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养成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12 10:29: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但在近现代发展进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礼仪传统流失。随着国力提升,我国已经进入注重国际形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时期,礼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张新名片,是软实力的体现。而高校作为培养国人礼仪素养的最后一个阵地,地位尤为关键。笔者针对高校学生礼仪现状和养成教育进行讨论, 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校;礼仪;养成教育;实现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陈丽丽.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养成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98):110-112.

Cultivation Analysis Of Etiquett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HEN Li-li

(Flight Attendants Department, Shanghai Aviation College, Shanghai )

       ABSTRACT:China has been a country of etiquette since ancient times, but during modern development process,  due to change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etiquette tradition lost. With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strength, China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period of paying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discourse power. Etiquette is a new card of Chinese nation and embodiment of soft pow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last position    to cultivate etiquette literacy of people,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author discusses current situation of etiquette and cultiv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path.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tiquette; Nurturance education; Realization path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1]。同为先哲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提出:人类志趋善良而有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会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2]。可见“礼”在古今中外都得到推崇和重视,甚至被认为是人类立足于世间、区别于动物的要点。

       在我们国家当代生活中,尽管礼仪有日趋复兴的现象,但总体表现仍旧是在社交上轻视礼仪,在熟人中讲求不拘于礼,在陌生人社会[3]中则缺乏对公共场合的敬畏,仅在中间层次——商务关系中较为重视礼仪,礼仪相关的书籍[4]注重的也是在社交的中间层次,缺乏对熟人或者陌生人之间礼仪的指导与陈述。而且,民众普遍对礼仪的理解存在误区:①认为礼仪本身是无用、过时的行为;②认为礼仪只存在于业务关系中,以最终以获利为目的;③认为他人的礼仪行为是惺惺作态,显示自己高人一等;④认为自己的礼仪行为是做小伏低和谄媚。造成民众对礼仪的误解跟我们国家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百多年前,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被枪炮与外商蛮横侵略;近几十年的国力追赶中,为了求得速度与效率,主动与被动打破了一些人与人之间传统的相处之道;中国古代长期沿袭的等级制度割裂了人们相互之间的礼仪关系,传统礼仪更加注重区分人的等级, 而不是在于日常相处。

\
                   
一 高校学生礼仪教育

       大学内部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在校大学生就是社会民众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他们的普遍认知与行为模式。同班同学间不拘于礼,导致有时亲密过度,有时剑拔弩张;校园内陌生学生间互不点头致意,往往表情默然;校园内遇到小冲突时,没有礼让思维,反而习惯于据理力争或者讲求先下手为强,毫无风度;对待师长也有类似表现,要么碰面时表情冷漠、情感淡漠,要么过分刻意套近乎或毕恭毕敬,有时甚至达到目的后或不再任课后与教师形同陌人。另外,大学生的一些基础的文明习惯素养差:比如在个人最基本的礼貌方面,如打招呼,对“请、谢谢、再见”等基本礼貌用语的使用上;无视课堂纪律,如聊天、睡觉、玩手机等;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吐痰、踩踏草地、不按规定分类垃圾、垃圾落地等;人际交往的礼仪常识方面欠缺,人际矛盾比较多[5]。特别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学生入学前的坏习惯, 加上相比本科院校更加短暂的教导与陪伴关系,导致校园内乱扔纸屑和食品袋,上课迟到且不作解释,上课睡觉、玩手机、补妆、侍弄头发比比皆是,还有就餐插队、出口成“脏”,公开场合情侣勾肩搭背甚至行为不端, 服饰妆容不看时机与场合等等,屡教不改、屡教屡犯。面对师长这方面的教导,一方面是学生内心存在认知的误区;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我们国家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学业与能力培养,而过分轻视礼仪与基本素养的调教息息相关;此外,日益兴盛的互联网虚拟时代, 扩充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平台的同时,减少了实际交往,使得礼仪之说难得有实操机会。

       事实上,礼仪关乎青年未来的成败与幸福感,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氛围、国家形象与民族的未来发展。“礼多人不怪”,古往今来有很多礼仪的故事被人不断传播,礼仪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被播种下去之后,总有收获的一天;反之,无礼就像一颗射出去的炮弹,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爆炸了。作为即将走入职场的大学生,识礼、懂礼、学礼、用礼,成为了职业核心能力之一。社会中,天然有老中青的传帮带关系,想要改变目前公共场合普遍存在的失礼状况,对大学生教育成效尤为关键。礼仪就是陌生人社会中的润滑剂,微笑、谦让的礼仪归根结底是一个习惯问题,但这个小习惯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氛围。为什么国人到发达国家普遍感受到那边的民风更为和善,其实是基础礼仪在起效用。为什么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的评价较低,跟国民素质、礼仪水平关系重大,反观邻国日本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值得前往的东方国家,有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国民文明讲礼程度。“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发展,靠一己之力立足于世界之林,已经到达注重国际形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时期,礼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张新名片[6]。

