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途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3 10:17: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知识结构与专业特点,教学过程中注重在语言、形式、内容、形象上提升亲和力,在整合教材资源、改革考核制度、开展特色实践活动中增强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亲和力;针对性

本文引用格式:左励明.高职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途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93):150-152,155.

Affinity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UO Li-ming

(Hu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shan, Anhui)

        AbstrAct: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pay attention to affinity in language, form, content and image during teaching process, and enhance effectiveness in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resources, reform of assessment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activitie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inity; Pertinence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方式和生源素质上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思政课教学更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学生实际,注重亲和力,增强实效性[1]。

一 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相比较专业课程而言,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高职学生而言,在学习方面, 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知识,一是有用,二是好玩,对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虽然思政课教师也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但吸引学生“抬头率”还有待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与本科院校同用一门教材,未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且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不符合“要精”“够用”的原则,不能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性开展针对性研究。而学生单纯为了考试成绩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知识,不太关心社会问题,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互动难以开展。

(二) 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加强

       目前思政课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虽然都辅以PPT课件和视频开展教学,但和教学要求与学生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相对来说较枯燥,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心理抵触比较大。再加上高职学生对一些较抽象、深奥的理论不感兴趣,这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受制于经费、场地和人员安排等因素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以观看电影、思考讨论等课堂实践为主,手段比较单一,教学亲和力有限[2]。

(三) 考试考评方式陈旧固化

      思政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列为期末考试课程。期末考试要么闭卷考试,教师提前圈化考试范围或考试重点,学生突击背诵应付考试;要么开卷考试,教师布置命题作业,学生复制粘贴交出心得体会。平时考评也大多以课堂点名、讨论发言、课后作业等形式考察学生学习态度,计算平时成绩。这些方式都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更不能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 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全程考核学习效果,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

二 高职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提升途径

        思政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亲和力对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内容的贯彻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我们应该从教学语言到教学形式,从教学内容到教师个人形象等方面研究思考,不断提升教学亲和力。

(一) 有棱有角,语言亲和

       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政治说教的感觉,教师授课也容易形成背书的模式。思政教师要在语速、语调和语言形式上符合学生特点,吸引学生兴趣,形成亲和力。既要有娓娓道来、春风化雨的语速,也要有充满激情、铿锵有力的语调;既要有规范术语的“大道理”, 也要有善接地气的“小清新”。“文似看山不喜平”, 思政教学不能平铺直述,但也不能故做深沉激昂,要让学生在理性平和、富有节奏、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从抵触到接触,从接受到喜欢。“对每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如果不去学习他们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风格,沟通对话起来就会产生隔膜感,甚至代沟,自然就很难形成亲和力。”[4]。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学生知识范畴和思维习惯,不过分追求高大上的理论语言,综合运用网络语、口头语讲解理论内容,让学生在思政课上感觉“有味”“有料”,从听的懂,愿意听再到喜欢听。

(二) 有虚有实,形式亲和

       高职学生整体上文化知识缺乏、理论素养欠缺, 但思维灵活,容易接受新事物,动手能力强。他们课堂沉默,课下活跃,理论教学不感兴趣,实践活动异常积极。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看视频、课堂辩论、时事分享等课堂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节、文明监督岗等校内实践以及开展校外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爱玩手机的特点,放弃关机或上交手机的做法,顺势改变教学模式。通过超星学习通软件,引导学生全部注册上网,在网上发布材料,布置作业,包括上课扫码签到, 抢答问题,把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网上,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让学生拿起手机参与教学,“正大光明”玩手机,增强亲和力[5]。在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上传照片, 可以跟帖发言,可以抢答积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摆脱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模式。

(三) 有滋有味、内容亲和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以课堂为载体、以教学为中介、以理论为内容的精神交往。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具有亲和力,形成亲和力, 最根本的是离不开对理论的透彻把握、精彩演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蕴含着理论魅力[6]。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思政课教学不能为片面追求学生兴趣而放弃思想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离开对理论魅力的追求所产生的“亲和”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真正的“亲和”, 只能算是“迎合”。比如有些教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轻描淡写或点到为止, 着重讲革命野史逸闻,名人花边故事,这样可能在课堂上吸引了学生兴趣,但课下学生回想起来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久之对教师也会产生轻视,认为他们缺乏理论水平,不符合教师资格要求。当前“00”后大学生虽然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但内心仍然渴望得到关注和交流, 希望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信息。因此,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知识贮备,善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实践中找出故事,讲好故事,让学生听的有滋味,内心有启发。

