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多元文化思潮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05 14:57: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下社会中,各式各样文化思潮通过大众媒介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就显得尤为重要,故要从媒介素养、多元文化思潮中的价值观建构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引导教育。

关键词:高校;媒介素养;价值观;多元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江玮.多元文化思潮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98):174-177.


Path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Multi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JIANG Wei

(Sanjiang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group of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play connecting role in development of country. In current society, all kinds of cultural thoughts penetrate into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mass media. For college worker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eal with impact of multicultural thoughts correctl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guidance and education from aspects of media literacy and construction of values in multicultural thoughts.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dia literacy; Values; Multiculture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当下社会中,经济与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活在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开始通过媒体平台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故高校工作者对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当下的多元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样的引导教育体现在学校的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班级干部选举等多个方面。作为高校工作者,要清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过程,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必然是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对待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分析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路径应当从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出发,以新媒体时代和大学生在对待多元文化中价值观的建构两个方向为切入点,进行拓展性的研究。

一新媒体时代中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建构

       在现代高校中,微博、QQ、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视野扩展到了世界各地。于此带来的是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依赖,就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已经嵌入进了学生的生活中,成了社交生存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高校宿舍中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也能生存、交流、了解各类信息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媒体技术的发展实则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因过于依赖多种多样的媒体平台而导致学生缺乏现实中的交流能力、生活中的分辨能力、学习中的思考能力、心理素质低下等结果。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中媒体对亚文化、丧文化等过度曝光的时间段里,很容易让大学生群体对这些国内外的多元文化建立起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做到:

      1.引导教育学生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一个全面性的、系统性的了解,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着海量的信息、覆盖范围广阔、传播信息及时,适应了大学生群体中各式各样的需求。如此,大众媒介成了大学生群体的现实依赖,而新媒体中的海量信息成了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食粮。对大学生群体应当管理其正确运用大众媒介,高校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了解新媒体技术、了解当下流行的大众媒介,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与学生建立起共同的“圈”。从而达到使大学生不仅在对大众媒介的操作能力上有所提升,更是在对大众媒介操作中的自我管控能力上有所提升。要对大众媒介运用有度,既不能过度依赖,也不能完全拒绝,要做到“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应当给大学生群体补充适当的传播学、心理学知识,明白在多元文化思潮通过大众媒介渗透进生活中时,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取舍?只有在运用大众媒介获取多元文化中有较为系统的需求目标、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态度,才能成为一位媒介素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2.需要引导教育学生在面对大众媒介时,培养其客观评价和严谨分析的素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着无法避免的消极滞后影响。在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传播的方式,大学生有任何问题,高校工作者都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学习、生活状态等方面进行帮扶。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在高校中占着主导地位,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政教育课程可以有序、系统、全面且有效地进行下去。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的上线,在当下的“超星”、“慕课”等平台上变得越来越火爆,给高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跨越了时间、空间上的条件限制。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课程虽然动摇不了高校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传播的主导地位,但已然对这样的方式产生了冲击。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分散化、个性化,其间还夹杂着多元文化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使得学生群体很难能产生一种良性的共识。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模式的单向传播方式,学生虽然对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进行及时的反馈,但这样的反馈内容并不一定是以思政教育为中心的探讨,更多的是个性化、钻牛角尖、戏谑的问题。而且并不像传统方式一样,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并不简简单单是受众,新媒体的介入让学生群体正在从一种“受众”向一种“用户”过渡,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兴趣选择所接受的知识,增加自己的一种“用户体验”。导致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变得碎片化,从而形成以不同的小群体,不同的小群体之间因为观念喜好的不同易产生各类矛盾和问题,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故只有培养学生对大众媒介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作出正确的选择,避免大学生群体之间世界观、价值观的碎片化。在面对大量的多元文化信息时也会有一个良性的取舍。另一方面,在良性取舍的同时,具有客观评价和严谨分析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媒介所传递的多元文化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到个人创造的健康的新媒体时代中去。

       3.需要引导教育学生在面对大众媒介时,培养其创造力和免疫力。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大学生群体应当有选择性地将自己的思维模式融入进一些文化中, 再通过大众媒介展现出来。同时,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不能只做通过大众媒介展现出形式的接收者,这样被动的选择方式,从长远角度来看,会让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越来越依赖于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应当还要扮演传播者的角色,在接收到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后,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有机地将这些选择融合进个人正确的观念中进行再传播。作为传播者,更能体现出优质的媒介素养能力。另一方面,网络具有公开性,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故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免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待大众传播中的一些亚文化、丧文化时,不仅要有客观的判断力,还需要有强大的免疫力,对其中一些“虚荣”“暴力”“色情”等价值观要有所抵制。对于一些打着“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等幌子的行为方式,需要拒之门外,否则多元文化中的一些边缘性价值观会造成大学生群体不思进取、浮于表面、贪图享乐、透支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后果。
                              
\
                                      
二 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中的价值观建构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提出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正在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变,这里的后物质主义主要的表现为:追求个性化的性格、偏于享乐性消费、张扬外在形式的表现等[1]。而多元文化思潮融入进大学生群体中时,这样的“后物质主义”表现将更为突出。例如:球鞋文化、HipHop文化、“潮牌”服饰文化等。尤其是“球鞋文化”与“潮牌”服饰文化在校园中的兴起,我国许多高校工作者也做了兴起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因追星的情感因素、攀比的消费心理、自我形象的建构三个维度[2]。而这样的三个维度其实都可归纳为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中的价值观建构,故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如何引导教育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最迫切的工作。这样的价值观也与社会中青少年群体对“大学生”的身份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从价值观建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大学生”身份。

