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在思想内容、实践基础、价值作用、目标导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向心力的坚定信念,是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强力体现, 也是培育与塑造人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 成败。高校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内在统一性和价值契合性, 融思想价值路径、实践价值路径、道德价值路径、目标价值路径等于一体,同构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 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的生成。
关键词 文化自信;理想信念;教育同构;价值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 “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明确指出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著”[1], 深度阐释了 “文化自信既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更是理想信念的基石”, 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之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强调要坚定文化自 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把握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高度契合性, 融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于一体,大力加强引导与教育,促进大学生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生成,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价值基础: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价值契合性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信服与热爱、执著与追求, 包括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同、文化优势的感知以及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基于历史和现实基础形成的对某种 理想坚信不疑并力求践行的积极追求和精神表现。
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在思想内容、实践基础、价值作用、目标导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
一是思想内容的同源性。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内容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想信念在根本上是思想认知问题,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认识世界,才能有效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和理想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而理想信念唯有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方能稳定和持久。
二是实践基础的统一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艰难抗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奋发图强的伟大实践,帮助人们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展示出来的伟大力量是文化自信的资本,只有根植于社会实践深处的理想信念才能具有持久性和可靠性。
三是价值作用的同塑性。高校要准确把握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教育同构的价值路径。思想价值 路径是基础,实践价值路径是关键,道德价值路径 是保证,目标价值路径是核心,四者是有机联系的 统一整体。通过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教育同构, 坚持把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内化到大学生文化 自信教育中,让大学生由抽象的文化知识上升到具 体的理想信念,由感性的文化认知内化为理性的理 想信念实践,实现教育同构的良性循环,促进大学 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生成。
四是目标导向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提出 “文化即人化” 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出“人化自然”,认为文化是人的主体性作用于自然界的对象化, 也就是主体实现 “自然人———社会人———文化人———自 由人” 的转变过程。[3]事 实上,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都旨在以文化人,运用文化引 导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旨在以德育人,运用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塑造人,帮助人们树立起理想道德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思想价值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取决于其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4]
一要把高校建设成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的前沿阵地。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活跃的阵地。高校应成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帮助大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
二要创设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的良好文化环境。高校理应把握时代脉搏, 不断充实和丰富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容,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崇高理想信念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文化自信进校园、进课室、进学生头脑,不断增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 从理论深度和广度上增强大学生建设文化强国的自信心[5]。
三要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的主渠道。高校应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职能,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长论坛、理论宣讲团等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建设力度,从而帮助大学生多角度领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本质一致性,帮助其找到理想信念的文化归宿[6]。
三、实践价值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奋斗
文化自信不止于文化,必然要联结到文化背后的实践及其成就;理想信念也不限于目标追求, 必然要联结到客观历史进程和现实条件,只有扎根于社会实践土壤中的理想信念方可持久真实、方具有稳定可靠的内容。[7]因此, 高校应通过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教育同构,让大学生通过文化认知,深入领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奋斗。
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回归本心、好好学习,帮助其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世界的变化以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二要在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养成最有力的推动要素。要把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为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实践体验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8]这样才能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创造实实在在的社会环境, 为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道德价值路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文化认同、文化熏陶、文化实践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
一是文化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核心,以外来优秀文化为借鉴辅助,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并将其渗透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实践行动中,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10]但高校应辩证地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紧扣中国的具体国情,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植根于优秀文化。
二是文化熏陶,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核心的大学文化精神和积极健康、求实 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必 修课和选修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高校教 材、进高校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文化自信精神和 内涵渗透到教学改革全过程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 方面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是文化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高校要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结合社会热点事例, 多措并举,开展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社会调研、普法征文、模拟法庭、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校内外社会 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化为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外化为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五、目标价值路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要以文化人:促使大学生回归本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关注的价值主题和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致力于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工人阶级以及每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的教育同构是一切为了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回归本心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要以德育人:培育大学生文化创造力,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贯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将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信念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中,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验中生成崇高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实现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 “双重富裕”。大学生只有产生高度的文化自信, 才能获得奋斗拼搏、锐意进取的文化生命力,焕发出更大的创造活力,使之转化为自觉践行崇高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 .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0):209.
[2]罗建文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三大逻辑”[J].理论探讨,2018(3):12-21.
[3]邹庆国 .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思想建党理论的重大创新[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4): 3-8.
[4]巴玉玺 .论“对中国共产党认同”与“五个认同”意识培育[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1):29-33.
[5]刘泰来 .习近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24-128.
[6]刘丽 红,李 学云 .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J].教育评论,2017(9):94-98.
[7]习近平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 2017-10/18/c_1121820800.htm,2017-10-18.
[8]王树荫,温静 .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2(5):18-21.
[9]谢新斌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伟大梦想磅礴力量[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7(12):10-19.
[10]葛云霞,王海宾 .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8(1):99-105.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构性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22/2019032210401383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