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Popular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on New Media in the Times Significance of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WAng Kun, YE Cun-chun
(Faculty of Pedagogy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e st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s societ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new media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popularization tren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ra, how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based on the popular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guide and gover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Key words: Popular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Universitie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New Media era
一 引 言
2016 年 11 月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其中着重提出要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2019 年 8 月 30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 44 次《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
统计报告》[2]。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8.54 亿。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 6.68 亿,占网民的80.3%,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 6.60 亿,占手机网
民的 78%。其中 20-29 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4.6%。受过大学本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规模 20.2%。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因其高效快捷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但由于该群体社会经验较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 处理事件情绪化倾向严重,面对繁杂的网络信息, 容易受到误导,被舆论所左右。高校建立完善的舆论引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既是人才培养的必要要求,也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管理改革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指的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网络舆论指的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在互联网上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3]。而高校舆论场的信息一般由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事件,影响大学生自身利益的各种突发事件组成 [4]。新媒体时代,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 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播方式多样化
依托互联网技术,信息一旦传播到网络上,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 转载,速度非常快。高校学生群体成分单一,人际关系网络密集,只要能通过手机等设备连接互联网, 通过新媒体的社交工具,比如微博,微信等,就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转载,传播,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指数级爆炸增长,短时间内即可覆盖到学生, 教师,职工,管理领导等多个层级。
(二) 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内容多元化,信息载体个性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不再是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接受模式。而是呈现出两级传播模式。即:信息传播——受众(意见领袖)对信息加工——再次传播 [5]。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两级传播模式在短时间内即可以完成,使得信息数量剧增。相较于传统媒体受到篇幅,成本的限制,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政治,经济, 历史,文化等领域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加上大量外来文化和思想观念也借助互联网进入我国,导致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复杂化。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主要依靠纸质文字和广播等载体,制作时间长,流通慢。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不仅有文字载体,更有音频, 视频,图文,实时互动直播技术等载体。更加贴合年轻人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特点。依靠一部手机终端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成本更低,传播更加方便, 快捷。
(三 ) 高校舆论泛娱乐化,内容个性化,信息碎片化,泛评论化
从微博热搜来看,明星八卦一直是热点话题。2019 年上半年微博热搜话题前 15 名中,涉及明星热搜数量占到 73%[6]。高校学生聚焦的社会热点信息不再是单一的严肃的社会事件,更多的是通过自主选择的个性化,娱乐化的内容。依托新媒体,高校学生从旁观者成为舆论事件的参与者,热衷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看待问题情绪化倾向严重, 容易被舆论误导。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特点,导致道德意识降低,信息经过多次加工后传播,信息失真, 大量虚假信息充斥其中。由于信息更迭速度快,人们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予以求证,高校学生群体容易被虚假错误信息所误导,从单一舆论事件上升为集体情绪爆发,严重影响高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 舆论流行理论
