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知信行”相统一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具有高度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研究,对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胡西苓,等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3):185-188.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under the Scope of Practical Teach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U Xi-ling, MENG Fan-hui,QIN Yu-xue
( School of Marxism of Shandong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Jinan Shandong)
Abstract: As the essential chain of college teaching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is the important channel of cultivating theory combining with fact ability and unifying “knowing-faith-act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aim and the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ve exceeding consistency. Combing volunteer service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significant on reality to the course itself.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Volunteer service; Research
一 引言
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将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外化为行为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提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1]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2]
志愿服务是指社会上的个人不以获得物质报酬为前提,自主自愿奉献个人精力和时间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活动。志愿服务具有自主性、无偿性、社会性、利他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反映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个人积极追求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人生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愿向社会无偿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动。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 明确要求高校要把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 把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作为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知信行”相统一的重要途径,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 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使命。”[4]
(一) 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一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了解国情、了解社情,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热情, 增强良好道德品质塑造的自觉性,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大学生学习的课堂理论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共识,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要通过社会实践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知信行”统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志愿服务旨在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志愿服务中充实生活、实现价值,进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职业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 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功能一致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世界,充分了解我国的现有国情,认识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客观地、辨证地看待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进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志愿服务要求大学生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秉承“奉献、互助、友爱、进步” 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其“回报社会”的价值取向、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信念,通过服务他人和社会来实现人的价值。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断增强,进而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具有高度一致性。
三 志愿服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 志愿服务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注重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寓教于乐,更有效地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校内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途径过窄,往往集中于科学文化节、各类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校内实践活动。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关爱儿童、夕阳扶老、义捐义卖、青春扶贫行动、关爱自然义务植树活动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强化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切实充实了社会实践内容,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路径。
(二) 志愿服务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
用的重要财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通过系列服务活动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教学资源的有效链接,“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方式的灵活性”[5] 满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性的要求,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局限,并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培养大学生“接地气、增经验、长才干”的重要实践平台, 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化开展,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
(三) 志愿服务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形式单一、断断续续、学生积极性不高,使得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较差,没有能够完成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彻底激发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 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会实践来检验、巩固和强化理论教学。以志愿服务为途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突破了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藩篱, 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便捷, 更利于学生接受、更易于教师指导,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6]
(四) 志愿服务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化开展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增强了实践教学日常化开展的可能性,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化开展。科学文化节、各类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往往集中于节假日开展,是一种一次性完成的实践教学,没有可持续性,不利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参与性强,依托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便于对志愿者的注册、管理和培养,便于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展,通过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实践教学管理,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化、日常化、普遍化开展。[7]
四 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理论课程和简单的说教,要更加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为指导,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融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共识,真懂真信真热爱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一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必须加强志愿服务研究和管理,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志愿服务育人机制,加强理论指导、科学打造志愿服务育人队伍,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搭建志愿服务育人平台,加强薪火传承、努力塑造志愿服务育人品牌,最大化地发挥育人功能。[8]
(一) 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构建志愿服务育人机制
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志愿服务作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实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抓手纳入高校教学体系,这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选择。要根据高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健全组织管理方式,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总揽全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牵头协调,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和教学系部各负其责,学生广泛参与,重在落实志愿服务育人体制机制。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志愿服务注册流程、制定志愿服务学分制度,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加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融入社会的存在感。[9]
(二) 加强理论指导,科学打造志愿服务育人队伍
加强理论引导,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着力打造一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核心,以团委教师为辅助,以各教学系辅导员为支撑的院系班三级志愿服务育人队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核心的指导教师队伍,要加强课程设计,着重做好志愿服务活动前的理论指导和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团委教师和各教学系辅导员教师为核心的指导教师队伍要注重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专业指导, 让专业知识服务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院系班三级志愿服务育人队伍要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志愿服务育人职责。[10]
(三) 加强组织建设,规范搭建志愿服务育人平台
全面推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义工团队和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基础、分工协作的“学校——系部——班级”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志愿服务注册制度,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育人覆盖面。
高校要积极对接社会资源,突出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性、持久性,科学搭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广阔的志愿服务育人平台。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领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重点组织能够突出高校特色、具有时代特征、满足社会所需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形成层次分明、门类齐全、对象精准的志愿服务育人平台,突出志愿服务育人平台的系统性、互补性特点,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接地气、增经验、长才干” 的重要平台,实现“团部创新组织,活动月月开展, 年度循环提升”届次化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11]
(四) 加强薪火传承,努力塑造志愿服务育人品牌
加强志愿服务精神的薪火传承,着力塑造志愿服务育人品牌,扩大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发挥重点系列活动的整体示范带动作用。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将“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做志愿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要逐步形成以孝老爱亲、夕阳扶老、义捐义卖、扶危济困、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自然为核心的品牌服务活动;把推动绿色发展、科技扶贫、环境保护等作为志愿服务新的增长点, 形成青春扶贫、无痕中国、环境保护等系列活动品牌, 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激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志愿服务品牌的育人成效。[12]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志愿服务中充实生活、实现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职业操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志愿服务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日常化开展,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 工 作 的 意 见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 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 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的通知 .[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 30.
[3]教育部 . 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0906/t20090623_179030. html,2009-06-23.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5]罗明星 , 陈丽平 .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实践教学方式的探讨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6)99-103.
[6]胡西苓 , 孟凡辉 , 张治国 . 中华传统美德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义工服务团”为例 [J]. 科学与财富 ,2019(10)122,134.
[7]江洪娟 , 张跃进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探析 [J]. 教育现代化 ,2016,3(03):178-181.
[8]李艳丹 , 黄绍华 , 汪越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及思考——基于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86 个高校金奖项目的分析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5):68-69.
[9]刘蕾 . 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研究——浅析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22):46-47.
[10]陈丹云 .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教育现代化 ,2018,5(22):256-257+266.
[11]马改红 , 黄群 , 黄容 , 等 . 统战文化思想融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6):39-40.
[12]刘丽丽 . 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实现路径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2):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