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幼有所育”。学前教育作为亟待发展的民生问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引,分析现存问题,明确责任边界,从而破除发展桎梏,形成社会、政府、幼儿园、幼儿教师多元发展体系,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普惠化新局面。
关键词:普惠化;学前教育;发展策略;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引用格式:岑朝阳,吴娅玲.“幼有所育”思想指导下的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98):1-4.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Under Guidance Of "Education For Children" Thoughts
----Analysis Combined With Marxist Theory
CEN Chao-yang 1, WU Ya-ling 2
(1.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2. Cixi City Education Bureau, Ningbo, Zhejiang)
ABSTRACT:R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ut forward realization of "educating children" for the first time. Preschool education, as urgent issue of people's livelihood, should take Marxism a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alyz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larify boundary of responsibility, break development shackles, form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ystem of society, government, kindergart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realize new situation of 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Inclusive; Pre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Marxist theory
本文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经过前期实地调查访谈,力图对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分析存在问题与成因,最后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期望为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政府扶持机制的进一步举措提供实际经验,以求为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创新性的实践方法[1]。
此项工作主要从社会、政府、幼儿园和教师四个角度展开,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传递正向舆论信息、健全社会支持体系、提升基础设施配备水平、建立一线教师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经费扶持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合理利用政府经费补助、利用培训平台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主动参与管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增强职业道德素养等对策,以应对目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实现学前教育普惠化的宏伟目标。
一 学前教育普惠化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幼有所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学前教育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目前仍需不断优化与改善, 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对于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绩效管理相关的制度体系和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完善,但效果并不明显,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学前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故在“幼有所育”思想指导下推动建立高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对于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绩效管理相关的制度体系和服务机制持续优化完善,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存在的弊病仍是难以掩盖。笔者在对近年来关于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绩效管理研究的学者观点的梳理和对实际开展情况总结后得出,建立优质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说是推动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 而其突破口和关键所在,便是在社会整体环境这一大背景下,实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普惠性幼儿园与幼儿教师三方有效互动。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改革中公益性与普惠性的任务要求,通过转变政府政策扶持方式,同时推动普惠性幼儿园管理规范化、民主化,使幼儿教师提升能力、强化动机、掌握机会,以此强化普惠性幼儿园绩效管理整体水平,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公益普惠,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的重要途径[2-3]。
二 当前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社会力量未积极参与普惠性幼儿园整体运行、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关系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兴盛与否的重要力量,社会力量消极参与普惠性幼儿园运行过程将导致各类问题接踵出现。以浙江省为例,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均提到当前坚持学前教育普惠性的不断推进和完善,而就目前来说,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当下尚未形成针对普惠性幼儿园的支撑体系。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因为场地狭小而无法开展大型的户外活动,而现实情况是如果不开展大型的户外活动,如幼儿运动会、活动亲子活动等,会严重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幼儿园的社会评价, 其教育质量达不到相关标准,从而陷入发展的“死循环”。可见,虽然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府管理方式正在持续统筹完善,但坚持以普惠性幼儿园为对象的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管理多元化路径的发展过程遇到了瓶颈。
(二) 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及幼儿教师绩效提升缺乏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
第一,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反馈的现实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需看到,作为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政府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发放幼儿教师工资,支持园所正常运行的各园经费来源主要是幼儿家长缴纳的费用,而无法很好地满足园所正常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各幼儿园只能勉强维持运行。
