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开展《大学计算机技术》通识核心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计算机课程,强化思政内涵,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价值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技术;融合;课程思政
本文引用格式:肖乐 , 等《. 大学计算机技术》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研究 [J]. 教育现代化,2020,7(32):104-106,11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Integrated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technology"
XIAO Le, QIAN Zhen-jiang, YAN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Abstract: guided by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foundation of virtue and morality,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s the guide, actively carry out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Technology” general core course “Curriculum Thinking” Teaching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university computer courses,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guide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cultivate students’ value selection ability,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uter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urriculum thinking
一 《大学计算机技术》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根据会议精神要求,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非思政课程教学的各环节。
《大学计算机技术》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计算机通识核心课程,要求大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2]。《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寻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点,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发展, 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积极有利的思想信念,担负起历史的使命,社会的责任,激励大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创新的信念,激发学生在当下努力学习、储备知识技能的勇气和信心 [3]。
二 《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为人文精神的渗透,二为引导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渗透融入《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4]。
(一) 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融入“中国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5]。
通过讲解计算机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从计算工具演化成了人脑和思维的辅助工具,知道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工智能的逐梦史 , 如图 1 所示。我国计算机的逐梦史开始于 1958 年 8 月 1 日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103 机诞生,随后又研制了大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1983 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 -I 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发展迅速,跃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当中。我国是第一个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制造了超级计算机的国家,2011 年我国拥有世界最快的 500 个超级计算机中的 74 个。2016 年,自主研发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专业知识学习的角度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计算机梦”是几代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奋斗的成果,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梦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努力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告诉学生,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 坚持自主创新,通过不断努力,汲取人民智慧,就能实现梦想,如图 2 所示。
图 1 计算机发展史课件 图 2 我国计算机的逐梦史
图 3 融入“中国梦” 图 4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掌握计算机系统,融入“三倡导”,培养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通过讲解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让学生知道整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没有硬件,谈不上应用计算机,光有硬件而没有软件,计算机也不能工作。硬件和软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计算机软件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的协调工作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就如同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和硬件一样,相辅相成、互为交融、互为助力,是有机统一的完整整体。没有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不会有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样,人人都有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 构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关系,国家也才能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 [7],如图 4 所示。
(三) 感受新技术,融入“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数次强调“创新” 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讲解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历次重大变革,都是技术发明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告诉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要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学习能力越强,越具有创新能力,没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而不随波逐流。努力成为信念坚定、专业扎实、能力出众、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三 《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
在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项教学活动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7]。
(一) 翻转式课堂教学,提升德育素质
翻转式课堂教学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 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采用在线学习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增加了生生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与个性化沟通 [8]。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向学生下达学习任务,例如讲到计算机网络这一章节,按小组分配任务,提出讨论的问题,如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有哪些,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注意哪些,当今互联网的发展等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辅助参考资料。教师向学生说明,任务有难有易、或多或少,小组合作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倡导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针对章节的重、难点内容,邀请每个小组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解对查阅资料的理解,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老师对学习过程进行点评,教导学生怎样科学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醒学生养成安全的上网习惯,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加强网络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投票评选出本节课最佳风格奖、最佳内容奖、最佳组织奖的同学和小组,给予激励。让学生体会到既要合作、又要竞争, 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培养学生友善品质。
(二) 探究式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精神
探究式教学又称“做中学”、发现法、研究法,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9]。
计算机实验课是计算机理论课的必要补充,在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由于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有较大差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每次实验课前,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提示、小技巧等内容发布在网上,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思考实验。鼓励学生把不会的地方记下来,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记录下来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告诉学生遇到疑问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要有求是精神,不会的操作步骤一定要追根到底,绝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会的操作要精益求精,熟能生巧。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任何学习阶段都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气馁和放弃的想法,必须要经历困难的考验,拥有战胜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具有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品质,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和成功。在每个实验单元结束后,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创新作业,鼓励学生大胆创意、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四 总结
本文发掘《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中隐含的思政素材,将思政教育的内涵从专业角度,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教学课堂, 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种好责任田的同时,能切实承担好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任务,为推动高校专业课等非思政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聪聪 . 新常态下习近平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再探 [J]. 鄂州大学学报 ,2018,25(06):85-87
[2]付媛媛 .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 2019,6 (11): 58-59 +71 .
[3]谢丽明,王飞飞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4(15):138-139.
[4]李涛 . 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上旬刊 ),2019(06):173-174.
[5]吴昊 . 新时期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D]. 东北石油大学 ,2015.
[6]胡锦涛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
[7]何学敏 , 陈志铖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J]. 文教资料 ,2016(13):105-106+115.
[8]刘艳慧 . 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9:39-45.
[9]罗金光 .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经济信息 , 2018 (23) :4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