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Optimize th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System of High-school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LIU Yan, LIU Zhang-meng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Abstract: The post-graduates form the major reserved force of th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groups,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a modernized army.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whol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affected by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cientific/engineering system reformulation, mentor team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scheme optimization, and discusses what the high schools can do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system
一 引言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把对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展中责任重大、影响深远 [1],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客观要求,也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结合在工科院校多年来参与科研活动和开展创新实践的经历,探讨工科院校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宗旨进行创新性科研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二 科研体系建设要以提升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
目前,国内的工科院校同时承担着完成国家部分科研项目和培养大部分科研后备力量的任务, 其科研体系建设既要服务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更要为年青科研人员的成长锻炼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土壤 [2]。在课堂学习之外 [3],科研项目已经逐步发展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主阵地。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在院校完成了基本的科研基金项目: 本工作受湖南省杰青项目、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支持。
素质培养和科研技能训练,随后在各自领域解决各种实际的科学问题。他们中间的一部分甚至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科技底蕴,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出众的创新意识,最终成长为杰出的科技工作者。
与世界上部分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体系建设基础较为薄弱,高校的科研力量还没有很好地集中到推动学科发展和开展前沿创新上来,而是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各种类型的实际科研项目中。这对培养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立足实际需求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占用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国内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导师上岗后科学探索停滞、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这种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完成现有任务,但也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在很长一个发展阶段内难以起到引领国家创新发展潮流的作用,其后果是削弱国家科技发展的爆发力和生命力。
高等院校师生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更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后备资源,他们对填补建国初期我国科技领域的技术空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科技水平步入稳步增长阶段,我们对国外科研成果的严重依赖逐渐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突破这一瓶颈的必由之路。工科院校有必要及时调整职能使命,立足未来着眼长远,不断完善科研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创新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激发创新主体动力,不断充实扩大培育创新人才队伍,把高校的智力优势集中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上去,在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心中根植自主创新的理念。
三 打造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过硬的导师队伍
导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研究生创新思想的播种者,导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科研体系建设的成效 [4]。如何打造一支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过硬的导师队伍是科研体系建设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
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起点远远低于世界各发达国家,因此长期以来,出国深造被看作汲取创新思想和推动创新实践的重要途径。钱学森等一大批新中国科学家在国外所接触的新思想超前于国内数十年,这些科学家和他们所带回的思想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心剂。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发达国家出于政治、军事等因素考虑,提高了我国科研工作者进入其高科技机构的准入准则,美国宇航局等核心机构甚至禁止任何有中国背景的人员接近。借助国外的科研条件和成果推动我国科技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变得困难重重,为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国内工科院校的导师队伍建设也必须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了。
(一) 树立毕生潜心科研的信念是导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过程中,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加速增长趋势,二十年的潜心研究是无法用单独的两个甚至三个十年研究所替代的,只有长期不懈的锐意进取才能造就国际一流的导师队伍。大部分国际性的学术大师都具有持之以恒的科研定力,他们很少被外界的各种诱惑所干扰,甚至能够克服生活中、身体上极大的困难, 坚守自己的学术阵地,最终站上了世界学术之巅, 居里夫人和霍金就是他们之中的典型代表。
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导师队伍中广泛存在着一劳永逸的浮躁思想,对于他们来说,走上工作岗位或评上高级职称往往就意味着创新使命的终结。尽管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教师的研究动力,但统一、量化的评价机制催生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心态。为了树立工科院校导师队伍潜心科学探索的信念,需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导师回归到突破科技瓶颈、引领学科发展的职能上来,同时通过优化科研体制和评价机制分担导师队伍在科研任务中的负担。
(二) 优化科研体制和评价机制是导师队伍建设的助推力
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但脱离了科研实践的创新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减轻导师队伍科研任务压力的同时,还要保证其创新工作密切联系实际需求。这需要通过优化科研体制和评价机制来实现。工科院校的大多数导师不仅承担着科学创新的任务,还需要从团队建设的角度考虑,参与科研项目从申请到结题、评奖的全过程,甚至还要兼顾科研条件建设等工作。这就导致了现在国内科研体制中的种种怪象,如导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疲于应付各种非科研性的事务, 反而没有时间精力完成其本职的科研探索和学生指导等工作。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导师队伍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他们对研究生的培养热情和指导能力都会明显下滑,我国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将因此停滞。
为了凸显创新工作的主体地位,同时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进一步明确教授和研究员的职能,依据学科特点优化两者的配置比例,使其各有侧重而又互相依赖,形成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的局面。让教授更好地培养解决技术难题和把握学科动态的能力,让研究员成为梳理学科发展需求和推动科研创新实践的主体,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地位也要相应明确。院校科研评价机制也应当做出适当调整,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制度, 使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都能够安心本职岗位。
四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持续创新的良好局面
研究生是完成高校科研任务的主要力量,更是科技强国使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研究生的培养应当重视科研能力、凸显创新活力。研究生在校时间有限,但在学校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却会产生长期影响。如何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同时达到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能力和在创新探索中保持活力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只有切实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才能推进我国科技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一) 科研实践锻炼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环节
大量的科研任务需要研究生积极参与才能完成,而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也离不开科研实践的锻炼。中国学生大多是在研究生阶段开始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获得知识的手段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堂学习之外,通过协助导师解决实际的科研问题,逐渐过渡到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生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检验者和探索者。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首要条件是要思想活跃, 科技创新的根本是新思想,而新思想只能从实践探索中来,因此只有借助系统的科研实践训练,研究生才能形成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养和能力,才能为创新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最终承担起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任。
(二) 科研体制的调整有利于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当导师队伍各成员在科研实践中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以体现团队协作的优势并促进其各展所长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要随之变化。在各学科方向发展的历程中,通常包括学术创新和工程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研究生作为推动学科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能力锻炼和成长方向也会因其所承担任务的不同而体现出很大的区别。对团队内部的研究生,依据其特点和爱好因材施教, 使研究生在校期间就逐步分化为学术探索型和科研创新型群体,在分工协作确保科研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为科研院所的教授队伍和研究员队伍储备人才。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也要同时体现团队协作和量体裁衣的特征。一方面,对一个团队的所有研究生,其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要与学科方向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所有研究生的成果集合中既包含推动学科方向阶段性发展的贡献,也包括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的贡献。另一方面, 对一个团队内部的研究生,其培养质量的个体评价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在满足学科方向总体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将不同的研究生分类为学术创新型和科研创新型。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指标更加侧重于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解决学科瓶颈问题的贡献性,其成果形式以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主[5]; 科研型研究生的评价指标更加侧重于学术成果转
图 1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方面内部关系图
化过程中的实践创新,其成果形式可表现为学术论文、专利和技术报告等。
五 结语
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是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先锋队,通过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保证了我国科学事业的继承性。优化工科院校的科研体系、打造优秀的导师队伍、培养拔尖的研究生,是围绕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这一目标优化工科院校科研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对营造良好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环境发挥了突出作用。其内部关系如图 1 所示。
本文结合多年来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亲身感受,阐述了工科院校科研体系建设对研究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影响,其核心思想是:充分体现创新型人才的中心地位,围绕创新型人才培育这一中心任务进行科研体系建设和评价机制优化。
参考文献
[1]梁传杰 , 毕姗姗 .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 [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01):11-15+62.
[2]刘河涛 . 科研管理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4(20): 187-187.
[3]教育部 : 更好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05):12-13.
[4]李亚非, 林启慧.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5(06):74-75.
[5]尹艳冰 , 李伟坤 .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4,25(03):7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