        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与时代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更为广阔。学校需要对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结合并积极调动学校内相关资源,实现文明导向性学校德育发展。学校德育需要实现鲜明独立的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属于人才的竞争。其中最直接的竞争来源为学校,高等教育属于规范系统化的教育场所。在大学的教育时代,中学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要求全方位发展人才,综合素质属于人才教育重要组成,文明礼仪课程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民办学校均开设了文明礼仪相关课程,本文对于现今社会文明礼仪课程的特性进行简述并推出民办高校中对学生文明礼仪培养的重要方法。

        文明礼仪主要包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场所中可能涉及到的礼仪规定。文明礼仪学习属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需要利用文明礼仪教育为主导的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礼仪素质,同时在文明礼仪主导的培育及德育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于日常生活行为及文明礼仪的认知,实现自身习惯的良好发展,在现阶段大学文明礼仪课当中,由于多种条件限制,教学方法一般为理论教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把好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至关重要。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把它提到高校养成教育的高度上来尤为重要、势在必行。然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个校园合力,贯穿学生学习教育的始终,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校园硬件的设置。宣传标语、图片的张贴, 礼仪规范、礼仪故事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礼仪;配置合理的仪容镜有利于师生自查。

       第二,借助严格的学校规范管理制度对其日常行为表现予以约束。制度建立的目的是规范与约束,并非惩罚,所以要充分发挥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我院乘务系在长期实践中,建立了标准可行的礼仪素养评价办法,教育与奖惩相辅相成,达到对乘务系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及他们举止文明、交往得体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互相尊重、与人为善的校园氛围。

      第三,礼仪课程的普遍开设。高校学生礼仪知识储备不足,离校后又应用广泛,尽管礼仪课程从表面上看来与学生专业相关度不一,然而,考虑到礼仪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应当把礼仪课程当做通识课之一来教授,成为基础必修课,或者成为基础选修课,或采用定期举办礼仪讲座、专题培训的方式,起码给予学生选择的可能。

       第四,重视高校教师的礼仪水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一言一行受到学生的密切关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教师的礼仪,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素养、个人魅力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行为。教师的礼仪不仅是表面上的举止得体、言语文明的行为、知识,教师内心的礼仪修为更加重要,是否对学生由衷尊重和爱护,是否一视同仁,是否为他人着想,与周围的人能否和平共处等等,都跟教师礼仪水平息息相关。

       第五,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礼仪培训。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人,对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尤其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中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礼仪风范和道德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所带的学生[8]。由于高校辅导员毕业于各大高校、各种专业,本身的礼仪知识储备相差较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辅导员礼仪素养首当其冲,进行辅导员礼仪培训应当做到全覆盖,补充辅导员学生期间这方面的欠缺。

        第六,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民办高校的文明礼仪教授课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实现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改进,教师、学校以及学生均应实现思想改进,以便能够得到共同进步,教师需要对于不同特点及不同专业的学生实现有效分类,并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个人礼仪上为学生介绍个人衣着、仪容行为等相关规范, 其属于礼仪中的基本知识点,此部分需要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课堂讲述。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堂情景设置,引领学生进行现场礼仪活动展示及表演,教师需要学生对于基本的生活习惯进行加强,探索现阶段民办高校学生基本特点,实现教育方向的有效改进,培养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实现学校人才培养。

        第七,教育形式改革。教师需要对于文明礼仪活动进行积极开展,并在教育意识方面设置相关课程。其中包括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创新创造力。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会局限在教科书上进行,没有体现礼仪教学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出现大幅度降低,因此,需要利用搞笑丰富的教育形式在校内举办论坛讲座以及相关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相关的知识点,并提升学生整体的创造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营造以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氛围。

        第八,实现民办高校教育实践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现阶段,高校学生群体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及思想认知。其综合素质较高,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学生会存在工作时间不规律、饮食及生活作息不良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大学生如正处于技能培养的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同时,无法促进素质教育的习惯养成,相比于公立学校,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质量提升及教育管理方面压力较大,民办高校需要对于学生的文明礼仪进行重点培养,逐渐发展成完整化的教育体系。

       第九,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帮助其研究出学习问题并实现完善及修改。对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合理制定,并实现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利用制度规范教育建设,并实现先进集体及个人集体的教育建设,对于学生进行学习、求职预期、倡导诚信等相关鼓励及评价,使每个学生均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
                     
二 结 语

        诚如上文所述,礼仪教养是一个需要整个校园合力、贯穿学生学习教育始终的行为,在时间向度上,它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才可能迎来整个社会的一点点进步。礼仪之树,一旦植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将起着画龙点睛之功用。

参考文献

[1]姜奇平.《论语》“季氏第十六”的路由原理[J].互联网周刊,2017(22):70-71.
[2]郭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空间规划理想模式[J].建筑史, 2018(02):219-229.
[3]赵应心.高校礼仪文化教育教学实施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 2019,6(67):261-262.
[4]杜翠,谭成才.加强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J]. 新长征,2018(07):56-57.
[5]常彩霞,林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礼仪教育养成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24):111-112.
[6]许湘岳,蒋萍,费秋萍.礼仪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路婷.高校学生礼仪素养教育浅议[J].现代交际,2014(05):250-251.
[8] 刘月荣.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礼仪教育中的示范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04):96-97+1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