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普通地质 “课程思政”途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3 09:50: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普通地质课程是资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入校接触的首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教师立足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目标,深化普通地质“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教育、野外实践等途径,充分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普通地质;第二课堂;野外实践

本 文 引 用 格 式: 路 思 明, 张 晟, 张 传 . 高 职 普 通 地 质“ 课 程 思 政 ” 途 径 探 索 与 实 践 [J]. 教 育 现 代化 ,2020,7(105):130-133.

Path approach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pproaches for ge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U Siming, ZHANG Sheng, ZHANG Zhuan

(Jiangxi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Lide’s cultivation of people. The Physical Geology course is the basic course for resource majors  and the first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students to enter the school. The teaching team teachers are based on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skills.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ral geology “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 incorpo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field practice, etc.,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physical geology; second class; field practice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阐述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要求全国各高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1,2]。

        从 2014 年先行一步的上海市高校,到如今课程思政已在全国高校广泛铺开,越来越多的通识课、专业课教师,在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为相对艰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动手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知识,常有畏难情绪 [3]。在普通地质的课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领略神奇的地质现象,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融入爱国主义、地勘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等数十个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教育知识点,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思政路径上进行积极探索,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线上授课、野外实训过程中,不断拓宽课程思政方法,完善思政元素融入点与融入技巧,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
                
二 专业知识的“思政”课堂


       根据普通地质课程性质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研究专业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 见表 1),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充分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宗旨,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野外实践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地质调查员”工作过程,在授课中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加以渗透,基于学情分析和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中的素质目标,设计了思政教育“课前启化、课中内化、课后转化”三个阶段,打造“守初心、勇探索、强技能”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4,7]。

\
                     
        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开展课前启化,向同学们推送学习内容。课前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等内容中引入爱国主义、地勘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教育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前,对于专业素养、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已有一定熏陶。

        课中,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自身专业实践经验,在课堂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例如, 教师在讲授矿床成因类型一节时提到,“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斑岩型铜矿是主要的矿床类型。其中, 欧玉陶勒盖铜金矿离中蒙边境只有 80 千米,但规模却达到了世界级,查干苏布尔加矿床也离我国的边界非常近。因此,我国境内是否有类似的矿床产出, 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教师亲自参加项目,第一手野外资料和标本,让同学们理解野外工作的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的识别,进而对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职业精神进行培养。

       课后,通过专业案例收集、地质标本观察、小组活动等任务,有导向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学到重力地质作用一节时,教师布置课后拓展视野、查阅资料及文献,小组汇集出甘肃舟曲泥石流的原因及发生的不同意见,在查阅资料过程中,进行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巩固,同时进行爱国主义熏陶。课后深化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同学们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实现“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 双提升。

三 第二课堂中的“思政”

       高校第一课堂已经在传授知识和启发学生的智慧方面,展开了“启智”教育;第二课堂则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即“立德”教育。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主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课程团队积极探索,结合普通地质课程, 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作用。

       首先,明确定位。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育人效果良好的社团活动。针对在学生思想成长、团队合作、社会实践、技能特长、志愿公益、工作履历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工作内容、项目供给的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锻炼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第二,打造“品牌”。在第二课堂教育中,积极寻找能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打造第二课堂思政“品牌”。团队教师所指导的学校绿色生态环保协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思政”教育无处不在。如为响应国家实施垃圾分类的号召,协会开展志愿公益宣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让周边市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分类的重要性,还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知识科普的乐趣。

        第三,转化模式。对授课学生开展地学科普基地义务讲解员培训,由课程团队教师担任教练,从课程知识入手,对科普基地讲解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在讲解过程中,适当融入“思政”元素, 并布置学生亲自寻找思政元素,打造讲解稿,教师进行内容把关。如在讲解地质灾害馆内容时,学生增加环境恢复治理内容,鉴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学生从思政教育接受者,转化为思政元素传递者,以实践带动知识内化。

       教学团队深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实际中寻找,从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势而新 [8-11]。

四 线上“思政”新模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线上教学“停课不停教, 停课不停学”,团队教师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线上课程依然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将战“疫”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以云为媒, 开启“课程思政”新模式。

        课程坚守“学习不停顿,效果不打折,标准不降低”的基本原则。通过微课自学、在线互动、直播精讲答疑模式,精心打造“战”疫课堂。例如通过地震一节,“汶川地震过去十数年,灾区已重建,一场大天灾狠狠地伤害了我们,但也激发了我们全民团结,共同抗灾,不畏艰险,全心为灾民的伟大壮举! 如同我们现在面临的疫情,全民都是战士, 为了保护我们,很多的逆行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需知,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是有医疗工作者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疫情期间,线上授课难免有沟通不及时情况,教师每天保证在线时长,学生可以随时问,随时得到解答。

\

        教学团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挖掘专业课堂中的思政元素。线上授课模式,使团队教师更深思考, 主动化身“思政教师”为学生传递疫情防控正能量。精心选择知识主体,在教学中讲活战“疫”中凸显的中国制度优势,解战“疫”活教材,让学生们既能体味新知识中的奥妙,亦能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令人震撼的中国力量,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五 野外实践“思政”新探索

        高职资源类专业,地学野外教学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野外团队教师从野外实践所涉及的专业内容、行业趋势、国家政策等角度,融入思政元素,增加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普通地质课程野外实习,有两周的时间,这个过程中, 学生和老师共同爬山、涉水、学习、研究,彼此之间不只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也有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精神的传承,学生吃苦耐劳和专业实践的长进。

        地质野外实习通常安排在夏季,气候炎热高温, 偶有雷雨倾盆,对于出生于零零后的年轻人,生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条件,复杂的野外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现象往往需要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总结,不停地激励着同学们小组通力合作,不畏艰难。面对突如其来的雷雨,教师带领同学们观察完最后一个地质点,大家举着伞,哼唱着勘探队员之歌,对于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进行了教育 , 将劳动教育切实融入野外实践中。

六 结束语

        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资源勘查类等工科专业课程教师深知肩上责任重大 [12]。普通地质课程团队教师,坚守专业定位,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结合课程特点,拓展课程思政途径,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室内到野外,从传授者到引导者,使普通地质课程,有不普通的“课程思政”。

参考文献

[1]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N]. 人民日报 ,2020-06-06.
[2]习近平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EB/OL]. [2016-12-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 c_1120082577.htm.
[3]谭勇,计连月,姚强,等 . 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内涵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J]. 改革与开放,2020,5(10):64-66.
[4]路思明,张晟,刘素楠 . 高职高专地质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以普通地质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5: 178-179.
[5]姜波,李丽君 . 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转变的路径探析 [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57-259.
[6]张飞 . 新疆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对策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9,6(57):228-230.
[7]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 64-66.
[8]陈宁华,鲍雨欣,程晓敢,等,新时代地学野外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思考 [J]. 中国地质教育,2018,04: 28-31.
[9]史玉凤 , 郭彦,张保生 .《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0):290-291.
[10]宋伟 .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 [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5: 104-106.
[11]李凤 . 给课程树魂 :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 [J]. 中国大学教育,2018,11: 43-46.
[12]张楗 , 田小风 .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对策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30):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3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