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对国人的思想、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个性突出、追求自由,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思政教育;融合;具体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许芬.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93):185-187.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XU Fen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AbstrAct:With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more diversified, money worship and hedonism has been prevailing, which has great impact on thoughts and psychology of peop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outstanding personality, with pursuit of freedom, poor self-discipline ability, fast acceptance of new things, great influenced by bad idea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推动大学生思政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是现阶段大学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复杂、系统性强,难度系数大,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高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全面发展。接下来,谈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几点思考。
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 消极心理
在高校当中,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容易出现放弃或回避等念头,并对身边的家人、老师以及朋友等具有较强的依赖。由于该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因此在远离家乡后往往无法在崭新环境当中独立进行生活。现阶段,许多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从小便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爱护和关怀,这也使其性格具有依赖性,往往无法独立处理问题,而且与他人相处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在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时会采用冷眼旁观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着一些消极心理,这对其大学生活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 积极心理
目前,多数在校大学生往往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其不仅追求个性化,同时还敢于去冒险和创新。而从时代角度出发,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具有许多新鲜元素,这也促使了大学生去对未知生活进行挑战和探索。除此之外,多数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开放,而且好奇心较强,具有浓厚的探索欲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也希望能够对新的事物进行接收,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初心。
二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
目前,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也没有充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而导致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相关教学内容不够创新,说教气息强烈,因此在知识讲解过程当中与学生无法在情感层面建立起相应的共鸣。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只是对党和政府的一些方针和政策进行重复宣传和强调,但并未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来转变内容的传达方式,因此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形式化、教条化以及理论化等缺陷, 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抵触心理,对此种教学方式产生反感。
(二) 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实
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在积极开展过程当中,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从其实际情况来看还缺乏教育针对性,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系统地建立起教育体系。例如,针对贫困学生的生活教育、游戏成瘾、学生的学习教育以及恋爱学生的情感教育等都不够完善。与此同时,高校所采取的心理健康咨询方式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广泛化进行宣传,这使得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出于自卑心理等而不敢主动去找老师进行咨询,担心会被嘲笑。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对后期教育过于注重的现象,而在日常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多数情况下是在学生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后才开展相关工作,因此未有效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 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政教育夯实基础
众所周知,个体的认识过程从自然、生理、心理层面慢慢发展成一种思想意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发社会有关思想认知、态度及情感的变化,最终形成完善的思想。这些完善的思想反过来又能支配个体的行为,对个体的心理因素产生反作用。其实,心理活动是思想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和前提[1]。首先,思政教育对象是个人,教育的成效受到个体身心因素、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个体个性、认知水平以及情感的制约;其次,个体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接受思政教育,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必须要让学生对自己拥有正确的认知,并拥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此才能自觉、认真接受教育;另外,心理健康的个体多拥有高尚的情操、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美好的心灵,并追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 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完善思政教育目标及内容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他们都服从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层面的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但思政教育以思想层面的教育为主。二者的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思政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思政教育基础之上的[2]。但二者的具体教育内容又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正确的学习、社交和就业; 而思政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层面来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新形势下,高校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终极教育目标。
(三) 心理健康教育能创新思政教育途径与方法
现阶段,高校多利用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建立心理网站、开通心理健康热线以及心理健康课程等手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3]。其次,高校多通过知识宣传、理论教育来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利用说服、榜样示范、实践锻炼以及品德评价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有利于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一改传统思政教育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的弊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与热情,最终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四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具体对策
(一) 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多以“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极易产生抵触、厌学心理,影响教育成效。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基于学生的实际心理、实际需求的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起来,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辅导,去伪存真, 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教育内容,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 注重在内容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4]。另一方面,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不断创新思想内容, 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树立积极远大的理想,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世界,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如,在构建思政体系过程中,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传播方式,如,教师通过座谈会的方式, 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心理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能力,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说服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 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调整思政教育侧重点
众所周知,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并不成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基于实际情况,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偏差,积极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如,针对大一学生,要注重开展环境适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增强爱国意识与情怀,从而为建设国家而不断奋斗;再如,针对大二、大三学生,要注重增加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又如,针对大四学生,要注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毕业生思政水平。如此一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就业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 注重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师资力量
一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存在很大的交叉与重叠,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中,存在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且高校的大部分思政工作人员都没有接受过系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完善的知识储备,也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最终影响教育成效[5]。新形势下,应重点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侧重于加强对高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与手段,从而让教育者能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配合专职心理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日常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如,安排他们互相观摩、集中备课,或者共同分析心理咨询案例,不断完善教育工作模式,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五) 注重优化高校教书育人环境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群体的精神状况、人格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应不断优化校园环境,特别是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要实时掌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心理需求来调整教育内容与方法。作为教育工作人员,要明确教育目标,真正将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纳入日常教育范畴,并通过社交网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让学生遇到问题会向教师求助,并通过网络来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塑造良好的教风与校风,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 结 语
综上所述,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与水平,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的高度融合、基于学生实际心理特征与需求来开展教育活动,并注重增强师资力量、优化育人环境,基于此,才能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超.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学融合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8):1-4.
[2]李特特.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7):293-294.
[3]涂涯,王甜甜.心理素质测评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 2015(3):99-100.
[4]杨斌芳,侯彦斌.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之三[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73-76.
[5]李诚诚.浅谈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J].学周刊,2017(3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