入职的辅导员外,中青年辅导员中具备国家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已占 80% 以上,有效地促进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 结论
学校的管理思路决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质量, 高校提出科学化管理模式、专业化培养方案、多样化发展方向,能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指引。依托严格进入制度、精心培育制度等,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严格选拔,在强化队伍优化的基础上,依托项目式培训使队伍进行专业化。这样,高校辅导员才能依托前瞻性和实效性开展工作,才能提升整体素质,争取使共成为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政教育者, 进而能指导学生在校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 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 [8]。
参考文献
[1]赵国年 , 高兵 , 海日罕 .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28):12-14.
[2]李祥国 .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8(31):15-16.
[3]冯晓莉,雪婧,高乐 .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J]. 语文学刊,2015(2):112-114.
[4]温泉 .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高职高教研究,2015(5):220-222.
[5]叶芜为 . 工作“课程化”: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58-60.
[6]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J].思想理论教育 ,2014(12):97-102.
[7]王俊,索文斌,施林淼 .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定位和课程资源开发 [J]. 高校辅导员 ,2013,8(21):10-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 暂行 )( 教 思 政 [2014]2 号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