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的产物,这对于英语专业人才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社会和满足现实需求。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邓柯 “. 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 教育现代化 ,2020,7(91):29-32.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lex English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DENG Ke
(Guangxi Police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
Abstract: With global economic developing, the initiative-- the Belt and Road is the raised. It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new path to cultivate the compounded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 in order to serve the society furthest and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compounded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s; English teaching at college
一 引言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 指“丝绸之路经济 带” 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其英文翻译 如 下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简 译 为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缩写 B&R)。该理念以和平发展为依托, 积极主动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 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不但为中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和文化的深度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而且也为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注入新的机遇和挑战。语言作为沟通各国经济和文化的桥梁,肩负着具有时代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和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客观发展需要 [1]。“一带一路”对区域影响也显而易见,就广西壮族自治区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而言,此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有着独特优势和现实基础,同时中国 - 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 )和中国 - 东盟投资峰会是广西“一路一带”规划的支点,多年来博览会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额和合作项目不断攀升, 多边合作以及经济合作方面也突显成果。但是从目前对广西地区涉外贸易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新型外语人才的匮乏已然成为“一带一路”的重大瓶颈, 因此应该尽快创新英语教育理念和制定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在“一路一带”建设中涉及 74 个沿线国家,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用于进行互为沟通的重要媒介即国际中介语言还未形成,而英语作为当今国际主流语言,是现实暂时的优选 [2]。单纯以语言教学为目标的语言教育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国家国际化交流的需求,因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大力加强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为大学 外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无疑成为我国推进“一路一带”政策的绊脚石。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沿用“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和“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还屡见不鲜,满堂灌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性以及被动性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储存大量丰富知识足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现实问题处理中表现为不知所措。就大学英语学科而言,教学目标的制定无法和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相结合,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无法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需要 [3]。同时,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较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不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屡见不鲜,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较差。经常有学生反映在国内所学英语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在我国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生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使得英语教育中,过分偏重词汇语法等知识点的积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众所周知, 语言的重要功能是沟通,“一带一路”政策必定带动与周边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和社会文化的频繁交流,在相互表达中如果运用语言表达不恰当会很大程度下降低合作效率。还有“一带一路”明确提出与周边沿线国家发展包括法律、科技、文化、贸易、运输、金融、旅游、能源、基建等领域上的合作, 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学科外语教材还停留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涉及各方面专业的教材还比较稀缺,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这一领域的知识甚少涉及 [9]。多数高等学校还在使用单一性纯语言外语教材,这很明显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 也不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三 “一带一路”倡议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017 年 4 月由北二外周列教授和上外杨阳副教授主持,于成都举办了“一带一路”与外语教学发展论坛,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军哲提出外语教育要满足“一带一路”' 对各类高端外语人才要求, 同时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经验的责任。宁夏大学王辉教授提出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基础上,要重视语言需求的调研,以双方互相理解和接受为宗旨提供有效语言服务。北京大学刘曙雄教授分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条件下中国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在“一带一路”合作基础上探讨外语教学改革和外语人才培养 模式 [4]。各位外语教学专家在论坛上倡议在“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同时也为培养复合性新型外语人才指明方向。众所周知, “一带一路”目的在于和周边国家发展多边经济,经济合作体现在频繁的商贸往来上,然而对外商务活动少不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参与其中,特别是英语翻译类商务人才对沟通中国和沿边国家国际投资 活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政治洽谈的时候,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在外交活动中做出及其重要的贡献。由此可见“一带一路”的提出赋予了大学英语教学新的 挑战和培养新型英语人才新的要求。
(一) 交流互通的要求
“一带一路”建设还包括推进多边文化交流, 这势必导致中国与沿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增多。例如在广西南宁每年举行的中国 - 东盟博览会上各国各民族展示缤纷多彩的异域文化活动;又如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比较著名的孔子学院无时不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和俄罗斯定期互办的“中国文化节”等具有文化多样性的活动交流上,英语类人才如影随形,显然文化是语言的缩影,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文化的表现必须通过语言反映出来。[5] 但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许多英语词汇和发音颇为不同,比如文莱人说英语带有浓重的马来语口音,还有印度英语,新家坡英语等非主流英语的使用也会在我国和“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交流中产生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当介绍沿线国家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同时讲解中华民族传统精华恰如谚语、成语等特色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述,才能确保交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 导入跨文化意识的要求
“一带一路”政策不但是在经济方面进行合作, 而且涉及更多领域全方位的互通交流,这就要求新型英语人才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熟悉理解他国的文化背景。因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历史背景、习俗文化和宗教神话等方面影响,所以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欠缺将会束缚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妨碍互通交流的有效合作。据统计“一带一路”政策覆盖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 5 个地区,虽然英语作为重要国际交流语言可以在合作中进行沟通,但是中国和他国在文化方面存在大量的差异,其体现了不同语言的运用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用英语问:Is he here now? 英语回答和中文回答在语言上不尽相同。英语回答:“ No, he isn't”( 不,他不在 );而中文回答:“是的,他不在”。因此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是保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上应有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 培养专业 + 英语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
