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探索——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6 11:59: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决定性要素,应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以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围绕“突出课程思政,厚实德育素养”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现状的基础上,设定了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并从思政课程体系的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开发、打造专业特色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合作交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对教学团队建设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传播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协同育人;专业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尹晓琦 , 曹苏群 , 杨玉东 .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探索——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1,8(41):102-105.

Exploration on the goal and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Tak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as an ExampleYIn Xiaoqi, CaO Suqun, Yang Yudong(Facul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Jiangsu)

Abstract: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rganically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which promo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effectively. Teacher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eaching team vigorously in colleges. it is take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utstanding in  talent training scheme,  we set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goa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tea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ways of the teaching team. it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development of cas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build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course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courses educa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moting profound integ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with the aim of spreading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ea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一 引言

“课程思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接班人奠定扎实的理论、思想和道德素养。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结构合理、履历丰富的教学团队可有效保障“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1]。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强化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

二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现状

2019 年 11 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评淮阴工学院“翔宇优秀团队”,该团队以服务区域信息通信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为目标,体现江苏信息通信行业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团队成员均具有工程项目背景,属“双师双能型”技能人才,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2 人。所有成员均一直坚持一线教学,并具有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任职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成员中有 2 人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近 3 年团队成员完成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1 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6 项、校教研教改课题 5 项、淮阴工学院教育成果培育项目 1 项,参与中国大学 MOOC 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1 项,完成校企共建精品课程 3 项、在建校企共建精品课程 2 项、在建校在线课程 3 项,立项出版省重点新编教材、校重点教材各 1 项,发表教研论文 8 篇,团队教学成果获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案例、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四十五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第五届金博奖“创新典范奖”、中国仿真学会科技技术二等奖、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科技创新发明奖等。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学风建设与周恩来班创建, 践行“ 恩来精神” 育人, 通信 1151 班获 2017 年度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通信 1163、1171 班获2018、2019 年度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等荣誉。教学团队还定期开展课程教学大纲讨论、课程考核方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学生竞赛指导等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学习指导与管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017 年 1 人、2018 年 3 人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华东赛区三等奖,2019 年 1 人获二等奖、7 人获三等奖。通过开设翔宇兴趣班、学生专利班、创客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发表专利 18 件,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 20 余项,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
 
三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路径

(一)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依托学校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突出课程思政,厚实德育素养”的要求,教学团队将全面树立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为目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强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的格局,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立一流的全方位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完善的多元化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使电子信息类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鲜明的信息通信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示范和区域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地,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积极推广应用,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构建“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2]。

(二) 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1.建立课程思政体系
教学团队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及人才培养的特点,将目前文献中已出现的思政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科学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协助专业课教师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帮助专业课教师寻找课程思政切入点,建立课程思政体系 [3]。

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一线工作需要,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部门从事应用研究、工程设计、网络运维、技术管理以及设备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该专业培养学生毕业 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

目标 1: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身心健康。
目标 1.1 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和身体心理素质;
目标 1.2 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 1.3 具备职业相关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在工程实践中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规范; 目标 2: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组织管理能力
和较宽广的国际化视野,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环境下开展工作,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目标 2.1 具有较强的分工协作与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目标 2.2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融入或组织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
目标 2.3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目标 3: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视野,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 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
目标 3.1 具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目标 3.2 能够运用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则,分析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内的工程技术问题;
目标 3.3 在工程实践中坚持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
目标 4:在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承担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中应用研究、工程设计、网络运维、技术管理以及设备开发与应用等工作,成为单位技术或业务骨干。
目标 4.1 具备在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进行技术管理以及软硬件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
目标 4.2 在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成为所在企事业单位技术或业务骨干;
目标 5: 能够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 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
目标 5.1 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目标 5.2 紧跟国内外技术前沿和行业发展趋势, 具有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

围绕上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团队将定期对课程思政开展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在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中,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结合华为 5g 技术的发展实例、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等行业发展变化,探索专业知识与精神引领的“触点”。

2.开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思政要求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团队首先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分别选取工程制图、电子技术基础以及射频识别技术三门课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试点。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沙龙及学生评价反馈机制等实现以交流促改革的目的, 最终形成三门典型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在此基础之上,教学团队将以点带面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思想案例库建设,使思政元素以全面渗透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通过教学团队组织的定期研讨,避免不同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高度重合性问题,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育人成效 [5]。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为例,该课程主要章节的内容和相应的思政案例分析见表 1。

\
\
3.打造专业特色课程
2019 年,淮阴工学院与淮安市周恩来同志故居管理处合作,共建师生志愿者社会服务实践“金课” 基地。从师生中招募的“金课”基地志愿者队深入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同志的故居,为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使其能更好地感受到周总理童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壮志,同时宣讲有关故居古物的保护知识。通过“周恩来故居志愿者服务” 金课创建等活动,把恩来精神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结合课程思政育人、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拟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周恩来八观八讲”“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专利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合淮安美食、运河文化、建筑、淮剧、哲学、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育;“周恩来八观八讲”课程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分别从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甘当公仆、团结协作等方面开展讨论, 结合志愿者服务、社会热点反思,引导学生传承恩来精神、成才先成人 [6];“大学生专利创新”课程从创新思路、专利文档撰写等方面,引导学生发育创新细胞,积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各门专业课程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及核心素养价值观思路育人, 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及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

4.加强课程思政合作交流
为了不断提升教学团队中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拟邀请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工科学院相关专家进行跨学院的课程思政交流,开展课程思政沙龙, 就课程思政的难点及路径进行探讨及总结,以交流促进课程改革。将思政内容与相应的知识点详细罗列,供专业课教师自由选择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触点,实现两者的协同创新;同时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形成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并推广课程思政育人成果,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方法及措施,达成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8]。

5.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淮阴工学院于 2016 年通过申报、遴选等环节,顺利入选教育部“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合作院校,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 1000 余万元,占地面积1000 余平方米,建有 4 个专业实验室和1 个创客中心。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9],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混编,把先进的技术及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因材施教,大力实施项目化、启发式、讨论式、小班化、过程化考核等教学实践, 改革教学方法,打造将课堂教学、实践实训、创新创业集于一身的“课程思政”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使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10]。

四 结束语

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需强化其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围绕淮阴工学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突出课程思政的要求,在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现状的基础上,设定了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并从思政课程体系的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开发、打造专业特色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合作交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对教学团队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传播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实现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王军 , 王彩霞 . 高校通识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学生评教文本的分析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36(08):98-103.
[2]王丰晓.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 高教学刊, 2019(09):148-150.
[3]庞章军 .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因解读与路径探索 [J]. 阅江学刊 , 2020,12(4):104-109.
[4]刘名果 , 任新会 , 李新营 . 电子专业建设中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 [J]. 高教学刊 , 2020(23):132-135.
[5]齐海丽 .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限度及优化路径研究——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0,34(02):42-46.
[6]斯进 . 专业技术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J]. 计算机时代 , 2020,38(02):92-94.
[7]张华 , 张新惠 , 静行 .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 2019,6(97):101-103.
[8]王炎平 .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 [J]. 知识文库 , 2019,36(17):195-196.
[9]卢范一妮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7,4(25):5-6.
[10]姜波 , 李丽君 .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转变的路径探析 [J]. 教育现代化 ,2019,6(57):257-2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9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