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而合理的创新课程体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所实施的一种渐进式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该体系通过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作业、机械创新设计、汽车复杂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五个基本环节或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实践与专业课程的有效与深入融合,构建面向专业方向的立体创新课程体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课程体系具有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关键词:创新课程体系;渐进式一体化;车辆工程专业;创新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来鑫,郑岳久,张振东,等.车辆工程专业渐进式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3):145-146.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也受到了各级政府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1-2]。很多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进行有效推进及多部门协调管理[3]。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然存在以下问题:①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得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不能普及与深化,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多样性等需要加强;②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不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靠“突击”开设一门课程或开办一次讲座就能得到实现,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有效推进。另外,创新课程应具明确的针对性与载体,因此应该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专业课程中,相互影响与促进[4-5],构建一体化的创新课程体系。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种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并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本文所构建的创新课程体系对车辆工程专业及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 渐进式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如果在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谈所谓的创新往往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创新”出来的东西往往质量不高或不切实际。同时,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有计划融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车辆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另外,学习与能力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考虑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在知识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能力。基于以上原因,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构建了一种渐进式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图1为构建的渐进式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示意图。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大作业、机械创新设计、汽车复杂系统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或教学环节贯彻整个培养周期,结合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地对创新能力进行提升,实现“由浅入深”、“逐层推进”,构建完整的、全面的创新课程体系。
(一)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第二学期时,设置了2.0个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全校性公选课程,包括《创业概论》、《创业风险与危机管理》、《企业创新实践》、《科技创新方法》等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主要是培育与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后续创新创业实践打下理论与方法基础。另外,为了体现课程体系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学生不修读以上课程,通过自主学习通过体现创新创业资格和能力的相关资格证书、实习实践等经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认定后可获得这2.0个学分。
(二)创新创业大作业
从第三学期开始,设置了创新创业大作业环节,将创新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融入创新创业大作业课程。该环节包括了1.0学分的创新大作业和1.0学分的创业大作业。该环节以所学专业为基础,必须通过成果认定的方式才能获得2.0学分。认定的成果不设固定形式,但注重成果的专业水平。每个专业设定相应的学分认定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则无法获得该学分。具体成果包括高水平学术论文、授权专利、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实验、创业实践等。该环节以兴趣引领、课内外联动、项目驱动、成果导向,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倒逼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三)机械创新设计
在学生修读基本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从第四学期开始开设机械创新设计课程(2.0学分),该课程以具体的机械创新进行案例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对典型的机械创新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并引导学生对机械创新方案进行设计、撰写及汇报,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四)汽车复杂系统综合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对复杂汽车系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在第六、七学期(已修完主干专业课程)开设2.0学分的《汽车复杂系统综合设计》课程。该课程采用导师制,学生分成小组在两个学期完成以下内容:第六个学期通过结构解剖、参数测绘建立汽车复杂系统的三维实体结构模型,借助工程分析软件建立汽车复杂系统的性能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参数变化对汽车复杂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第七个学期通过学习汽车复杂系统的设计案例,掌握汽车复杂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并通过设计实践完成汽车复杂系统的优化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毕业前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该环节中学生应该促使学生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与研究。该环节中学生完成以下工作:①在校企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总结,完成开题报告和一篇关键英文文献的翻译;②综合运用本科学习阶段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解决汽车或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主要包括: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和理论论证,设计计算和优化,结果分析和改进建议。③完成毕业设计,包括:设计图纸,研究报告,或专用软件和程序,以及毕业论文。通过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达到汽车工程师初步的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今后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技术设计、技术支持和应用、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或课程的学习,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能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专业问题进行创新,形成真正的、持久的面向专业方向的创新能力。
二成效分析
所设计的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在两届学生中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比例增大。在具体专业能力方面,对汽车复杂零部件的建模能力、对汽车复杂零部件性能的仿真分析能力、对工程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多因素决策能力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些都是专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成果方面,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取得了以下成果: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4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EI论文3篇。
三 结语
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所构建的渐进式一体化创新课程体系,并对实践成效进行分析。该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将创新教育覆盖整个大学培养周期。基于专业特点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作业、机械创新设计、汽车复杂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五个基本环节或课程,形成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能力的创新能力渐进式培养过程。实践结果表明这种结合专业课程的创新培养体系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系统地训练学生面向专业问题的创新设计与研究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海鸿,于方丽,唐健江,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材料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究[J].教育现代化,2019,77(6):48-51.
[2]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8):77-86.
[3]朱家德.高校创业教育的三重突破:事实、组织及理念[J].现代大学教育,2018(6):101-107.
[4]吴鹏,徐韬滔.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性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32):189-190.
[5]徐丽军,张芳兵,周韦华.基于地方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52):25-26+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