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大类培养模式受到教育系统的重视。大类培养模式旨在合并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在进校 1 到 2 年之内,不分专业的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在了解专业的基本内容之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在大类培养模式下,设计类专业融合多种设计课程,逐步建立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但由于教学手段单一 师资结构不完整、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大类培养模式在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中,仍不能发挥最大效果。本文主要结合大类培养模式的特点,探讨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式。
关键词:大类培养模式;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孙喆 , 刘辛夷 . 大类培养模式下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1):46-49.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Design Major Under the Mode of Major Cultivation
SUN Zhe, LIU Xinyi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odel of broad categories of training. The general training mode aims to combine the majors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disciplines. Within one to two years after entering the school, students can learn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and the subJect basic courses without distinction of majors.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major, students can choose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independently. Under the general training mode, design major integrates various design courses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s a teaching system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However, due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teaching means, incomplete teacher structure, and repeated curriculum content, the general training mode still cannot bring into full play i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design specialt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design major.
Key words: major cultivation mode; design major; teaching system; reform research
一 引言
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以提升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素养,提高创造力为根本目的。当前高校设计专业的公共课、专业课基本选用国家规定的教材, 专业教学课程以必修课为主,学生的兴趣受到限制, 潜能无法合理激发。只有创办特色化设计课程,更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能力、兴趣为主的教学体系,才能提升设计类专业在校内校外的影响力。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原有的师资结构、修改学生考核标准、优化教材内容、加强实践训练、改革教学手段五个方面改革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二 大类培养模式的优势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发严格,高校原有的教学体制面临改革的挑战,质量优先、科学促进、特色发展成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可以按照设置的二级院校统一录取学生,扩充学校生源;学生也可在学习基础课程后, 结合个人意愿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学习精细化的专业内容,通过特色化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1]。大类培养模式使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不同学科之间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 还可以加强设计类专业学科的深度,调整现有学科结构。由于受社会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趋向于热门专业,如服装设计业、建筑设计业等, 但部分工程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不足,招生质量不佳。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可以平衡设计专业的生源,促进各专业的稳定发展,助力高校整合专业资源,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合理配置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大类培养模式以先入学、再择业的方式,让学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结合当前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变化准确分析职业前景, 提升学生知识层次的同时按需培养人才,促进设计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大类培养模式并非是简单的专业叠加,涉及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育资源重整,需要加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基础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课程的特点,理性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提升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 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教学管理与大类培养模式不协调
高校在应用大类培养模式后,并未更新专业教学管理体系,传统的教学管理与大类培养模式存在冲突。传统专业课程没有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具体内容,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上,近年来, 我国高校教育改革逐渐白热化,专业人才也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培养。但从目前来看,教学管理方式不能紧跟知识更新的速度,仍按照普通的方式管理大类学生 [2]。教学资源利用率不佳,学生自身自主性和基础能力相对普通,在选择精细专业方面有较大的困难。大类教学下学生专业分流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选课和弹性学制的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课表不一,宿舍人际关系好班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部分学生在选课时以学分为主要目的, 选择容易得分的课程,学习习惯不良。
(二) 专业课程体系针对性和特色性不明显
大类模式下,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和专业性课程两类,但各设计专业的内容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在学习通识类课程时,由于无法深入研究专业内容,产生对通识类课程的抵触心理。部分学生认为通识教育是浪费时间,无法找到自身的兴趣。现代社会分工逐渐细致,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内容并未结合市场的变化,部分理论知识与通识类课程的内容重复。而部分实践课程脱离理论知识, 针对性不明显,教材内容与教学案例不属于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也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部分高校并未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区域的地理优势调整设计类课程的内容,设计类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只能按照统一的教材学习统一的知识, 很难判断未来发展方向,无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三) 学生专业选择的从众心理
