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更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从科技创新团队成立的目的意义,团队创新创业一体化培训体系,创新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团队运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经过近三年探索实践,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李敏 , 等 .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2):28-3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construction
LI Min,LIu Jun,Du Ji-he,YING Yuan-s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System of the Education Ministry of China, Chongqing)
Abstract: Forming a university stud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For more effectively exert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the explor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ree aspects: the purpo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 tea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ion training system, innovative practice instructor team, team operation safeguards. Through the practice test for nearly three year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Education system
一 引言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主力军,是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在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基本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因此,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由技能互补的大学生及研究生组成,有共同学习或科研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开展创造性、创新性研究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 [1-6]。团队目标是通过团队合作, 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且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7,8]。
二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目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本职是以某一学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组建学生团队,提供创新平台,探索培训体系、制定保障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主要目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1)为学生参加电子信息类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一个自由创新实践平台。没有团队之前,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现状基本都是申报项目积极,完成项目很难,问题主要在于学生拿到项目后因实践经验不足入门困难,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容易放弃,开展项目所需要的硬件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使用困难。有学生创新团队、团队指导老师和团队实验室支撑,项目入门有高年级优秀学生培训指导,遇到问题有指导老师协助指导,同事,团队创新实验室全天24 小时面向团队学生开放,这样一来,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的兴趣、项目完成质量极大提高。
(2)创建创新实践培养新体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赛水平日益精进,而不是昙花一现,科学的培养体系非常重要,这主要体现培训过程的可持续性,而不是临时组队,匆忙参赛,因为创新实践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历届团队人员的专业指导和相关资料的传承对完成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所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梯度的创新实践队伍, 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实现项目经费的统一管理,减少经费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学校每年对各种科研训练项目和各种科技竞赛的经费都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学生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地购买各种元器件和工具,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如果统一管理,团队为每个科研训练项目团队和竞赛团队建立一个元器件使用记录表,学生需要元器件和工具提前拟好元器件领用申请表,提交到指定负责人处,以按照约定时间领用,在项目结题和比赛结束时,没有用完或者可以再利用的元器件和工具统一回收,减少很多不必需要的资源。
三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 构建团队创新创业一体化培养体系
秉承“理论→实践→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以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由创新创业兴趣引入培养层、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层、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高层三层次和大学生课外科技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实训与实践等实践活动融合贯通的创新创业一体化培养体系,形成兴趣带动学生、项目带动团队、实践带来创新的创新创业一体化培训模式,培养体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体系
学校各创新团队每年定期面向相关专业学生纳新,学生进入团队后,依据自身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 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和指导教师团队)进入创新团队各培养层。创新创业兴趣引入培养层,主要针对没有任何创新实践经验的学生,通过团队实验室参观、往届优秀作品介绍、团队优秀学生成长经历分享以及团队开展的系列讲座引导其树立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 通过团队日常培训训练其基本动手能力,通过参与学校举办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智能汽车技能竞赛”、“电子电工技能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培养工程认知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层,主要针对有一定实践经历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部分来源于兴趣引入培养阶段选拔出的学生、一部分来源于团队纳新面试表现优秀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进入团队后,团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组成创新实践小团队,一般 3-5 人一队,本培养层主要培训学生参加综合性科研训练项目和全国性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组织参赛前的培训和参赛过程的指导,通过综合性创新实践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高层主要针对取得优秀创新实践成绩、实践动手能力、软件编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根据学生毕业以后想去的方向不同,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针对毕业想继续深造,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引导这部分学生进入学校相关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部分科研工作,以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为大学本科毕业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个方向针对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同学,引导这部分学生到企业实践或自主创业,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 建立高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团队
