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文化等一体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改变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严峻局面,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融合与发展是当前发展的关键。在大学教育之中,语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之一,更应该被重视,充分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将其作为教案正确的引导学生,确保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的传承。本文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 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与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渗透
本文引用格式:王薇 .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3):181-184.
Research on the Infilt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Wei
(The Army Infantry Academy of PLA, Nanchang Guangxi)
Abstract: With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ivilization,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trade, cultural integration pattern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so increasing, in order to change the grim situation fa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ach nation, promot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education, Chinese, as one of the main rout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fully excavate its spiritual connotation, guide students correctly as teaching plans, and ensure the continuous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college Chinese class teaching as a starting poin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n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good teaching atmosphere for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cul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Chinese; Penetration
一 引言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应用传统文化在思想上能够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在汉语运用上能够提升语句技巧,可以有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除此之外,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递途径,具有着传递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根基性,这也是我国软实力实现复兴的基础。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强化文化深度,在复杂多变的文化之中,保证我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性与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我国历史演进的过程中, 经由我国先贤对于人文、理想的思索而构建出来的完整的文化认知。这些认识不是由某一种思想构建而成,而是融合了多种思想逐步随时代演化而来,其并不是仅存于上层社会,而是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文认知。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科学越是发达、文化水准越高、认识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 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与“民族文化血脉”。重视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地培育与践行,使得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更好的落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振兴民族的需要,使得我国历史文化经典得到更好的传承,还能够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内在品质,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历久弥新。下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有效的探究与分析。
(一) 传统文化教育是振兴民族的需要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在各种文化林立的社会上,民族文化作为精神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以其悠久性和深厚性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使其能够充满对民族的信心, 为建设祖国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最基础的驱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环境始终保持一个严峻的形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的广度、增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可程度意义重大 [1]。尤其是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更应该认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 通过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
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为了更好地传承并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正确地看待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外能够保证民族的独立性,让大学生在思想解放的同时具备了思想思辨的能力;对内能够将更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知灌输给年轻人,使其能够以古代先贤为目标,不断改善自身的劣性,实现高尚的品行。因此在大学生语文教育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改革开放后,世界多种多样的文化进入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为了摆脱封建社会的影子,一味地强调外来文化的先进性, 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造成过分崇洋的情况。没有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糟粕部分, 甚至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遗忘传统, 丢弃民族文化,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2]。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世界多种多样的文化,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性强,面对不同文化皆能够予以融合,在民族自信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包容世界多元文化,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 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受到忽视,其更多的将金钱至上、及时享乐等思想作为自己的追求,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当今畸形追求普遍存在的情况相爱,传统文化更应该发挥其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不断的优化人文素养,强化对于人生真正的价值认知,进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三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联系
为了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逐步培养、积累与塑造大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文化知识、良好的语文写作能力与鉴赏能力,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这一学科或者文化课。大学语文的良好教育能够为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优秀人格与素养。在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与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进行更好地培养, 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与精神的教育与熏陶,使得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更好的增强。大学生通过顺利、准确地阅读大学语文的学术论著、文章以及文学作品, 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在学习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分析、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为大学生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经过了一定的文化积累,能够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具备了自我判断能力。这时大学语文教育已经不是基础能力的培养,而是更高阶级的文学教育。以提高文化修养为重心,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振兴民族的需要,是促进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此外,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其包揽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内容非常丰富。如《诗经》、《楚辞》、“先秦文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我的世界观》、《容忍与自由》等等,这些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容量比较大、范围比较广,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能够更加充分的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内在涵养,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为大学生将来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撑。
四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应用策略
(一) 重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大学语文纳入到日常的教育范畴当中,大学语文能够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品质与文学素养,也能够教会大学生很多为人处理的道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政治理念,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一些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时,并没有重视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有效融合。而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在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当中,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大学语文教学课程能够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于此, 高校在开展语文教学课程时,必须要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融合与渗透予以充分、全面的重视,为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更好开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创造更好地大学语文教育环境, 为传统文化的更好弘扬与传播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从而在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育人的作用与价值,教会大学生掌握更多人生哲理,了解更加渊博的知识,推动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品质与水平的更好提高。