长期以来,学生更加适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推行大类培养模式后,部分学生由于适应性较弱, 很难融入新的班级中。加之大类招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反而会在挑选时迷失方向,跟风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在选择时不了解自身的特点, 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部分学生一味追逐市场热潮,看重专业的市场环境而忽略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很难获得专业成长。大类培养模式更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但部分学生对基础类知识并不感兴趣,设计类专业的通识课程过多,且难度较大, 学生的个性、特长受到限制,在专业分流后,没有基础知识的学生不能融入新的教学模式中,知识应用能力差。无论哪所大学,都会出现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大类培养模式虽有效缓解各专业的招生矛盾,但由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仍停留在谋职的基础上,在通识教育之后,学生大概率还会选择相对热门的专业,容易造成高校冷门专业资源闲置, 而热门专业资源紧张。
四 大类培养模式需要遵守的原则
(一) 双向选择原则
大类培养模式减少高考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学生可以通过对高校设计专业的了解,选择多种符合自身能力和特色的专业课程。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院自身的师资力量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课程克服学生就业面过窄的弊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没有固定的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有关设计,科学研究, 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的环节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可以按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两大类考察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设计作品,由学院老师查看学生设计的意图,设计的类型,选择适合本院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科后,教师和学生可以按照课题兴趣,课题类型组织研究,共同交流设计的元素, 培养学生执行项目和熟悉设计分类。
(二) 个性化原则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校的课程结构应体现专业渗透、工学结合的理念,专业课程需要具有广泛性和适度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如通识课程可以覆盖设计专业的各种理念,如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向等,避免课程内容复杂松散。专业课程可以覆盖设计的基本技能、设计应用,避免课程与学生实际脱节。在设计课程时,学校需要面向现实生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前提,增加应用性的设计课程,注重与设计职业的对接,通过统一安排和个性选择,体现出学生学习的静态与动态性,让学生通过不同模块的学习实现能力发展。
五 大类培养模式下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 优化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
实施大类培养模式,首先需要确定设计类专业的通识教材内容和专业教材内容,结合院校自身优势,确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院校和学生的需求,合理制定学科大类的内容,各类同时性和专业性学科之间不重复、不交叉。高校可以开发和整合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经验,编写属于学校自身的教材,在通识课程中加入校本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各个专业的优势和特点,深入分析符合自身需求的专业信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阻止过早的专业分化。尤其针对设计专业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可以编著针对性的教材,指导学生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学校在通识课程中还可以加入职业素质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和法律类课程,着重介绍不同设计专业的信息、设计学科的前沿知识、相关法律, 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前景,提升选择的专业性和精准性。学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对所选职业的热爱,提升学生对职业的期待值。按照院校和大类培养的共同点,构建课程平台, 如微课、慕课等,让学生在线上学习部分选修课程, 提高学习效率。合理配置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在专业课程中增加部分有深度的基础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专而精 [4]。通过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结合,构建正确的课程结构, 实现大类教育下专业的精细化发展。
(二) 科学调整教学手段
高校需要加强对各专业的介绍,如专业简介、发展方向、现有规模等,引导学生选择。明确学校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划分各类设计课程的招生类别,淡化专业矛盾,隐形引导生源流向,防止部分学科边缘化。合理调整设计专业各课程的布局, 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规范化,调整各级专业的分类目标。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大多重理论,轻实践,设计专业就业情况不佳。通过深入分析此类情况,在专业类别中设置大量的实习操作课程,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提升职场的适应能力。可以根据理论和实际操作推行模块化教学,在校内模拟职场环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标准,在校内和校外展开双重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务,坚持与企业接轨,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创新。教师可以借鉴通识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如在包装设计中加入建筑、美术、民俗元素,增强设计灵感,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感和活力,增强学生对设计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挖掘我国古典文化,探寻符合我国社会的设计元素。
(三) 建立专业分流和调整机制
大力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建立合理的专业分流机制,学校需要均衡不同学科的教育资源,按照学生兴趣,实现院校、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实现专业分流, 保证各专业间的相对平衡。学校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选择,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学院的实际需求和导师数量为依据,优化不同专业的学生人数,避免专业分流中产生矛盾。高校在制定专业分流机制时,需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由选择,结合社会对设计等需求舍去部分冷门专业,避免在大类中出现生源不均衡的情况,同样避免学生的盲从。学校可以向学生公式往年各专业的就业信息,各专业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情况、教师人数,给学生提供选择专业的参考。学校可以在专业招生时,组织不同设计学科的专家举办宣讲会,让专业的学长为学生提供建议,还可以组织主题班会、班主任咨询会等活动,让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通时课程之后,结合他人的意见,正确选择符合自身的专业 [5]。由于部分学生是通过调剂进入某设计专业中的,因此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的认可度较低,学校可以通过调整机制关怀此类学生, 如联系专业的任课教师,共同商议对策;通过班级教师谈心、专业学长建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让学生逐步建立职业目标和规划。对于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学校可以运用教辅结合、家校沟通的活动,督促学生学习思想进步。还可以通过一对一帮扶活动,就学生的日常学习困惑、就业问题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产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 更新教育指导思想