       身份认同理论横跨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而从思政教育领域来剖析身份认同理论在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对“大学生”身份建构的问题,应当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将身份认同分为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两个方面,个人认同主要包含着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两个方面,而自我认同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身份建构中是中最为本质的[3]。自我认同是身份建构的开始,可分为身份想象、身份获取、身份实践三个维度。通过如上的理论分解,高校工作者应当从这三个维度介入到大学生价值观与身份的建构中去。

       1.在信息交流迅速的当下社会中,青少年对“大学生”的身份想象不仅仅再通过一种人际传播来实现,更多的是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种模式的融合。高中“两点一线”、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总会引导学生建构出“先苦后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模式,致使学生在中学时代认为到了大学、成了“大学生”就是一种解放,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的方式实质上已经弱化了当下高校教育环境的一种真实性,导致高校教育环境相比较中学的生活环境变成了一种梦幻的、理想化的存在。而在大众媒介中,Cosplay、Rap、HipHop等青年亚文化也会以“大学生”为主体,宣扬一种大学生应当张扬个性、脱离束缚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一些偶像剧会营造出一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休闲而忽略学习的环境。这两类方式使得青少年对“大学生”的身份想象有了扭曲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进了大学后,开始采取“逃课”“通宵游戏”“混日子”的报复性方式,树立了畸形的价值观。故对于高校工作者,要把好第一关,给学生做好开学第一堂课,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生活观念、人际交往观念。同时,应当帮扶大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班委会机制,通过观察、交谈、举办活动等方式选取优质的班委会干部,引导整个班级树立当代大学生在弘扬主旋律中张扬个性、传播正能量中展现自我的价值观。只有在学生入学之初,宏观控制对“大学生”的身份想象并树立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正确价值观,才能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有所得、有所念。

      2.在身份获取方面,由于“球鞋”“潮牌”服饰等文化的渗透,青少年对“大学生”的身份建构停留在张扬个性的外在形式上,导致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透支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等。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源于当代社会经济体系下,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受物质的符号属性操控而不是物质的功能属性操控[4]。故如何引导教育学生在当下的符号经济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到了大学的首要任务依旧是学习,应当抛除杂念,追求个人目标,完成个人价值的升华。在引导学生追求个人目标时也应先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学生在生活上的积极乐观态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制订完善的个人目标与系统的追求计划。故高校工作者可通过“微博”“朋友圈”“QQ空间”等平台来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近期在校园或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是否有影响到学生,或者是学生对近期的热点话题所产生的感想与感悟,这样的方式可以更方便地掌握学生近期的一种“思想模式”,从而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可以精准抓住“痛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扶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其次,应当引导学生追求物质的本质,而不是物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学生回归现实,脚踏实地,而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进行一种单项式的、填鸭式的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当下思政教育的弊端。大学中的思政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思想控制,而是应该使得学生充分接受并认可教师所传播的思想模式,再使这样一种思想模式进化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甚至是习惯。高校工作者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了解学生喜爱的一些文化,与学生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共同话题。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师生之间关系亲近,增加学生的一种“安全感”,教师也可从共同话题中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物质的本质,而不是物质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观念。最后,应当摸排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困难学生进行助学金与心理帮扶,以免在多元文化催动下的符号经济体系社会中形成扭曲的价值观,产生自卑、厌世的心理,避免因过激追求物质而导致犯下不可挽回的过失。对个别极度追求外在表现形式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关注这样一群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学生家庭及时沟通,建立起家庭、学校共同管理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大学四年的目标与计划,并融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善畸形的价值观,从而使得青少年对“大学生” 身份有一个正确获取的过程[5]。

       在对“大学生”的身份实践中,很多学生因为大众媒介中偶像剧传播的拟态校园生活环境,认为进入大学应当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并学习到专业课堂以外的技能。故在进入学校之初就报名参与了很多社团, 从而影响到了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这样本末倒置的现象,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精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引导学生构建一种回归课堂与生活的思想状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开关注,树立主次有序的价值观。在探索专业知识之余丰富生活才是可取之道。更应考虑到的是切勿使得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盲点往往是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思政教育只应该是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学工书记的工作,并不是任课老师、社团指导老师所关注的工作,给予学生一种“各扫门前雪”的错觉[6]。作为高校工作者,在引导青少年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份实践时,更应该反思如何做到将思政教育贯穿学校的各类课堂,思政教育工作的环境应当是处在一种统一、完善、连续的状态之下形成的,是一个结构框架非常完整的工程,需要高校中各种角色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出现在“第一课堂”中,也应该出现在学生的专业课与“第二课堂”之中。高校工作者应当及时与任课老师、社团指导老师联系,了解每一位学生在专业课、社团活动中的思想状态,与任课老师、社团指导老师共同配合,为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7]。

\
                                   
三 结 语


       在媒体技术发展娴熟的当下,大学生群体能够通过媒介学习到各式各样的文化,作为高校工作者,必须以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引导教育和多元文化思潮中的价值观建构两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是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应当帮扶学生做好迎接机遇的准备与计划、培养学生抓住机遇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应调节好学生遇到挑战的心理状态。做到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中建构现实的价值观与生活状态, 摒弃传播媒介中建构的虚拟生活状态作为自己大学生活的参照物。从而对当下经济社会中的多元文化拿捏准确、运用自如,有清晰的认知,更好地将其运用在学习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1):101-103.
[2]宋艺文.新媒体视野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109-110+113.
[3]罗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合力——评《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高教探索, 2020(07):141.
[4]牛玉婷,朱启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创新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3):203-204.
[5]李颖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多元”研究——评《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9(18):88.
[6]史璐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及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2):54-56.
[7]] 程治强.大学校园“ 球鞋文化”透视[ J].现代教育科学,2014
(07):145-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