马尔科姆·德拉格威尔在其著作《引爆点》中提出了舆论流行理论,结合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认为舆论的流行符合三个法则 [7]。
(一) 个别人物法则
指的是在舆论初始阶段,如果传播者符合个别人物法则,具备以下因素之一,便会加快舆论的传播。(1)联系员因素,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都有联系,可以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2)内行因素, 对某一个专业或者行业十分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公信力。(3)推销员因素, 在短时间将专业的信息简单化,以简易的语言让信息被更多的人接受。在新媒体时代,符合个别人物法则的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微博大 V”和知名“公众号”等,他们借助自媒体平台,在网络上依靠对舆论事件的参与性评论,获得大量关注,甚至成为众多学生的“偶像”。在网络世界中,“意见领袖”时刻保持好奇心,在第一时间将舆论事件放到网络舆论场并发表评论,主导了初始舆论传播的风向。
(二) 附着力法则
指的是舆论信息经过第一阶段传播出来之后, 由于信息本身的特异性,简便性,话题性等特点, 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广度。在高校舆论场中, 具有话题性或者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注意到,短时间内呈现出发散性传播特点。加上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极其丰富,除了较为传统的微博,微信平台,近两年异军突起的直播平台,抖音等等。帮助舆论信息快速的传播。
(三 ) 环境威力法则
舆论的流行需要环境的支撑,一旦进入到特定环境氛围之后,环境中的个体便会形成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高校环境较为自由,学生群体之间联系紧密,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形成“人云亦云”的观点。
四 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的策略
综上所述,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和舆论流行的三个法则,本文对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引导力建设提出几点策略。
(一) 搭建舆论平台,构建舆论预警机制
高校应当搭建自己的舆论平台,给予广大师生一个可以随时发表意见和想法的出口。并依靠相应的技术进行舆论的收集,研判和预先干预。传统的高校均有官方网站,但主要作用还是传播官方信息, 内容严肃且缺少互动性。高校应当结合当下学生群体的特点,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甚至直播等官方账号,并指定专人负责。将校园主要舆论传播渠道引向官方渠道。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购买市场上已有的舆论监控软件,通过大数据和关键词搜索,及时发现当前师生关注的舆论焦点和情绪状态。一旦出现舆论危机事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介入, 发出官方声音,维护学校的名誉,将损失降至最低 [8]。
(二) 树立学生意见领袖,及时引导舆论方向
根据舆论流行的个别人物法则,在互联网环境中,舆论领袖既是舆论传播的环节之一,又是可以提供信息和观点,影响他人认知的的人物。高校学生群体从众心理突出,对事物求知欲强烈,可以从高校里面选择学生喜欢的老师,辅导员,优秀的学生代表,利用他们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打造属于高校学生自己的意见领袖。由于互联网的身份虚拟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舆论评论的背后, 往往是真实的声音,意见领袖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有利于高校文化氛围的建设, 还可以时刻了解当前的舆论焦点,在舆论形成初始阶段掌控舆论方向,避免舆论的失控。
(三) 推进高校公信力建设,确保舆论引导的权威地位
增强高校公信力建设,推进高校信息的公开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高校学生因为社会经历较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正确的引导。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社会常识宣传等,因为内容枯燥, 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高校在舆论引导中的权威性。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推动高校信息公开,增强舆论监督,在高校信息的传播中应该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做成图文并茂,短视频,抖音视频等形式,结合线下的宣讲会,班会,讲座等,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群体对官方信息的接受,又可以加速信息的传播。保证了高校在舆论引导中的权威地位。
(四) 积极合作,打造校园特色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要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加强广大师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独立判断能力。高校不应关上门搞建设,应该积极和其他高校,社会企业, 事业单位合作,依靠舆论平台,将优秀的资源引进校园。帮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借鉴舆论引导的优秀做法,保证舆论引导建设工作时常更新。
五 结语
2017 年 10 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分析,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9]。报告中八次提到互联网。在社会转型阶段,网络舆论的引导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保证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为高校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拾犇 .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J]. 科教导刊 ( 下旬 ),2019(09):26-27.
[2]于朝晖 .CnnIC 发布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网信军民融合 ,2019(09):30-31.
[3] 史楠 . 微博舆论的现状分析与引导 [J]. 视听 ,2019(11):140-141.
[4]章梦天 . 自媒体时代高校舆论场中舆论失衡研究 [J]. 前沿 ,2018(25):28-29.
[5]熊尧 , 李弼程 , 王子玥 . 基于两级传播理论的舆论超网络传播分析 [J/OL]. 智能系统学报 :1-10[2020-05-21].http://kns.cnki. net/kcms/detail/23.1538.TP.20191015.1155.002.html.
[6]新浪微博,2019 上半年微博热搜话题搜索量 Top15[R].
[7]张凌然 . 浅析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引导策略 [J]. 传播力研究 ,2019,3(22):274.
[8]胡瑞千语 .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舆论工作 [J]. 传媒论坛 ,2018,1(17):4-5.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