高校需要结合大类培养模式更新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大类培养模式下的设计类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对各学段、不同性格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培养方案。在第一二学年内以设计历史、设计色彩、基础理论等内容,以普通概念为主,在专业教育中,针对设计类别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课程,如建筑设计可以选择工程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向动漫设计、影视设计方面发展。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宽口径、深基础、高素质三个方面制定培养方案。高校需改革原有的教育思想,以为学生服务为基本目的,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教育过程中,学校需要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为指导思想,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分析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推迟学生进入专业设计的时间,避免设计流于表面,让学生通过基础加专业,提升设计的未来感,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高校需要意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按照专业大类何必院系的专业结构,重视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艺术感,丰富学生设计的层次。
(五) 更新教育评价手段
大类培养模式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创新性、复合性人才。学校可以通过学分制、考核制度等更新教育评价手段,由理论评价转向实践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大类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学生设立学习小组,在校通过实践活动,共同完成设计作业。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评价作业的质量,将其纳入学生学分体系中。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校组织或省内组织的设计大赛,将其作为考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之一。在专业课程考试中,教师可以设置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考试制度,让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制作作品,用论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思维,完成考试内容,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学校还可以引入通识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撰写报告,了解社会中的设计理念,认识设计在社会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评价结果,了解班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分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加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加深学生对各种设计的印象,克服学生的懒惰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设置阶段性考核课题,让学生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课题的完成,提升设计能力,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完成不同的设计任务,取得不同的实践效果,获得不同的设计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调整设计方案,让学生发挥创造和想象,更新已完成的设计。
(六) 促进教育管理与师资的队伍建设
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上课时间分散,空间分布随机成为常态,在教育管理方面,高校可以依据学科大类的培养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管理,如可以采取宿舍管理制度,让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下逐步释放压力,调整自身心态。班级内可以改变固定的管理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建立弹性学制和课程选修制度,促进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良好运营。大类培养模式需要教师掌握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高校需要有效平衡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帮助学生打通吸取实践经验的途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个人能力,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评级和晋升通道,提升教师对大类培养模式的拥护。大力培养模式要求高校采取双向选择,因此对于任课教师的选择也可以运用双向评价措施,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水平自主选择专业课教师,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以此方式锻炼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职业魅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完善大类培养模式。教师自身可以关注设计教学,自主规划职业生涯,将自我的专业知识由专才教育逐渐向通才教育转变,扩充自身的专业技能,结合新的设计理念,拓展设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6-8]。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选的设计类别, 划分多媒体教室,在每个教室内设置不同的设计功能,让学生在教室内获得灵感。学生可以在设计中, 不断突破自身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类培养模式不仅是专业课程的改变,还是教学结构的变化,高校在应用大类培养模式时,需要注重自身的师资结构和学科结构,改变资源配置,构建与大类培养模式相符的设计课程体系。真正将学生的发展融入大类培养模式中,增强设计能力,结合设计理念创新设计内容,为自身设计的实际运用和职位发展方案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曹馨妍 . 艺术设计大类招生模式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J]. 青春岁月 ,2019,(020):162.
[2]张珂 , 郭长建 , 郑中华 , 等 . 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 以深度嵌入数字化设计为例 [J]. 大学教育 ,2019,(007):71-73.
[3]刘莹 . 基于大类招生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J]. 美术文献 ,2019,(010):83-84.
[4]梁明亮 , 胡殿宇 , 苏东民 .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 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J]. 教育与职业 ,2019,(011):64-68.
[5]赵继学 . 基于世赛标准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J]. 艺术科技 ,2019,032(024):40-41.
[6]王诤 . 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 以中原工学院为例 [J]. 才智 ,2020,(008):134-135.
[7]刘周海 .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 [J]. 教育现代化 ,2016(12):38-39.
[8]高勇 ,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6(12):1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