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混合式教学自 2003 年引入中国以来,借力于国内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取得了快速发展,也促进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兴盛。本文对 2003-2020 年混合式教学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热点主要涉及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随着跨方向、跨领域的全新理论依据和新型网络平台的出现,未来混合式教学研究必将涌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同时, 从多视角探讨混合式教学的深层内在机制以及采用多样评价方法构建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信息技术
本文引用格式:李丽君,胡昕 .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J]. 教育现代化 ,2021,8 (41):189-19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hybrid Teaching in China
LI Lijun, HU Xin(School of Law and Humanity,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Abstract: Since blended teaching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2003, it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by leveraging on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as also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relate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of blended teaching from 2003 to 2020.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blended teaching mainly involve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blended teaching,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is teaching mode, and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cross-direction, cross-field new theoretical basis and new network platform, inevitably more diversified research design will emerge in the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blended teaching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using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to construct a blend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s also projectable in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blending teaching; online plat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一 引言
国外混合式教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其理论基础和设计模式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1998 年,美国学者 Jay Cross 首先提出“E-learning”,并且认为 E-learning 的重点不在于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1]。E-learning 最初应用于企业培训领域,在实际应用时,人们仍遇到不少困难,如无法适应新技术、易受环境干扰以及缺乏人际交流;因而 E-learning 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仍占主导地位 [2]。随后通过对 E-learning 的不断反思和改进,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在企业培训领域 - Blended Learning,即混合式教学 [3]。
Blended Learning 弥补了 E-learning 的缺陷,结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势,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该教学模式逐渐在国际上受到特别关注。2003 年何克抗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他认为 Blended Learning 就是把传统面对面教学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 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激发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和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也有研究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低风险、高效率的策略,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学习,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 [3]。
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并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而混合式教学近年来逐步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对 2003-2019 年间国内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其研究特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所选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 CSSCI 期刊,以“混合式教学”or“混合式学习”or“blended learning”进行主题检索,结果共得到 672 篇期刊论文,剔除主题不符、内容不符、书评以及重复出现的论文,最终收集 436 篇期刊论文,以下将对该领域研究主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二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基础,学者们提出根据课程的不同需求,可借鉴参考其他理论思想,如建构主义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CDIO 教育理论、联通主义理论等。混合式教学理论是将线上平台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并辅以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切实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 [4]。
以深度学习理论为依据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对知识记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沟通,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5]。协作学习理论与混合学习理论的结合简称为混合式协作学习理论(BCL),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融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6-7]。CDIO 教育理论与混合学习理论相结合构成了混合式CDIO教学体系, 其中 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 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部分,是国际工程教育的创新成果;该体系将理论、创新、实践融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学习能力 [8]。
联通主义理论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学习的特点,是一个建立网络联结以及形成社会化信息网络的过程,主要以教学交互为中心,学生可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 [9]。近年也有学者将全新的理论视角引入混合式教学研究领域,如陈妮 [10]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从系统角度探索混合式教学的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王靖、陈卫东 [11] 从具身认知视角下研究混合式教学的本质,解决和谁混合、为何以及如何混合的问题以及田阳等 [12]从多模态分析的角度研究混合学习交互的内在机制。
三 关于混合式教学网络平台的研究
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另一组成部分是作为辅助的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研究中网络平台的发展以 2012 年为分界点分成两个阶段。2012 年之前,网络平台的发展较为缓慢,平台类型较少且功能较为单薄,主要包括与混合式协作学习理论相匹配的 Sakai 平台 [13]、免费网络服务平台( 如 QQ、YY、优酷、博客、Wiki 空间)[14]、Moodle 平台 [15] 以及 Blackboard 学习平台 [16]。
2012 年 MOOC 网络平台引入国内,随后学者们对 MOOC 平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于 2013 年发布了适合小规模、特定人群的 SPOC 平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环境 [17]。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2014 年出现了“互联网 +”的概念,人们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从而开启了“互联网 +”信息新时代;在“互联网 +” 时代大背景下,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教育技术革新, 出现了“互联网 + 教育”的概念 [18]。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平台相继出现。MOOCs 是国内外教育领域备受欢迎的网络平台。MOOCs 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在教育设计与技术改革中经历过三个阶段,从最初的 CMOOCs 到后来的XMOOCs 阶段,平台上的课程录制和发布更加便捷, 学习者可分享个人研究成果,或参与他人的研究成果讨论 [19]。随着后 MOOCs 时代的来临,其他新型网络平台陆续出现,如 2016 年清华大学推出的雨课堂 [20]、微信公众平台 [9]、云课堂 [21]、微课 [22] 等,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实际应用研究
