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化学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有些抽象,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本文以“物质的量”为例,介绍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将课堂内容进行重构,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并进。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课堂;重构
本文引用格式:李炜琴 .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护理专业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以“物质的量”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2):181-184.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emistry clas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core literacy
----take "the amount of substance" as an example
LI Wei-qin
(Nanjing Vocational Health College,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culture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major, but the course has a lot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ome abstractions, which makes students tend to be afraid of difficulties.This paper takes "the amount of material" as an example, introduces how to reconstruct the classroom cont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e literacy concept, to abstract it into intuition, to make it lively and interesting, and finall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Chemistry class; Reconstruction
一 引言
2014 年 3 月 30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1]。那么,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3]。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长期培养形成。各个科目的课堂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良好场所。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一线教师更应抓住机会,重构课堂,从教书走向育人,最终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是以护理岗位的需求作为标准,通过 5 年学习,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并能顺利地通过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基础化学作为支撑,融入人文素养,渗透护理职业理念,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结合, 着眼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4],区别于普通高中的化学教学。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也是按照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学习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上去深入认识物质,建立物质的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由此,笔者探究了题为“物质的量”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大纲和社会热点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下面将围绕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实施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介绍笔者对本次课的重构。
二 设计思路
《物质的量》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部分内容,共 1 课时[5]。这部分内容是化学定量计算的敲门砖,占据基础地位。只有学会使用“物质的量”这个基本物理量之后, 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等计算。这节内容是抽象的概念,教师教起来困难重重。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讲解这个核心概念时,却无任何用武之地。学生在初中接触的都是具体的事物,依据质量进行计算。一下子转变方法,知识陌生,无从下手。学习过程枯燥, 形式单调,学生毫无学习的动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名人故事、计算感悟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首先踏出第一步,乐于参与课堂。接着,在研究教材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整合课本内容, 分化概念,制作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获得学习的成功感、满足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让学生从乐于形式过渡到乐于学习。最后,互动式的游戏界面,激发学生的做题欲望, 及时的效果反馈,鼓励学生自行思考。由于概念的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丰富的素材,如图片、微课、学生探究活动等,达到将抽象的概念可视化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直观地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认识物质,着力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桥梁,进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等概念的理解。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并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建构者,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学习的幸福感,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乐于学习,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着重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通过列举事实,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突出的特点是概念多而抽象,这些词汇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如物质的质量等会产生冲突。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能说出物质的量的符号和单位;能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能进行物质的量和微观粒子数目之间简单的运算。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物质的量的概念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确定,为了凸显重点,笔者通过两段微课, 化抽象的概念为生动具体,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概念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而生动有趣的课堂互动练习也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体验概念生成的美好。
本次课的难点是如何推出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中可创设情境,突出学习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可从生活中的计量引入。笔者布置了课前任务,学生识别二维码,领取任务, 去超市购物,并拍照上传互动平台,随之小组合作讨论。这些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计量方式,得出微观粒子的计量形式是集合体, 顺理成章地引出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突破了难点。
四 课程实施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6],笔者将本次课程分解成以下六个方面。
(一)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2’)
通过情境创设,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展示国际七个基本物理量,从而初步认识“物质的量”。从英文的角度“amount of substance”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这个物理量讲的到底是什么物质?数量又是多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正式揭开这次课的学习目标。
(二) 任务驱动,引入课题(10’)
课前布置任务——请同学去超市寻找以“包”、“袋”、“粒”、“个”、“箱”、“件”……为单位的物品, 并拍照上传。
学生扫描二维码,获取任务,上传图片至教学互动平台。
