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推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教育建设,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新农科是相对概念,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农科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大意义。
农林高校肩负着新时代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目前国内多所涉农高校针对新农科建设提出了相关举措,但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育教学环节;二是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设本科生导师制;三是加强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设立创新实验班;四是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五是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倡导协同培养;六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三农情怀”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方凤玲,卢会翔 . 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9):46-48,53.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FANG Fengling,LU Huixiang(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State carries out the educational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new agriculture, new medicine and new liberal arts”, which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agronomy is relative concept, emphasize multi-disciplinary cross co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ing food security, solving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many domestic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have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but there is still a nee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measures of some domestic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revis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nd re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ink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adding a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elites, setting up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classes;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and exploring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nhanc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advocating collaborative training;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building “three rural feelings”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new era;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alent train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一 引言
中国要富强、美丽,农业农村就必须富强、美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就务必要实现现代化。在时代新背景下,发展新农科是建设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内在需求,也是必然趋势。同时,新农科建设要求立足中国大地,全面提高高等农林教育质量,也为健全和完善中国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在新一轮农林教育质量改革推动下,新农科建设必将为培养领跑农业现代化、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1-2]。本研究认真分析了新农科建设的内涵与要义、涉农高等学校新农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并借鉴国内部分农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例, 提出了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力求为培养更多优秀新农科人才提供借鉴。
二 新农科建设的内涵与要义
人所共知,新农科的提出是针对传统农科而言的,是个比较概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认识和理解新农科的内涵,顺应国家农科教育革新方向。立德树人是新农科建设的根本任务, 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与区域的协调发展乃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使命。换句话而言, 新农科建设就是面向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符合未来“三农”发展需求的农科体系,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新农科研究的内容也与传统农科有所不同,不仅注重应用研究,也重视基础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新农科更为强调农业的全产业链,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全产业深度融合 [3-4]。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新农科建设的产物,同样也是新农科发展的重要灵魂。展眼世界,多数重大成果或重大突破,均为学科交叉汇聚而成的。高等学校学科齐全、门类众多,也是知识创新的主战场。发挥高校优势,助推新农科建设,义不容辞。新农科建设不仅要求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而且注重与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5]。
通过相融合的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提升解决农业相关领域重要科技问题的实力。新农科建设的最重要价值就是保障粮食安全, 解决国家未来谁来种地这一难题。只有牢牢地将饭碗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培育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农科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培育和扶持相关新型农业企业、培养学生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创新人才、运用高校资源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途径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到农业行业,现代农业发展的业态才能展现出新的活力 [6-7]。
三 农林高校肩负新时代农科建设的历史使命
农林高等学校肩负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大历史使命。长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无农则不稳, 无粮则会乱。粮食安全是关乎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事宜。当前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青年劳动力不足,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粮食进口逐年增加,特别是大豆、稻米、玉米等。如何吸引高素质人员从事农业生产,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中国人将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迫在眉睫。高等农林学校是最贴近农民、最熟悉农村、最了解农业生产的科教力量,承担着培养“三农”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农林高校肩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历史使命。据有关报道,中国有九成以上城市的地下水面临不同程度地污染,一成以上的耕地被重金属等污染,3000 多万亩耕地因污水或固体废弃物堆存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俨然已成为约束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十九大报告中谈到,要加大力度解决生态环境这一问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
高等农林学校在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生态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和人才优势,理应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农林高校肩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使命。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系列手段,让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特别是让高素质的青年参与进来。以此可以为农业添加内生动力,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保障。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风貌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才。
