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路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6-10 09:5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Path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edical Students in New Era wit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 Lei, SHAO Ai-ting, PENG Xin-yue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ABSTRACT:It is effective way and practice to 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daily education of stud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recent year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cultivating medical talents with "life supporting and health relating". Infiltration and nourish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humanistic qualit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feelings of patients, reflecting "people-oriented" concept fully and medical workers with humanistic care.

KEY WORDS:Culture educ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Medical humanities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精神财富,它蕴含着大智、大真、大善、大美,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共有精神家园。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 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进一步完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教育问题。医学生肩负“性命相托、健康相系”的重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涵养医学生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1]。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医学生的意义

\
 

(一) 具有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理论意义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克己奉公”“勤俭廉政”等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支的传统医学文化所推崇的“大医精诚”“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等思想也与当今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相吻合。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一文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些思想是医学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蕴含着当代医生不可或缺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加充分地履行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

(二) 具有立德树人和塑造高尚人格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准医生的医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具有高深的医生同等重要。医学生肩负着未来“解民众之疾患、佑天下之安康”的重任,其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能否做到“仁心仁术”兼备直接关乎未来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它向来重视人的高尚人格的塑造,重视培养人的德心、德性、德行,它对人的行为和素质有着详尽而深刻的伦理界定,可以为塑造医学生高尚的人格提供丰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借鉴。所以,通过对医学生进一步完善优秀文化教育,让他们接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从而塑造出完美的人格,为将来成为一名具有“仁心仁术”的仁医奠定良好的基础[2]。

(三) 具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意义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宪章,确认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这才建立了当前世界所公认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对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者统一作了详细的论述,且所有的医学和养生著作中都得到不断的发挥和发展。同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和”的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得医科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要学习和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情况下对病人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将“病”与“人”结合起来,重视病人的感受,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人文关怀,使医学融通心理学和人文科学,这也真正体现医学的人文本质,这些措施会使医疗活动产生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做到事半功倍。通过对医学生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而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这对未来
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3]。

\


(四) 具有提高高等医学院学生人格品质的积极意义

高等医学院是以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医生为教学目标,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医患关系也愈加紧张,因此对于提高“准医生” 的医学生们的自身的人格品质,开展相应的医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瑰宝, 通过加强对医学生进行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充盈医学生的道德意识,为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充足的优秀的养分,以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医学生的有效途径

(一) 教育内容上需要不断丰富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古”与“今”的关系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领会,及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结合。中国文化之“古”与中国文化之“今”是相通的,明确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昭示着学校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与之一脉相承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帜而发展壮大[4]。

二) 教育形式上需要不断拓展

1.发挥“以文载道”作用,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合。以《医学伦理学》《大学语文》《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为载体,开展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医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加强情景教育,通过医者与患者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能够换位思考病患的感受,进而能更好地履行医生的职责和使命。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典籍、诗词歌赋的学习,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历史,感悟人生,体会人性的善恶,感受人生的无常,更好地履行医者的使命。

2.彰显“以文化人”效果,活动组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挥优势,延续传统,精心设计,打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开展“过好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在各类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棋艺大赛、手抄春联和创意征集大赛、中秋诗词原创诗会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5]。充分运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及“易班”工作站,积极宣传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特色和亮点,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3.立足“以文塑德”目标,实践育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汇融合。第一,要着力引导,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夯实育人基础。第二,要着力感化,主动开展社会服务,可以围绕“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开展社会服务,提升育人效果[6]。第三,要着力培塑,积极鼓励就业创业,可以围绕“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开展就业和创业工作,体现育人成效。

(三) 教育条件上需要不断保障

高等医学院校要借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具有学校特色,又传承创新的文化育人标签,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第一,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通过对校徽、校训、校歌凝练,学校道路、广场、教学楼命名,景观打造等工作中融入学校和医学文化内涵,实现模范引领、寓情于景的育人功能。可以开展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节活动,开展一些将传统文化和医学知识相结合的竞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医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知识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7]。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评价学生的机制体制。在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予以体现,增加图书馆内有关于人文类书籍的藏书量,可将诵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的阅读量、阅读体会等列为医学生综合测评的参考指标,提倡学生阅读医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

德教育在思想、理论、情感上的认同和统一。第三,不断提升高等医科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专业背景的局限,高等医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在文化建设上思考比综合类院校相对少一些,基础也薄弱一些,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从师资培训、成果打造、项目帮扶等渠道给予他们更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和条件保障,确保在课程、活动和实践各个环节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资源[8-10]。

三 结 语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更是医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培塑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和行动实践。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医学生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并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科学的解读,将优秀文化与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将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的内涵。我们要以文化育人为载体,谱写好新时代医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肖建国,周飞虎,赵美娟.传统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7):9-10.
[2]张锦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4):516-519.
[3]林玉芝,何颖义.加强西医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5,16(2):1-4.
[4]郭瑞鹏,巩晶骐.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8,159(7):7-11.
[5]吴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意识[J].教育现代化,2018,5(17):312-313.
[6]李秀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意蕴和价值[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1):222-223.
[7]虎志辉,金玲芬.以“工匠精神”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论创新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现代化,2020,7(03):14-15+21.
[8]张春香.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06):108-111.
[9]王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究》[J].语文建设,2019(22):83.
[10]董艳杰.开展京剧特色教育,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1):57-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8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