高水平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指导教师团队,以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 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加入创新实践指导团队,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培养与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互通,核心骨干教师相对稳定,年龄、职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学团队。
(1)吸引高水平教师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鼓励他们把科研项目中的某些环节转化为创新实践项目,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参与实践。同时,支持教师开设通识类创新实践课程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思维,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2)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加入指导教师团队,他们在指导学生实验实践项目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实验实践技术平台开发与管理研究,使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实践项目过程指导,对指导方法团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3)利用助教岗位、聘请创新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作为助教和助管,协助团队教师管理团队创新实验室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发挥学生传、帮、带的优势。
(4)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团队校外导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实践经验。支持他们不定期在团队开展专题讲座,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业兴趣。
四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运行保障措施
为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正常运行,学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1)建立了多层次、全开放的硬件实验实践平台。依托学校基础教学实验室、工培中心、学院专业实验室、学院科研实验室以及团队自建实验室, 联合校企合作基地,构建了分层次、开放型的创新实践硬件平台,硬件平台下面的各实验室面向团队成员 24 小时开放,学生预约后可随时进入实验室从事创新实践活动。
(2)学校给予每个创新团队一定的日常运行经费和每一项科技竞赛活动的专门材料费支持,以支持团队开展日常培训活动,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
(3)及时将校级、市级或国家级的项目申报信息通知学生,定期开展项目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开展项目申报。
(4)为学生参加创新实践项目提供技术支撑。设置专人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申报,发挥学校创新实践指导团队的作用,回答学生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协调学校的教师资源和实验室资源,为团队学生申报项目提供条件。
(5)针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学校组织专人对团队学生开展动员工作,组织指导团队和有意愿申报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6)进行科技竞赛赛前培训。针对每一项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组织成立专门的竞赛培训工作组,负责竞赛的报名、赛前培训、参赛队员选拔以及集中技术指导工作。
五 实践案例
本文提出的大学生科技团队建设方案实施以来, 学校各科技创新团队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成绩增长明显,其中智能汽车创新团队实践效果突出。
重庆大学智能汽车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团队老师的努力下,经过近 5 年建设,建立了重庆大学智能汽车创新实验室,成立了两个校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了多种校内外电子信息类科技竞赛活动,形成了梯度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软硬件建设都取得丰富成果。
(一) 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实验室成立以来,吸引了来自光电、电气、自动化、汽车等多个学院的教师加入,实验室现有指导教师 12 名,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3 人,高级工程师 3 人,工程师 2 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校开设了全校公共选修课程 2 门,立项教改项目 6 项,开发包括单片机多合一实验箱、智能汽车创新教育机器人、电子电路综合培训平台等仪器设备 15 套。
(二) 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
本实验室占地面积 450m2,为了实现所开发仪器设备的量产,实验室购置了 PCB 板自动焊接贴片生产线 1 套,PCB 激光雕刻机 1 台,精密激光切割机 1 台,高精度 3D 打印机 1 台;同时,为了实验室项目的开展,购买了 20 套高频高精度测试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
(三) 人才培养
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信息类竞赛项目,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校内开展“智能汽车科普竞赛”与“智能汽车基本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内科技竞赛活动, 积极组织两项针对低年级学生竞赛。竞赛成绩不断取得突破,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取得丰硕成果: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全国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8 项、二等奖 6 项,西部赛区一等奖 20 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重庆市一等奖 12 项。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5 项。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 1 项。“博创杯”移动机器人竞赛获得全国三等奖1 项、西部赛区特等奖1 项、二等奖 1 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优秀 2 项,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SRTP)获优秀项目一等奖 6 项。
参考文献
[1]花向红,邹进贵,王中全等 . 测绘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37(2):261-264.
[2]李明智,隋江华,于洪亮等 .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18(7):51-52.
[3]吴春英,白鹭,谷风等 .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35(6):45-47.
[4]尹洁,李锋 .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 大学教育 ,2016(5):21-22.
[5]曾小君,李巧云,付任重等 .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 [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8,16(1):109-110.
[6]李波,陶孟仑,陈定方等 .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特性的团队建设研究 [J]. 文教资料 ,2017(28):129-131.
[7]李志英,王迎进,杨小峰 . 建构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模式 [J]. 广州化工 ,2017,45(13):185-186.
[8]黄杰,梁培,沈为民 . 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特征分析及启示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6):9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