第二,政府对普惠性幼儿园的财政扶持缺乏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政府有关部门的长期统筹规划,对于普惠性幼儿园及其教师绩效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与稳步提升十分关键。而目前,各普惠性幼儿园内部经费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幼儿教师工资支出及相关费用所占据,用以改造园所、扩建校区、安装或更新幼儿园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玩具、教具的经费寥寥无几,导致政府的财政扶持未发挥预计作用。
第三,政府的扶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问题。例如,据笔者了解,在政府针对幼儿教师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中,存在着成效不高、内容空洞等形式主义问题,该类培训对于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缺乏实质性的帮助。其根源在于,部分政府基层工作人员未对关于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表现出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是漠然的态度,使其自身无法发挥“协调者”作用,也阻碍了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全局[2]。
(三) 普惠性幼儿园园长管理水平偏低、行为功利化
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认为,抓主要矛盾,抓中心工作,抓重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工作方法。同时,虽然政府提倡学前教育的普惠化,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对普惠性幼儿园进行各类帮扶、补贴,但各园所的私营性质与政府对其服务“普惠化”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园管理者的行为功利化。就幼儿园运行过程来看,普惠性幼儿园园长管理水平偏低、行为功利化,具体表现为:无法保障幼儿教师的福利与补贴,使得高层次人才望而却步,制约幼儿教师队伍总体能力提升;不愿意动用相关资金健全基础设施,影响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违背上级部门政策文件精神,不开展教师活动,缩减必要的运行经费支出[4]。
(四) 幼儿教师缺乏发展动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明确
首先,随着国家政策变化、各级政府对于人才资源重视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就业市场不断繁荣,就业机制革新,各类人才与作为招聘单位的普惠性幼儿园间双向选择,为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统一分配”等过时的就业制度影响逐渐消退。然而, 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高、就业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学前教育体系内部匮乏的人才供应与大量的招聘岗位需求仍然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其次,造成普惠性幼儿园教师队伍总体绩效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普惠性幼儿园幼儿教师缺乏发展动力,这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幼儿教师入职标准偏低导致的专业能力不高,其二是教师参与由政府或幼儿园组织的进修及培训积极性偏低。
最后,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幼儿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基础与发展蓝图,在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实际情况是,相当比例的幼儿教师存在着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盲目填写相关材料,对于政府部门要求应付了事,缺乏完整、系统的发展规划。
三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的策略
(一) 社会层面
1.各类媒体传递正向舆论信息,引导社会对幼师职业形成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系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社会舆论作为群体性的社会意识,通常是一定阶层或社会集团所做出的具有明显阶层特征的、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做出的公开评价。社会舆论是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动机因素,也是影响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教师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各类媒体、自媒体人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升整体团队的社会责任感,以客观务实的态度对有关幼儿园的新闻做出公正的、中立的报道,多方查证、积极沟通、追根寻源、研判真相。
2.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质量。首先,鼓励社会力量为普惠性幼儿园幼儿活动提供场地。鼓励各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市民(居民)活动中心结合实际情况,为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教学或相关问题活动提供场地,将缓解各园所办学活动压力。其次,鼓励社会力量为普惠性幼儿园捐赠教学配套设施设备、玩教具及图书。幼儿园基础设施是幼儿园正常运行、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与基本要素。社会资源的投入,将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后,鼓励社会各方面、各领域人士进行入园培训或举办公益性讲座。
(二) 政府层面
1.探索园所私营性质与学前教育普惠化共存融合新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毋庸置疑是学前教育普惠化工作的领导核心,而政府是普惠性幼儿园的管理主体,在对各园所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当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坚持学前教育普惠化、普惠性学前教育现代的大方向上,通过政府额外补贴幼儿园所有者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动普惠性幼儿园中的营利性学前教育普惠化共存融合新路径,着力创造普惠性学前教育管理运行领域的良好环境,减少阻碍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的阻力。
2.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 接收政府政策评价反馈。一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参加会议的政府代表应当包括对普惠性幼儿园进行监管的政府主管部门代表、涉及到的各部门代表,参加会议的幼儿园代表应当包括各幼儿园园长、各园的一线教师,必要时会议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幼儿家长参加,以期更好地发挥集体参与决策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幼儿教师进行定期访谈。政府部门通过对普惠性幼儿园中的幼儿教师进行定期访谈,可以有效获取信息,了解幼儿园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制定各类政策、完善各项制度的依据。
