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专业硕士在服务于区域经济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问题,探索提出了专业硕士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分别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通过竞赛提高动手能力、依托科研平台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提高实践能力等系列改革达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硕士;地方高校;工程创新能力;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顾明亮,等 . 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工程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4):49-51,71.
Research on Ways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GU Ming-liang1, MA Qing-fang2, SUN Hong1, YOU Chun-xia1, LI Quan-bin1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Xuzhou Central Hospital, Xuzhou Jiangsu)
Abstract: Professional master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erv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Aiming at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st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hrough a series of reform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competition,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by relying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and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by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master students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st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Paths
一 引言
全日制专业硕士自产生以来,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其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型人才,其质量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专业硕士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型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采取了诸如增加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加大专业硕士教育资金投入、重视专业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等的一些重要措施,以适应国家经济变革对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强烈需求 [1-3]。
当前地方高校承担的研究生培养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高于中央部委所属机构培养研究生的数量,担负着研究生培养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不同,地方高校相对于部属重点大学资源配置、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僵化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办学资金不充足,学科平台相对薄弱,师资力量偏弱等方面。因此,当前地方高校应根据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硬实力方面缺乏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生源不足或质量不高、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少等;校舍、教室、图书资源、实验设备等校园基建设施相对落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数量少且质量差,专业实践得不到保障。软实力方面主要表现在:专业硕士培养理念落后,目标实施弱化,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性不大等。同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全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国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的高低。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探寻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和提升路径,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其真正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中共中 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提出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尤其是在“新工科” 背景环境下,工程创新能力尤其重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是衡量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 量的主要指标,提升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对增强服务 区域经济能力、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发展具有深刻的 实践指导和现实意义 [4-7]。
二 契合新工科发展要求,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新工科建设规划的提出,国家对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结构和新的模式,因此就要求在新时代下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在此以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点为例,进行课程体系的相关探讨。因此,提升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的工程创新能力,建立一个科学、强大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研究团队构建了以通识知识教育为课程平台, 专业课程为导向,创新能力教育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识知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社会和专业基础能力。以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为例, 通过政治、数学、物理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运用能力,通过微机原理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自动控制原理为后续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将电子与通信工程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纳入专业课程内容,强化专业课程建设,为以后的实践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电子与通信工程原有的专业课程中加入了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等相关新工科类课程,这些课程是解决电子与通信工程技术难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导师们要将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对课程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从知识传授型转变为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型 [8]。
此外,在传统“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理论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该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授课,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讲课为辅的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得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在讲授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引入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想。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的特点是专业性很强, 理论知识多,概念较为抽象,如果实践环节少,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实践是达到企业对研究生能力要求的重要过程,是实现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潜力开发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一般相对较少,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脱节,较难满足当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因此,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工程创新锻炼不足和缺乏工程创新意识的问题,为推进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发展和检验研究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课程体系中增加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竞赛的课程,建立“以练推创”的专业工程创新锻炼培养机制和“以赛促建”的竞赛创新培养模式。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科研竞赛,通过竞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深化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以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3S 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 大赛为抓手,通过竞赛达到实训和实践的目的,巩固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教学中,科研竞赛与教学相互融合,通过各类电子信息类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创新设计课程,锻炼创新意识,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训练的结合,促进基础知识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工程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教学团队紧密围绕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竞赛,组织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积极相关竞赛,近年来,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在各类比赛中都荣获佳绩,有效提高了该专业硕士学位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为学科的发展和学位点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三 利用科研平台,导师科研项目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的建设。对于地方高校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来说,由于高校自身缺乏教育资源,目前符合专业的科技平台较少。因此,亟待需要建立相应的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平台,以满足新时期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地方高校可以创建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研实验平台,利用科研平台开展综合性实验,接收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开展最前沿的学术探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地方高校相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平台相对较弱,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实践中科研团队采取了校企联合、校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优势学科平台的共享或共建。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学科平台进行研究生的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点先后与省内六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省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进行相关的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通过企事业单位良好的实验平台条件进行相关知识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内的校校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学科平台和实验条件进行合作, 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近年来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充分利用该校的优势资源, 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联合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导师进行引导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导师的启发下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项目开始之前, 导师向学生介绍科研思路,然后学生自主搜集资料, 方设计案,并与导师充分沟通和讨论,形成合作教学方式。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驱动,引导研究生科研学习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有效地拓展了工程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科研项目一般代表了相关学科科研的最前沿,因此,通过科研项目,也可以使硕士研究生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前言、研究热点难点,不仅达到了自己的实践锻炼, 同时开阔了学术眼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通过这种研究型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和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近几年来,研究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数量逐渐增加, 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就业和考博过程中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9,10]。
四 利用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更加注重专业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 也是激发工程创新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了学校、企业、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写作模式,积极设计了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的运行机制,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技能标准,实现了有目的、有计划共同培养技术自主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了“厂中校”实践平台。目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已经与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市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徐州市中心医院等十余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在此平台基础上,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研发,将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实际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当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进行技术学习, 培养研究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硕士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升华到实践技能的提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地方高校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通过对企业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实践创新水平,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 , 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学校研究生导师到企业指导实际生产 , 可以充分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 , 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达到了三方共赢的效果 [11-13]。
五 结语
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服务于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地方高校作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承担单位,研究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培养思路和方法,探索提高地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工程创新能力应该所具备的素质和内涵,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竞赛提高动手能力、通过科研平台提高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提高实践能力等系列改革达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了以学激创、以练促创、以赛推创、以研提创建立“学练赛践”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实现了专业硕士研究工程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探索出了一条提升专业硕士工程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J]. 财务与会计 ( 理财版 ),2014(09):4.
[2]叶僖僖 , 姜锐 , 周晨 .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建设为例 [J]. 价值工程 ,2012,31(04):201-202.
[3]李英 , 杨莉 , 郭国林 , 等 .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6,(10):28-30.
[4]康伟 , 卢立伟 , 刘龙飞 , 等 . 灵活多元的研究生课程考核方案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A3):5-7.
[5]李焱斌,黄玮,赵恒华,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166-169.
[6]李小川,王启立,周治国.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教育实效的实践与建议 [J].化工高等教育 ,2018(1):17-21.
[7]姚仲敏,赵岩,靳展,等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 [J].教育探索 ,2014,(08):79-80.
[8]江燕涛 , 赵仕琦 , 徐青 . 工程硕士多学科综合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上旬刊 ),2019(10):180-181.
[9]杨志超 , 张雪昂 , 戴梦雪 , 等 . 基于“知识三角”理念的核地学仪器方向研究生创新教育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A4):33-34.
[10]傅敏 , 高春凤 , 钟成华 , 等 . 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J]. 云南化工 ,2019,46(08):186-188.
[11]刘小兵 , 李叶兵 , 罗世韡 , 等 .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9,34(05):442-446.
[12]王正齐 , 周云红 , 葛乐 , 等 . 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从学生的视角 [J]. 教育现代化 ,2019,6(68):21-22.
[13]栾冬 , 张鹏 . 基于学科交叉科教平台的工科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6(A0):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