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会与挑战同时摆在了高职院校的面前。本文从对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着手,分析总结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协同问题。在供给侧改革指导下,解决高职院校应该从精准人才培养定位、完善专业课程体、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场地建设两个方面提高办学能力、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协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协同
本文引用格式: 任清海 . 供给侧改革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问题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2):20-23.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deman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supply side Reform
REN Qing-hai
(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yang Henan)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the demand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the society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placed in fro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for skilled talents, and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deman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pply side reform, to solve the proble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ordinate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for tal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accurate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improv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mproving the school running abilit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raining site, 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Supply side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Social demand; Coordination
一 引言
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情况下,社会生产一线对具备高素质高技能高可塑性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遇和挑战充分摆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面前。而现如今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短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对应性较差;高职培养学生的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不对接。随着我国社会各行建设的高速发展,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化革命的不断创新,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层出不穷,社会生产对高素质、高技能、实践型和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因此,对供给侧改革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二者之间的协同对推动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软硬件建设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1]。
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协同问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协同问题可以从新常态下人才素质要求、新常态下人才专业技能要求和新常态下技能资格要求三个方面分析。
(一) 新常态下人才素质要求
新常态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心理及身体素质方面有了较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所需人才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同时也要具有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的责任感事业心。但目前,普遍存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淡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就业创业指导而淡薄职业素养规划、注重人才批量生产而忽视职业个性化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普遍是高的, 但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辅导引导,职业素质在某种程度是环境的产物,需要把学生放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培养,所以实景化实训实践是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 新常态下人才专业技能要求
知识应当全面,基础扎实,一专多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高的技能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利用所学知识经验独立分析解决生产实践的具体问题。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职学生掌握一定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是明确的,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是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所以在学校的培养上要注重实践实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实景化实训室开展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毕业就能上岗,或者经过短时间简单岗前培训就能胜任岗位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和软硬件的开发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的高职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与传统的本科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性,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实际实践使用还没完全得到无缝连接,需要高职院校继续向社会生产一线学习,积极创新,打通与社会需求协同的最后一公里。
(三) 新常态下人才技能、资格证书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仅仅在学历上,而且要求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 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 1+X 证书的制度。“1”表示学历证书 -- 指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完成所有学习课程,获得相应的成绩或学分后获得的学历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是表明持证者具备了某种岗位的上岗资格凭证,或者表明持证者具备相关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 要求人才不仅有学历证书,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夯实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专业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又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协同问题存在的原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协同问题的存在,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决定的,也是高职高专教育在发展初级阶段存在的发展问题。高职教育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产物,再加上社会需求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协同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景性, 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实践场地建设等等都要紧密结合社会生产一线需求,这样才能使培养人才直接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否则就是脱离了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 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
高职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因此高职的“高等”、“职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
第一,以培养劳动生产一线的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第二,为满足社会需求,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应用能力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和强动手能力强等特点;
第三,理论实训一体化、定岗实践教学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便实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动手能力;
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新型师徒关系是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
第五,多方位、多层次开展校企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识往往仅仅局限于成绩差的学生不得已才上的大学,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低,学生考不上本科后的无奈之选,甚至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推迟进入社会的缓冲区,因此,在层次地位比普通本科低一筹。同时,高职学生与本科和技校来比,本身有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意味存在。另外,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扩大招生,却缺乏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没有突出、强化高职教育的特色, 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太准确 [3-5]。
第二、课程体系设置有待改进。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教育无实质性区别,按照专业所需的知识分门别类开展各自独立的课堂理论教学,并且理论教学课时太多,实践实训教学沦为参观性实习,特别是一些工科类专业,实践实训环节严重不足,再加上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较差,在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下, 就会出现理论没学好,实践动手能力又欠缺,无法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技能实践能力的要求,背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初衷。高职教材也与培养目标严重不适应,高职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或删减版,而应该是专业知识的综合版。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职院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特性要求师资队伍不仅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生产操作能力,大力聘用社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育教学。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生产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引导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社会生产一线中发挥光和热。
第四,人才培训硬件环境有待与社会无缝连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人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要课题理论教学,更重要是与社会生产无缝连接的生产一线实景实践教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大力和大规模建设与社会生产一线无差别的实训实景场地,使学生所学就是一线的生产技能,学生在校所学与工作所用无缝转移。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建立的实训室专属于教学而与社会实际生产存在不小的差距,甚至有的是按本科院校一样建立实验室,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
四 供给侧改革指导下协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策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就是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涉及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践软硬环境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学习评价制度等等都必须来源于社会生产需求,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
(一) 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紧密结合企事业生产实践的人才培养
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社会给予厚望,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自然落在高职教育的肩上。这种高素质高技能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是未来生产企业不可或缺的技能技术能手或工艺大师 [4,6]。但是,现实中大众化的高职教育距离社会给予的厚望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高职教育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还需要走较长的路。为了缩短差距,就必须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紧密结合企事业生产实践, 与社会实践需求全方位接轨,甚至将社会生产一线全息搬进校园、搬进课堂,或者是将学生的学习搬进具备实景化的生产一线实训实践,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又具备高技能高素质、与社会生产一线高切合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面向相关产业生产一线、紧密结合企事业生产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不二选择。
(二) 完善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就业教育为核心,把课程体系的分解到若干个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里,逐一分解、细化岗位能力要求,形成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利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根本原则,加强实训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 加强高职院校软硬环境建设
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训场地建设两个方面提高高职院校软硬环境建设。通过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鼓励教师到各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学习等方式使得师资队伍不但有基础理论知识,也有高超的课堂教学组织水平,而且具备生产一线过硬的技术实践操作的双师能力。同时,在教材方面大力开发专业课程的校本教材,使教材紧跟社会生产一线技能需求。
大力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实训场地和基地或大力引企业生产线进校,使得实践实训场所是对社会生产一线的完全拷贝的实景场地,以便满足学生进行情景式实训实践需求。通过实景式场地实训实践, 为打通学生到工作岗位的无缝接轨提供条件,从而保障高职学生提前对社会工作实际的了解,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以便理论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的技能与实际工作技能无缝直通。
(四) 加强理论实践能力双高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生产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培养力度的同时,充分吸纳社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加和组织教学和实习实训,从而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理论不脱离实践,理论服务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检验理论,实践加深理论学习,实践巩固理论。
(五) 改革完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制度
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变期末的试卷考试为课程的过程考核。通过过程考核,不但方便教师找出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待完善的地方,而且也便于学生总结听课学习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对教学进行反馈,提高教和学的效果。通过过程考核这一反馈信息使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行为和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查漏补缺,从而不断促进“教学相长”。也就是说,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存在的疑问、发现学生存在的困难,分析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经验并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工作,持续改进;而对于学生,则可以通过课程过程考核,实现在做中学,通过做,得到学的目的。
五 总 结
通过剖析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总结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协同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供给侧改革指导下,解决高职院校应该从精准人才培养定位、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场地建设两个方面提高办学能力、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协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7]。
参考文献
[1]徐明霞 . 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视角 [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 (30):57-58.
[2]符运能 .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J]. 人力资源管理 ,2018 (3):263-265.
[3]周密 . 基于社会需求的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J]. 现代营销 ( 经营版 ),2019(10):229-230.
[4]史超超 . 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中旬刊 ),2018(1):96-97.
[5]汤兴荷 .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 2017 (11):57-60.
[6]张建松 . 河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完善路径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5): 87-91.
[7]廖洁丹,邓桦,何永明,等 .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一体化共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57):25-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