(四) 有情有义,形象亲和

       “亲其师信其道”,思政教师上课登台讲课,下课夹包走人,虽然符合教学要求,但不符合思政教学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讲究情感沟通的艺术,注重 “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思政教师不是单纯的理论宣讲员,在课堂上激情宣扬理论,下课嘎然而止,平时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乃至就业等方面不闻不问,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失落感”和“疑惑感”,认为老师是为了完成任务故意表演,并不是真心关注他们。因此,思政教师要在担任辅导员、指导社团实践等活动中广泛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困惑迷茫,及时回答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让学生对教师和所授课程有兴趣有亲切感,否则课堂教学再精彩也会让学生认为是在表演而缺乏情感共鸣。

三 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途径

       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是和实效性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有亲和力才会有教学实效性,教学取得效果会进一步增强教学亲和力形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是调整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质,不是把教材中的每一句论述一字不漏地复述给学生,而是要把所讲的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能够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7]。统编思政教材理论性、权威性强,但可读性、生动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受社会扩招影响,从生源方面来说,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宣传讲解政治理论,更要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答疑释惑,不求理论面面俱到,力求所讲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有收获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功能。

       因此,开展专题化教学要围绕教学大纲,涵盖主要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全面收集课程资料,对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加以引导,促进学生交流思考。同时设计和制作独具风格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大学生青睐的“两微一端”来开展教学,深化教学内容。笔者所在教研室在集体备课基础上,针对教材内容开展专题化教学,精心设计专题内容、案例数据及视频图片等材料,让教学有的放矢,既不避重就轻,也不全面铺开, 集中讲解某些知识点,力求学生有收获,有讨论,有启发。如在《思修》课程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设置思考人生的青春之问、增强人生的精神之钙、感悟人生的精神家园、夯实人生的价值基础、开拓人生的道德境界、提高人生的法治素养等6个专题21讲,每一讲讲解几个主要问题,有理论分析、有实践互动,有讨论发言、有作业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二是改革考核制度,增强评价效果。大多数思政课的考试方式采用传统的闭卷答题,过分注重考察学生的记忆力,造成了学生注重最后几天的突击记忆而忽视日常学习思考。因此,在考核形式上,要探索全面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的考核机制, 把学习态度纳入考核指标,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把握。全面落实综合测评,在学生成绩评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组织讨论课、布置小论文、参与互动环节等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虑高职学生特点,笔者所授思政课程仍采取闭卷考试模式,但细化考核方案,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采用“334”的评价方式,即最终成绩中平时考核成绩占30%(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日常表现各占30%(由授课班级辅导员根据学生日常操行评分),期末卷面成绩占40%。通过全程考核模式, 加大日常学习成绩比例,改变思政课考核内容单一、方式单调等问题,让学生全程有动力参与学习,倒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效果,反对期末突击死记硬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是践行知行合一,强化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实践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单纯靠理论灌输难以奏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吸引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课堂实践,还要走出班级,在校园和社会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把思想政治的“盐” 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知识的“汤”中,使思政课“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提高育人效果。思政实践课内容应该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环保参与、社会调研、视频访谈、才艺展示等,思政实践课的形式也应该让学生乐于接受,如情景模拟、短剧表演,主题朗诵、PPT制作演示、手机随拍、建立公众号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8]。

\
                          
        职业院校大学生大多数对社会了解很少,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亲身实践,开展社会调查或者进行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在社会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素质。笔者学校位于徽州大地,历史悠久,文风馥郁,境内文化、自然遗产景点众多。学校筹建立了学生思政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社),设立思政专项经费保证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通过定期开展读书会、走访调研、知识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兴趣,扩大在学校的影响力。通过思政社团平台,培养优秀社团成员,为学生宣讲理论提供舞台,让思政实践活动有载体运行,增强教学实效。

四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注重亲和力和实效性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思政课教学要努力做到理论讲解“配料实在”、内容案例“包装新颖”、教学过程“工艺精湛”,唯有如此,才能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美凤.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6):216-217.
[2]杨新颖.新时代高职院校“一核三环”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248-249.
[3]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7.
[4]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7(4):71.
[5]苏立.以提升亲和力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4):216-217.
[6]白显良.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逻辑生成[J].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7(4): 67-68.
[7]汤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着力点[J].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7(4):74-75.
[8]刘立红.论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应处理的几组关系[J]. 学周刊,2019(9):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