(二) 激发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无法产生共鸣。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学习文言文来实现。大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往往借助工具书和学习软件来实现。借助工具书来学习文言文有利有弊, 借助工具书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学习文言文, 而缺点就是过度依赖工具书来学习文言文会缺少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无法提高个人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 [4]。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背景解读。大学课堂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与作者、生活背景和历史时代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每个文学作品的问世都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如果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从了解作者的角度分析作品,引导大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剖析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作品内涵,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促进大学生形成优秀品格与高尚的情操。
(三) 深层挖掘作品内涵,加强情感熏陶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只停留在大学生阅读几篇文言文,而是使他们在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作品,从而升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最终使其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化为优秀的品格与道德节操。大学课堂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只是将翻译方法和相关常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对经典文章的理解流于表面,没有掌握经典古文中蕴含的思想,无法对其中的内涵透彻的理解。正因如此,教师应该对大学教材进行深度挖掘 [5]。剖析经典古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作品的文学美。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经典古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将教学重点放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和文学底蕴分析上。从古文所处的历史时期出发, 分析人物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引导他们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文学底蕴,使他们领悟到经典古文作品中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与高尚的审美情感。
(四) 增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大学语文学习主动性
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浓厚的氛围,当代大学生只有提高对大学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深刻剖析经典古文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在大学语文教育中,不仅仅要着眼于大学语文课堂的教育,还要重视课外拓展层面的传统文化熏陶。为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首先可以开设具有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有关中华传统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选修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承载的精神文明价值的认同感。其次,开展大学语文文学社团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创办语文报,创立文学社,扩大大学生的文学视野,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提高学生语文修养 [6]。一系列的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氛围熏陶,可以促使当代大学生接受感知传统文化,提高文化涵养。最后, 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利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五) 重视对文学家、哲学家的解读与认知,强化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并与道家始祖老子合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文采要胜于老子, 其主要代表作是《庄子》,名篇有《齐物论》《逍遥游》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与“清静无为”。庄子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很多作品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中华传统文化最深邃、最博大的主要根源在于道家文化与哲学,其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的正脉,庄子的文学作品以其绚丽多姿、雄奇奔放为特点,且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思想被辑录成书,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庄子》。
《庄子》一书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而在《庄子》外篇当中,《秋水》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秋水》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通过对《秋水》作者的分析与认知,使得大学生能够对庄子的思想、哲学理念进行一部分了解与掌握,进而在开展《秋水》语文课程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对《秋水》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秋水》是一则寓言,主要表达的观点和意见是河伯见识短浅,狂妄自大,看见河水暴涨淹没一切,就自大的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最美的地方。但当他看到更加广阔无边的大海时,却自叹不如。海神的一席话颇具哲理,告诉人们看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一点, 应当全方位、多角度。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须知河外有海,天外有天;做人要知错就改,孺子可教,教会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渺小, 从而开始不断超越局限,逐步走向成熟与成功。通过对庄子的外篇《秋水》的学习与解读,使得大学生能够对《秋水》中的哲理与内涵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放宽自己的眼界, 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逐步塑造大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与内在品质,助推大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六) 丰富与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更好渗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旨在更好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学素质和精神品质。但是在当前,一些高校在组织和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方式的局限和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模式化,教学理念的传统化与机械化,大学生学习与深入探究语文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得不到更好地发挥,影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开展。基于此,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创新,重视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与革新,拓宽大学语文的教学路径,给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来激励大学生去学习与探索语文知识,挖掘语文教学知识与内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教学活动,创建语文研究课题,鼓励大学生组成团队来研究课题, 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增强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知识的自主性,还能够激励大学生去自主或者合作探究语文知识中包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这样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课程进行更好地融合,也能够引导大学生更为积极的去认识、学习、理解与践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质。与此同时,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中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大学语文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途径,积极的运用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来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课程,这样更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大学生挖掘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课上、课下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多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收集一些案例,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学习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进行阐述,表达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这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更好地锻造大学生优秀的文学素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 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且在很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当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合与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中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依靠文学素养的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育为传承传统文化应该以大学课堂素质教育为主。解决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而有力的精神文明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蕊 . 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9,32(11):132-133.
[2]王柏玉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J]. 教育现代化 ,2017(19):253-254.
[3]毕长虹 .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 [J]. 教育现代化 ,2018,5(42):404-405.
[4]焦凤华 , 吉毛太 , 应成荣 . 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J]. 文学教育 ( 下 ),2017(12):52-53.
[5]刘玥 .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J]. 文学教育( 上 ),2018,439(07):70-71.
[6]赵青 . 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J]. 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8,440(11):49-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