课堂上,教师展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找到了一包大米、一袋瓜子、一箱牛奶、一件衣服……并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随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对于较大物体和较小物体计量方式的区别,学生总结出来比如大米、瓜子等较小物体以集合体的形式呈现更为合适,从而引出微观粒子的计量方式也应该是集合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物质的量到底是什么,引入课题, 也顺利地突破难点。
(三) 观看微课,习得新知(12’)
本次课的两个核心概念的凸显,则是通过两段微课《物质的量》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由微课的主角李花花老师介绍概念。在两段微课结束时,李花花老师也都提出了一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归纳提炼概念的关键词,翻转课堂,学生成为概念建构的主体。
在物质的量这段微课里面,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符号、单位,并指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课前任务的大量铺垫,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微观粒子的计量方式是集合体。这段介绍用时比较简短,语言也比较精炼。
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这段微课里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1mol 物质里面所包含的微粒数是如何确定的过程,笔者嵌入了一个短片,邀请学生参加阿伏加德罗常数大会,以生动诙谐的手法使得学生理解这个标准是如何得出的。
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除了微课的播放之外,还融入了科学家阿伏伽德罗的事迹。这位科学家初中时候成绩并不好,但是他没有放弃,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个人理想,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物理量,以此鼓励学生不断的追求梦想,终能成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通过计算感悟6.02*1023 这个数值的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有 6.02*1023 粒大米够全中国人吃多久?学生纷纷猜想,有的说吃一天、有的说吃三个月、有的说吃一年、还有的说吃一辈子……当老师带领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得出够吃 1000 亿年时,学生都惊呆了。这样案例的使用,使学生能更直观深刻地感悟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巨大,以及物质的量只适用于表示微观粒子, 而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四) 互动反馈,及时巩固(6’)
概念习得的效果则是通过当堂反馈以检验,在每一个概念讲完之后各安排了一个互动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不一样的练习题模式, 不断地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新的概念得到及时巩固,引导学生建立各个概念之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认识宏观和微观的联系。
(五) 相互转化,应用升华(10’)
概念掌握最终体现在灵活运用。回归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快速口算,发现两个新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公式。例题的讲解,一是规范做题的演示,二是不同难度的例题,则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随后的课堂练习,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题目有易有难,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 既能享受到成功和快乐,也能获得知识的提升与思维的拓展。
(六) 归纳小结,评价反馈(5’)
最后的归纳总结分两个部分,一是教师归纳总结整节课的知识点,二是布置课外作业,除去简单的概念巩固,更多的是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设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查阅资料。最后发放反馈评价表,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完成自评、互评和师评, 并由小组总结完成后交予课代表分析保管。
五 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 7 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属于重要的基本概念。以物质的量概念为基础, 可以得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些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概念。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及科学研究中。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建构,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间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 3W 来概括。具体来说,三个 W 分别为: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物质的量时,为什么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 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表示什么涵义? 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也可以以 3W 为标准,检验学习的效果。当然物质的量是整个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学生一时还不适应这个新的表示方法,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或计算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只有在后续教学中,帮助学生反复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并不断地纠正出现的错误,才能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较灵活地运用这一概念。
本次课结束之后,笔者和学生们进行了沟通交流,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个概念, 但是运用起来还不熟练,尤其读起来,感觉比较拗口。而二维码的形式、微课的展示、互动式的题目则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感觉计算不再那么枯燥无聊,原来自己也可以参与进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7]。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已经掌握的知识,以这些经验和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才会主动的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新、旧知识同化于同一体系中。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 [8]。知识是载体,过程是途经,情感态度是升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需要在真实问题情境下才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任务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9]。当今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未知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我们要用心设计每一节课,才能有效地培养高职护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华 . 初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6(13):17-19.
[2]刘 春 宇 . 我 国 数 学 核 心 素 养 研 究 综 述 [J]. 教 育 教 学 论坛 ,2017(41):117-118.
[3]钟启泉 .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N]. 中国教育报 ,2015-4-1.
[4]项岚 , 夏振展 , 仇冰洁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化学教学探析 [J]. 职业 ,2018(09):77-78.
[5]许颂安 . 化学 [M]. 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5:7.
[6]韩利平 . 教有法 , 教无定法 , 贵在得法——《写作教学模式论》书评 [J]. 读与写 ( 教育教学刊 ),2015,12(12):58-59+175.
[7]黄平 , 李太平 . 教育过程的界定及其生成特性的诠释 [J]. 教育研究 ,2013,34(07):18-27.
[8]郭世杰 .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转变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8(13):30-31.
[9]张学红 , 等 . 对核心素养下中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本认识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5):382-3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