由察哈尔学会,中译语通 . 译世界以及语言大数据联盟共同发布的学术报告 --《“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市场全景式分析与行业及政策建议》中表明, 我国语言专业课程体系依然侧重关注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转换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这三个方面,以行业为导向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语言专业课程实训课颇为少见,因此,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服务的需要。毕竟“一路一带”从外交,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与沿线国家作出文明对话,在此之中英语成为中介语言要求培养学生不仅有着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而且有各领域专业英语知识形成多元化的新型外语人才,从而保证顺畅交流目的,从而符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强化英语课程和专业领域的联系性,而且为培养高层复合性新型外语人才提供了可能性。
四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英语人才的路径探索
(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定位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体现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通融和民心相通等,这势必对新型英语人才培养提出相应要求,为此大学英语课程和教学内容应当与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培养新型英语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协调性以及互相衔接性。同时按照培养目标定位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和应用方向设置不同课程,必须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强调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外,要根据“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需求,把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纳入教学大纲来,可以针对性地增设管理, 商务,新闻,旅游,政治和教育方面的专业课程, 其目的在于深化英语学习的价值,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其作为英语专业的附加分值有利于提高学生们自身竞争水平。值得提倡的是在高层次的英语教学中可开设 ESP 和 EGP 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如法律专业的学生增加开设法律英语课程;国际贸易的学生开设商务信函写作课程;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科技英语课程等 [6]。只有改变培养单一的英语人才模式, 注重英语教学和专业技能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英语交际功能和文化拓展相结合, 大力革新学科布局和课程设计,才能形成以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为目的的专业化英语课程,最大限度发挥语言价值所在,实现新型复合性英语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二) 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现阶段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发展教师综合素质的机制是新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大的师资资源是培养新型英语人才的重要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学英语老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学术讲座、科研进修、在线学习和课题研究等平台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要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 引进和提升国际化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互相结合,为培养新型英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7]。学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在内部环境下完善合作项目的科研激励机制,而且在外部环境下深化学校与外资企业交流与合作,同时鼓励更多从事英语专业的教师跨专业钻研其他专业领域,如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实现一专多证的人才体系配备,商务英语教师拥有报关员、报检员、物流资格证等外贸岗位资格证书;又如英语教师可以到新型产业(新能源企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中顶岗学习和挂职锻炼,通过深入接触和实践理解掌握更多新型专业知识 [8]。教育部门多为英语教师提供参与各类国际交流会议的机会,让英语教师接收更多先进性和前沿性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行业发展的业务水平。在学校资源调配合理的基础上实施外国语学院和其他专业学院如商学院,政法学院,旅游学院等的有效合作模式,通过培训和提升实现语言型教师到专业教师的转型。还可以通过教育合作项目把教师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访学,增加参加国际展会和进行国际项目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拓宽自己知识视野而且融合先进教学理念从而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变化。
( 三 ) 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要手段
目前国内高校许多英语教师把英语本族语者作为标准教学模式,否定和怀疑中国英语承载着英语变体以致于英语教学模式单一,英语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观念落后等,无法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语言技能型转变为专业知识性为基础并积极调整教学方 法显得尤为重要 [10]。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侧重强调学生听说能力,注意词汇句型的积累特别是非主流英语词汇和发音知识的介绍,要求学生多背诵地道的英语课文和模拟真实语言情景练习对话,以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深视听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听英语原版新闻和原版英美电影并鼓励学生就 此进行讨论,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提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也可在条件允许前提下采取中外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国内外交换学生项目等,教育资源和人员交流对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 元互通起到重要枢纽的重用。
(四) 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内在需要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教育部先后提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外语教育在现阶段的重要定位。语言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特色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等,其不但是文化的传播方式,更是文化的载体 [11]。在“一带一路” 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建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适当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讲解,同时提倡创建有利于文化学习的第二课堂如英语角的举办,可以通过邀请外籍人士和外企专家来介绍文化交际案例;引进外籍教师,这是作为语言文化教学中有效的补充,因为文化的了解离不开生活的细节,学生和外籍教师的接触中不但可以学习语言知识,也可以更为深刻感受他国文化;开设讲座实际上也是学生系统了解他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定期做跨文化讲座不但激发学生对学科领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对于他国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持有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顺畅交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学习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毕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文化交流先行,通过语言桥梁和文化铺垫更好服务于新时代建设需要。
五 结语
“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构建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12]。众所周知,英语专业人才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的重要传递者, 这充分体现在文化、政治、科技、建筑和经济等各领域中。同时,其对资源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并且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探索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中,力求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 辐射地区行业,根据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从实际条件出发,优化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和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以最大程度服务于社会和满足经济发展的背景要求。
参考文献
[1]韦名忠 , 龚永红 .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途径探析 -- 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 [J]. 教育探索 ,2014(05):77-78.
[2]王雪梅 . 从对接国家战略视角探索外语类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思路 [J]. 外国语文 ,2014,30(02):158-163.
[3]王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英语 + 小语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J]. 高教学刊 ,2016(15):209-210.
[4]王新博 .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四化”路径的探索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16,3(39):180-181.
[5]宋国友 .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 : 机制协调与策略选择 [J]. 国际问题研究 ,2014(02):41-52.
[6]车海兰 .“一带一路”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复合型韩国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J]. 安徽文学 ( 下半月 ),2017(05):140-141.
[7]何素洁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5(17):177-178.
[8]蒋丽平 . 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6(01):80-81.
[9]王盛 .“一带一路”战略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校园英语 ,2018(34):33.
[10]李淑梅 , 丁玲玲 .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五维互动”模式研究 [J]. 教育探索 ,2016(04):89-91.
[11]莫婉妮 . 基于语言服务视角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26(34):117-118.
[12]左璐 .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 现代交际 ,2019(13):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