实施混合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基于适宜的教学理论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型,目前多见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式框架。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型是否真正有效,是否对学习者产生积极作用。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类,如用 SPSS 进行定量数据处理以及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定性数据 [21,23]。2012 年随着翻转课堂的引入 [24],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构建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型成为另一研究趋势。利用翻转课堂的特点可构建更加完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混合式教学实施时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得到广泛关注。乜勇、王兰兰 [26] 提出教师作为网络课程辅导者可以采用导学、助学、促学以及中介策略,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而采用适度的教学结构、充分了解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充足的反思时间和合理的框架以及重视面授学习等策略也可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27]。Rebecca Launer、康文霞 [28] 认为混合式教学成功实施需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综合各方面教学元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学生需要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花费足够的学习时间。田阳等 [29] 着重探究学习与社交协同的策略,从个人、场景等多个层面分析影响学习与社交协同的因素。李文 [30] 从破坏性创新视角,以低成本、针对性强的新型功能组合,探究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混合式教学实施之前的资源设计研究也是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和系统设计研究。余胜泉等 [31] 认为学校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应将各种学习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环境最优化,构建合理的教学实施模式和评价体系。学习资源在学习情境中的迁移与适配,数字资源设计是否匹配相应的学习环节,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都是学习资源设计研究的重点。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创建生成性资源是学习者独立和合作思考获得的产物,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受学习者、教师和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 [32]。系统设计研究分为学习系统设计和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分别基于境脉感知技术和过程管理模型,可提供更加完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3-34]。
五 关于师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研究
在关于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探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变量呈现多元化特点,通常从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学生角度来看,变量包括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能力、交互学习行为、学习成就以及学习背景等;从教师角度来看,变量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设计等;从课程角度来看, 变量包括学习环境、网络课程平台、课程设置等。其中,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和交互学习行为对学习满意度有直接影响,而学习风格、学习背景、教师教学能力、网络课程平台是影响学习满意度的根本因素[35]。另外, 交互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对学习满意度有正向的直接影响,且前者的影响效果最强、后者的影响效果最弱; 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在交互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的中介作用下对学习满意度产生正向的间接影响,其影响效果位于交互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之间 [36]。
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研究着重探讨影响教师接受度的因素。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从科技接受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两个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教师接受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科技接受理论强调认知有用性和易用性,以此为中介,从教师特点、服务支持和技术特点三个角度探究教师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教师特点对认知有用性有正向影响、技术特点和服务支持对认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有正向影响,而认知有用性对教师接受度有显著影响 [37]。另有学者依据创新扩散理论,研究影响教师接受度的五个因素:学校支持、易用性、兼容性、相对优势和传播渠道,其影响效果由高到低排列,且不同的教师创新类型对各因素和教师接受度之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 [38]。
六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评测体系的研究
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是依据不同的理论模型,在遵守混合式教学评价设计的原则下,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策略,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柯清超 [39] 采用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工具、收集数据与资料、分析评价、反馈报告的框架构建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其有效性。唐文秀等 [40] 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构建混合式教学的五维评价模型,其五个维度分别为参与度、交互性、效果度、满意度和适应性。李逢庆、韩晓玲 [41] 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为依托,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合理的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并通过实践检验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七 混合式教学研究评介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涉及不同理论视角,并从其定义、教学模式、平台建构、师生评价、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究。
总体而言,文献的理论视角呈现多元化特点, 并有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概念,比如:认知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工程教育理论等,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发展更多视角,尝试借力不同方向、不同领域的理论,构建全新的混合式教学理论体系, 如生态科学理论、探究社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
同时,在“互联网 + 教育”的大背景下,新型网络平台陆续出现,以此构建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 并实践检验其有效性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大趋势, 例如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涌现出一批新型网络教育平台——钉钉、腾讯课堂等,用于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现有研究中对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主要涉及了教学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其评价研究主要包括学生满意度和教师接受度,未来可更加注重探索影响教师和学生教学体验的内在因素,如学生身份认同、学生学习投入度、教师身份认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等研究,以实现混合式教学过程的进一步优化。
另外,混合式教学的评测研究目前相对较少, 且多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根据混合式教学评价方法多样化的特点,未来可探究更多的评价方法来构建更完善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八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 + 教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混合式教学作为顺应教育技术革新的产物更是未来教育的一大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 2003-2019 年混合式教学文献的梳理,分析其理论依据与实践研究,对未来混合式教学理论的扩展和实践研究的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未来对混合式教学实际应用的研究以及师生对混合式教学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体验,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振国 , 汪琼 .E-Learning 给我国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7):21-26.
[2]祝智庭 , 孟琦 . 远程教育中的混和学习 [J].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9):30-34+79.
[3]李克东 , 赵建华 .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7):1-6.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J]. 中国电化教育 ,2004(03):5-10.
[5]黄志芳 , 周瑞婕 , 赵呈领 , 等 . 面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及实证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1):120-128.
[6]叶海智 , 王富强 . 基于混合讨论的研究生合作学习模型构建及分析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06):25-27.
[7]彭绍东 . 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8):42-50.
[8]王 志 强 , 管 恩 京 , 巩 秀 钢 , 等 . 高 校 的 混 合 式 CDIO 教学—— 以“高校单片机原理”课程为例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6,26(09):113-119.
[9]刘华 , 敖谦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以“网线制作六步法”课程为例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7,27(01):48-54.
[10]陈妮 .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混合学习的特征分析和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11):13-17+26.
[11]王靖 , 陈卫东 .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混合式学习本质再审视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6,34(05):68-74.
[12]田阳 , 杜静 , 黄荣怀 . 面向混合学习的学习与社交协同策略探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5):8-14.
[13]岑俊杰 . 基于 Sakai 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9):52-55+73.
[14]韩立华 , 常樱 , 王玉梅 . 基于 Blended Learning 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6):17-21.
[15]刘萱 . 基于 Moodle 平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成效分析 [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3):95-98.
[16]周红春 . 基于 Blackboard 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02):87-91+98.
[17]徐葳 , 贾永政 , 阿曼多·福克斯 , 等 . 从 MOOC 到 SPOC—— 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 MOOC 实践的学术对话[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04):13-22.
[18]张岩 .“互联网 +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02):70-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