3.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着力提升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学前教育的普及化与普惠化就是这样一对矛盾:没有学前教育的普及化,就没有学前教育的普惠化,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前者。落实到具体的政府政策上,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宏观管理主体作用,对学前教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应当大幅提升相关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园所获政府财政经费的监督制度,加大对各园所分级考核的力度,完善与物价等因素挂钩的普惠性幼儿园补助经费动态变化机制。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各园所运行过程中的成本核算与分担机制。政府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园所运行中各方承担的比例。最后,因地制宜,提升政府在微观层面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补贴与专项资金制度。
4.建立健全更为稳固的教师待遇保障体制,着力完善人才引入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在学前教育发展全局中,幼儿教师发展是其中的关键部分,故教师待遇保障制度是影响幼儿教师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动机因素,也是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的关节点。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学前教育专门人才的引进工作。幼儿园在招聘过程中,管理者应当采用更具多元化的幼儿教师遴选方式,如组织有条件、有需求的幼儿园管理者采取前往各师范类高校举办现场招聘会。综合考虑应聘者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从业年限、专业对口程度、各类资格证书持有情况等因素,结合幼儿园实际需要与发展规划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引进人才。
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幼儿教师相关的工资、补贴及各类保障制度。第一,政府应建立健全与从业年限、专业能力、职称等级、学年考核等相挂钩的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提升机制与各类补贴制度。第二,政府应当完善幼儿教师考核制度,将民办园与公办园教师在考核标准上做出区分,或采取“双轨并行”的办法, 采用两套平行制度,使得绩效评估制度更加科学有效。
(三) 幼儿园层面
1.完善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革新管理者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增强园所整体办学能力,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绩效水平,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全方位地关注园所运行的各个方面,在将自身关注点扩大到幼儿园运行全过程、各领域的基础上,转变片面化、功利化、庸俗化的行为模式,采取更加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缩减招生人数以减轻教师负担、设置矩阵式的管理结构、注重团队建设,以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补贴补助、关心教师生活。
2.合理利用政府经费补助,完善基础设施,为师资力量发展营造有利环境。首先,幼儿园管理者应当注重场地建设。幼儿园管理者需要加大场地建设的力度, 必要时可以募集资金,完善场地建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幼儿园建设安全标准,确保为广大幼儿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也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其次,幼儿园管理者应当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管理者要重视包括多媒体幻灯片、电脑等现代化设施设备的配备与更新,满足现代化的学前教育体系的要求。再次,玩具、教具、图书的配备也应予以重视。幼儿园管理者应当落实相关人员学习并介绍特定玩具、教具的使用方法。同时,鼓励幼儿教师就地取材,自制玩具、教具,并做好相应的检测评估等安全预防措施。
(四) 教师层面
1.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主动参与幼儿园管理。其一,幼儿教师应当明确个体发展的动机,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动机是欲望转变为行动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个人内在动力。幼儿教师要增强作为普惠性幼儿园教师队伍个体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端正自我管理的态度,增强职业自律意识, 积极总结与反思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其二,幼儿教师应当秉持学前教育体系主体理念,主动参与幼儿园管理。幼儿教师应当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努力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普惠性幼儿园园所管理,推动幼儿园内外部管理机构更趋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机构的作用,积极维护幼师群体的利益。
2.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个人全方位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我们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的发展尤其如此。就作为个体的幼儿教师自身而言,在入职后积极利用各类培训平台,是提高自身教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幼儿教师应实事求是,依据自身实际,分析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幼儿教师通过可以寻求政府相关部门、幼儿园管理者等主体的帮助,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更好地了解当前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个人全方位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应当立足所在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在政府指导下,将自身职业发展与园所发展、全市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制定兼具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短期目标、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并采取切实的行动,努力实现个人全方位发展[5]。3.增强职业道德素养,维护幼师群体职业形象。
首先,幼儿教师应当坚持对于本职业的正确自我认识。幼儿教师应当热爱自己的职业,正确了解并认同幼师职业的神圣性与不可替代性,增强职业发展信心。其次, 幼儿教师应当对于学前教育方面的前沿理论及职业发展梯度有所了解。幼儿教师要在政府与幼儿园管理者的支持下,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于学前教育方面的前沿理论及职业发展梯度的深刻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再次,幼儿教师应当积极维护幼师群体的职业形象。
总之,在各类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个别幼儿园存在的个别问题在舆论的关注下,其影响将无限放大。幼儿教师应当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端正自身行为的基础上,敢于与这类现象作斗争,勇于发声,维护幼师群体形象与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武斌,信任,黄忠清.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9):106-108.
[2]岑朝阳.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J].决策探索(下), 2018(11):30.
[3]李妍君.重庆市普惠性幼儿园运行保障的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2018.
[4]李倩.重庆市普惠性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2019.
[5]王乐,李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5(16):188-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