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精准脱贫的进程中,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贫困群体”,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重视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充分发挥其人才智力优势,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 通过“扶贫 + 扶智”的模式,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对留守儿童进行精准帮扶, 共同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文章主要分析了鄂西北秦巴地区乡村留守儿童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开展的一些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就如何建立关爱留守儿童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精准脱贫;协同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何静,陈春凤 . 高校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0,7(100):86-8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System on Care and Protect Left-behind Children of College Students
HE Jing1*,CHEN Chunfeng 2
(1.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2.Liulin Primary School, Shiyan Hubei)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with the acceler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left-behind children as a special“poverty group”,has become a highly valued and urgently needed reality problem in the progress of w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uilding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Universities can play its talent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in the serving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egrate social government resources,construct“family-school-community-society”integrated service system, to precise left-behind children through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ducation model.That building a long-term integrated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caring for left- behind children.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Qinba area,combine with the practice activities,that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ncreas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sit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grated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成为精准脱贫进程中不容忽视的“贫困人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分别对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出决策部署; 2015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为精准脱贫重点工作任务;2016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在2017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全面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些都为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重视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扶贫先扶智。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充分发挥其人才智力优势,整合社会、政府等多方资源,通过“扶贫 + 扶智”的模式,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 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对留守儿童进行精准帮扶, 共同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本文主要分析了鄂西北地区乡村留守儿童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开展的一些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就如何建立高校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长期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1]。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远离农村,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务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以及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诸多因素,使得子女无法随父母来到城市学习生活,大多数父母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家中,交由老人帮忙照看。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2018 年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 697 万余人,其中 96% 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4% 的农村留守儿童由其他亲戚朋友监护。以鄂西北十堰市地区为例。十堰市地处鄂西北秦巴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大量农村劳动力被迫外出务工谋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存量 341013 人,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76.31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大约 2.21 万人(数据来源于十堰市政府网)。在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重点关爱贫困留守儿童就有 13029 名。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相对比较庞大。
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在当前“精准脱贫”的进程中,庞大的留守儿童和其家庭群体不应被忽视,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缺失、缺少关爱、缺乏安全感、易受侵害等。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给予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帮扶和关注,帮助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龄大都集中在 3— 10 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和性格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春蕾”志愿者在开展关爱活动过程中,对当地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在长期缺少亲情陪伴和教育关爱的状态里,产生了诸多学习、教育、道德、安全、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 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和引导者。但由于父母常年或整日在外务工,无法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孩子只能留在农村或家里由老人帮忙照看,手机或网络成为连结亲情的唯一渠道。长时间下去,父母繁忙的工作和再加上深深的代沟,使得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父母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也无法得到保证,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志愿者调查数据显示,有62.2% 的孩子希望去外地陪伴在父母身边,26.4% 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回到家乡工作,11.4% 的孩子父母在不在身边无所谓。有近 90% 的孩子还是希望能跟随父母,和父母在一起,但却迫于现实无法实现。
(二) 道德缺失和认知偏差
儿童正处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农村,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大多跟爷爷奶奶等祖辈一起生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宽容放任,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对孩子缺乏正向引导和有效的管教约束,往往会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道德真空, 容易养成任性、散漫、厌学、抽烟等不良习惯和逆反心理 [2]。乡村的环境固化了孩子们的梦想和眼界,他们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滋生出拿来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再加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和网络成瘾问题也日趋突出。调查数据显示,有 42.2% 的孩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45.7% 的孩子认为学习是枯燥乏味的,12.1% 的孩子认为学习是无用的, 超过30%的孩子空余时间沉迷于手机或网络游戏, 不爱学习。
(三) 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留守儿童长期居住在乡村,缺乏有效的家庭安全教育和管护。父母和家庭安全教育意识淡漠,学校和监护人监管无力,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缺乏,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极易发生各类意外伤害事件甚至犯罪事件。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疏于安全教育,缺乏安全常识,无力抵御来自外界的凶险,容易引发一些溺水、烫伤、中毒、性侵等安全事件,性侵害、拐卖、虐待等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假期,溺亡、性侵、交通、打架、中毒等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高达 46.8%。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即使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及知识普及, 但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对监护人和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