产业怎么样才能兴旺,生态怎么样才能宜居、乡风怎么样才能文明、治理怎么样才能有效、生活怎么样才能富裕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无疑都必须依托高素质农科新人才。高等农林学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绿色生态农业、现代智慧农业、县域经济发展等领域。传统农科与农业现代化渐行渐远,而新农科也必将展露风角,登上历史舞台。发展新农科为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新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市场、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 部分农科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举措
中国农业大学,创新“三带三合”模式,培养知农爱农人才,倾心助力脱贫攻坚。倡导成立“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牵头组织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农人培养机制, 面向时代需求,打造北京科技小院、乡村振兴青年农场主菁英班和种业菁英班,形成了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校范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久以来把培养具备“三农” 情怀的优秀农林人才作为立校之本, 大力探索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发布了《专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为培养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贡献高校力量。
华中农业大学,充分发挥专业育人的作用,探索适应新时代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作物信息学相融合, 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围绕新农科建设,牵头建设“智慧农业”专业,并建设高标准全方位的现代农业实践育人平台。
吉林农业大学,创新工作思维,注重协调育人, 全力打造订单班、“1+N”企业进课堂计划。在教学环节,引入企业力量,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与实习实践平台,利用课程讲授、素质拓展训练、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同时,成立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等组织机构,让企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学校办学管理。对企业而言,可以在合作学校优先选拔相应人才,保证企业长效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印发《新农科本科教育创新行动计划》,集全校之力打造新农科建设的 8 项行动、18 项计划。学校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协同育人等角度进行行动,制定筑梦三农、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中外合作办学等范畴的具体落实方案。学校依靠自身高等农林教育的深厚积淀和学科门类齐全等主要优势,努力构建新时代综合性大学框架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体系。
五 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教育教学环节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培养的重要遵循。瞄准国家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需求,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融于现代农业技术,重新修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模块, 满足农业现代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8]。有条件的高校,适时设置专业发展方向或设置新的农科专业。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需求,确定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架构,科学高质地安排课程体系,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培养,加强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 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增设本科生导师制
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新时代新农科视域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急需得到全面的提升 [9]。从本科生导师制入手,遴选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口碑良好、基础扎实的教师,作为本科生的指导教师。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每一名本科学生的指导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到导师的日常科研工作中。在本科培养的全阶段,强化课堂理论学习与日常的科研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能力, 以及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 加强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设立创新实验班
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农科要求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培养 [10]。一是改进原有大班授课的模式,针对专业相关的课程, 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探讨实行精英化小班授课的建设。二是设立创新实验班,改进原有班级管理模式, 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通过这种模式的建立,深化和推动授课方式的改革与转变,加强授课环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激活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等,促进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
(四) 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农科建设需强调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在课程学习等方面增设国际化板块或开设中英文双语授课、全英文授课课程,鼓励倡导学生出国(境)交流 [11]。不断拓展和优化教育开放布局,积极同世界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新农科人才。
(五) 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倡导协同培养
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农科建设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对接,选聘优秀行业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指导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产教融合,立足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践功效。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打造多学科交叉、多专业综合、全产业链融合、现代农业形态集成的实验实践教学综合体。加强本科、研究生协同培养, 推进“本 - 硕”连读、“本 - 硕 - 博”连读的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六)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三农情怀”教育体系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农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努力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全面改革,实施 “三全育人”举措,广泛注入“三农”元素,挖掘相关领域“名师大家”实践教学案例,多环节、多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围绕新农科认识、农耕文化体验、智慧农业新业态感知等方面开展“三农情怀”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爱党、爱国、爱农、爱校”的时代新人。
六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涉农高校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涉农高校应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新农科建设的产生背景及时代意义,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晖 , 杜建军 , 李义勇 , 等 . 新农科背景下“面向产业,三融合四驱动”的环境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 2020, 7(6): 12-13, 25.
[2]焦新安 , 俞洪亮 , 杨国庆 , 等 .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J]. 中国大学教学 , 2020(5): 22-25, 56.
[3]应义斌, 梅亚明.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19, 36(1): 1-6.
[4]张澜.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的建设路径探析[J]. 现代化农业,2020(4):45-46.
[5]许艺娜 .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J]. 海峡科学 , 2020(1): 92-94.
[6]吕新 , 张泽 , 侯彤瑜 , 等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 2019, 6(68):16-18, 51.
[7]王从严 .“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20(1): 30-37.
[8]殷文 , 柴强 , 李玲玲 , 等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J]. 高教学刊 , 2020(14): 28-31.
[9]雷东阳 , 旷浩源 . 面向新农科的高校农学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以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 2019, 6(100): 5-7.
[10]蔡进军 , 雷勇 , 周继承 . 基于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为载体的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8,5(04):3-4.
[11]梁燕华 , 蔡成涛 , 王立辉 , 等 .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J]. 教育现代化 ,2018,5(04):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