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现代化新型船舶企业的发展,国内船舶动力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间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增强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和船舶工程素养,已成为国内船舶动力类人才培养的改革共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及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通过对传统课程体系、知识模块、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过程的改革实践,探索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存在的不适应问题。
关键词:船舶动力类;人才培养;渐进式
本文引用格式:万超 , 等 . 船舶动力类人才多过程融合渐进式培养探索与实践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2):24-27.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Gradually training ship and power talents with multi-process Integration
WAN Chao,YANG Xing-lin,WEN Hua-bing,WANG Jun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Zhenjiang Jiangsu)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hip enterprises, there is a certain inadaptability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domestic ship power talents and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hip engineering qua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of shipping power talents in Chin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and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alent training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knowledge module, teaching content and ability training process.
Key words: Ship and power; Cultivation of talents; gradually
一 现状调查
当前社会“用人难”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 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 [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加强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作为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保持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船舶动力类相关专业是学校的特色彰显,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类似问题。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的调研发现, 国内船舶动力类人才培养在实践创新能力、船舶工程素养等方面与船舶行业需求不相适应,例如在船舶生产一线岗位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船舶设计新技术工具应用与交叉专业知识、制造过程岗位与工种协同与协作能力、传统生产技术与现代生产效率改进意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培养船舶动力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实现动手能力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工程素养符合企业技术内涵、团队精神适应工作需要、创新意识促进企业发展,因此重点围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线, 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创建五步渐进式培养方法,构建多过程融合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多维度、多举措综合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 创建五步渐进式培养方法
人才培养以企业对工程实践能力需求为基点, 遵循能力发展从意识到思维习惯形成的客观规律, 引导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并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在知识学习、实践动手和协作竞争中实施五步渐进式培养方法,最终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1)意识引导阶段,面向初入高校的低年级学生,开设以教学名师、专业负责人、学业导师、海归博士为主力的系列学术讲座。围绕专业认知教育、学业生涯规划、求学科研之路、中外大学对比等方面, 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和萌动其创新意识。
(2)兴趣激发阶段,面向具有一定学科基础的中低年级学生,实施以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为代表的“第二课堂”教育。促成大学生 100% 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融入教师科研项目、校园科技活动来带动和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
(3)体验增强阶段,面向接触一定专业知识的中高年级学生,引入船舶驾驶实景仿真实验平台, 让大学生模拟体验船舶驾驶;提供轮机仿真实验平台,使大学生自主设计船舶主机、辅机、螺旋桨匹配等各类实验。同时鼓励大学生申报开放选修实验融入专业实验室,在自主参与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感知。
(4)荣誉激励阶段,通过参与全国、省市的各级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获得感与荣誉感,增强其积极参与的原生动力,厚植大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船舶动力类大学生广泛参与“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等赛事,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5)竞争创新阶段,巩固大学生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和科研项目训练的培育模式。选派双师型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将课程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紧密衔接。邀请行业名企的专家学者开设专业前沿讲座,聘任技术骨干联合指导实习和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加入相关企业研究中心与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相关科研和工程设计项目 [3],在竞争中激发个人潜能。
三 构建多过程融合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行业发展引领办学方向,企业需求决定人才内涵。实施基于“课内教学、实践认知、工程实训、科技创新、团结协作”多过程融合的教学体系改革,将通识教育、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凝练为行业需求引导模块、多元融合成长模块、素质聚集提升模块,各模块相互耦合以动态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行业引导来源于定期开展的企业调研,归结为企业在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现实需求,直接牵动着现有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形成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其中特别要发挥好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在学生指导中的引领作用、专业建设中的智囊作用、校企联合中的桥梁作用。
多元融合则需要各教学体系平台间的有效衔接。首先从行业需求导出并明确大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后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配置教学资源、构建学习环境;实施成果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运用实践实训、创新协作等平台,助力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养成;在有效评估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定期的、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闭环式管理。
运用 OBE 理念系统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OBE 理念倡导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照企业的要求清晰定位出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构或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组建适宜的师资队伍,构建创新方法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最终有效实现大学生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全面提升 [4]。
四 打造品牌科技活动支撑能力提升平台
能力提升平台与实践课程体系紧密联系互为支撑,丰富和提升平台体系的功能和层次,对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巩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具有关键作用。以往多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能力提升平台散乱无章,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管理, 直接导致培养有变革但是能力难提升,改革有举措但是成效不显著。通过研究与梳理,将现有课程与平台内容进行整合与衔接,逐步构建和完善为课程体系与能力平台互为耦合、协同发展的能力培养支撑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创办的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已经成为江苏省内外相关高校广泛参与的品牌科技活动 [5], 同时将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专业特色型科技创新活动引入,让学生有机会获得行业广泛认可的能力认证。此外依托学校倡导和发起的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 [6],将轮机维护与修理、工程导论、船舶机舱数字化交互式实训、船舶轮机虚拟仿真实验等国家级、省级教学资源纳入平台共享,合力共建实践能力提升平台。
五 人才培养改革初见成效
五步渐进式培养方法实施后,我校船舶动力类专业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行为有了长足的进步,实践创新活动参与度已达 100%,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在多过程融合的开放式教学体系运行中,专业课教学保持不低于 10% 的内容更新,学生得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掌握了TRIBON、FORAN、SB3DS 等专业技能软件。在体系与平台的培育下,一大批学生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等专业特色型活动展现出优秀的能力素质,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的成效。特别是由我校创办的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连续多年吸引了全国 30 余所相关高校近 2 万名学生参与,促进了江苏省内外兄弟高校间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交流。近五年来我校船舶动力类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 98% 以上。麦可思第三方数据显示,我校船舶动力类毕业生职场表现被认同“大部分”或“全部”为“很好”或“较好”的比例接近 85%。船舶动力类相关专业在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国本科教育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等评比中处于优势梯队。整体专业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等机构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六 结束语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高等教育改革 [7], 其目的是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唯有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展工作,才能保持人才培养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纪忠 , 等 . 基于“五位一体、多元融合”的卓越农林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8):15-16,23.
[2]王丽娜 , 等 . 精神素质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融合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J]. 教育现代化,2018,5(32):126-129.
[3]曹爱霞, 等. 船舶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教育现代化 ,2018,5(22):14-15.
[4]李定珍 . 基于 OBE 模式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8,5(04):40-41.
[5]万凌云 . 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在镇江成立 [N]. 扬子晚报 ,2016-12-05.
[6]镇江发布 . 首届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 [N]. 新浪网 ,2018-12-02.
[7]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N]. 教育部网站 ,2018-06-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