(四)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需要一个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和陪伴, 与父母缺少沟通和交流,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使留守儿童心理逐步产生异样。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脆弱、孤独焦虑、自闭自卑、严重叛逆、暴力倾向和极端行为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调查数据显示,有 55.6% 的留守儿童比较自卑,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自信心水平较低;有 37.2% 的留守儿童比较乐观,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把时期做好;有 3.5% 的留守儿童比较自信,认为自己非常优秀;但是还有3.7% 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三 高校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作用、优势及发展机制
扶贫先扶智。作为地方高校,近年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依托其地理便利和资源优势,以志愿服务活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组建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团队,长期在鄂西北地区开展“情系美丽乡村,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 系列关爱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精准帮扶,取得 了较好的成效。
(一)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如今乡村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调研发现,在当地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并不缺食物、衣服等物资,缺乏的是理想信念和学习机会。“春蕾”爱心支教服务团,以项目为依托,结合当地乡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和作用,根据乡村文化特色,整合现有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资源,开展“益暖乡村”留守儿童乡村夏令活动项目,设计符合乡村儿童心理特点的活动形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主题游戏、国学教育、故事启发、艺术表达、文艺表演等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广泛吸纳乡村少年儿童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 建立校地合作发展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聚集地,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行动,依托群团组织建立的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乡村青少年宫、爱心家园、希望书屋等一大批留守儿童帮扶阵地,与乡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乡村小学、社区托管班等机构单位合作, 通过校地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利用课余、周末和暑假等时间,积极开展关爱和帮扶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各级政府组织、社会公益机构、爱心人士等也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关爱、精神慰藉、助学帮困、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通过“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社会各方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不断探索完善当地留守儿童管理和帮扶体系的新模式。
(三) 建立成果导向机制
在开展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系列活动的同时, 团队注重于对帮扶结果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以结果为导向,创造性地开展关爱活动,做到精准帮扶,确保帮扶的效果。“益暖乡村”留守儿童乡村夏令活动项目在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同时,通过对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档案,采取定期总结和回访等形式,进行跟踪帮扶;同时,更加善于注重引导他们获得自我和群体的全面成长和提高,提升乡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对心理问题和障碍的预防作用。通过校地协同、多方联动,积极开展文化课堂、素质拓展班、暑期夏令营、爱国主义教育、成长导航等课程项目, 孩子们的自尊力、创造力、耐挫力、团队力、沟通力等能力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学习成绩逐渐好转,性格也变得逐渐乐观开朗;志愿者的交际、逻辑、创新能力和活动积极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培养了大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情操与社会情怀;在整个社会也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和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 关爱留守儿童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近年来,各地各级各单位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工作,积极开展了系列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工作中,总的来说,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调配不合理、队伍建设不完善、协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在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校地协同联动,共同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协同育人机制。
(一)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留守儿童帮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协同努力和合作,共同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协同育人机制 [3]。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需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家庭和父母对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港湾、温暖、关怀和正向引导作用;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侧重于对留守开展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当好学生与监护人中间的沟通桥梁,让其感知到父母的关爱和社会的关心; 加强社区的活动阵地、硬件设施和资源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业余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发挥高校大学生、爱心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 在全社会共同营造正向积极的外部环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帮扶的协同关爱氛围 [4]。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 充分发挥其中介纽带的角色,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态体系。
(二) 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足成为制约基层关爱保护成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系统和信息台账,借助 AI 大数据分析,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运转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乡村振兴,引导农村务工人员有序回流,同时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5],激活家庭教育的内生动力;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乡村青少年宫、希望家园的关爱的作用, 借助民政、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优势, 推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和服务体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 建立专业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
关爱留守儿童、保护未成年人工作,需要全社会多方协同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把握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建立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家庭亲情陪伴、心理困惑、安全自护、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当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专业和智力优势,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构建起一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6];依托高校大学生建立综合性的志愿服务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和能力建设, 打造专业技能水平和爱心奉献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队伍,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帮扶模式, 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7]。
五 总结
在经济转型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在客观上必将长期存在。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载体,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构建“家庭 - 学校 - 社区 - 社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构建地方高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 [8],共同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余倩倩,郑海锋,郑淇,等 . 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永春湖洋镇为例 [J]. 教育现代化,2020,7(03):70-72.
[2]史胜利,徐会敏,安娜,等 .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浅析 [J]. 教育现代化,2019,6(47):209- 210.
[3]国务院 .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 [2016]13 号 [A/OL].(2016-2-14)[2019-09-14]. http:// 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4]苏贵 .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探析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5(6):177- 179.
[5]陈继旭 . 社会生态视域下留守儿童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23-26.
[6]庞俊,李雪萍 . 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构建 [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1):15-18.
[7]何静,陈春凤 .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2017(07):90-91.
[8]任靖宇,董晶晶,解佐欣,等 . 实践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载体创新 [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04): 142-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