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ve Curriculum in Applied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s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urses i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s to develop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can start from "curriculum name,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curriculum standard, curriculum improvement", and each link should reflect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ly starting from all link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tegrating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depth research and dedicated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s from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finding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elements suitable for each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nd each application-oriented specialty's own characteristics, can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urriculum be done well, and ca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be supported.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tivit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feeds back the survival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industry.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地方应用型大学承担着服务地方、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的重责,是实用型课程开发和建设的主要阵地。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形式,本科层次的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校企合作课程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显而易见。校企合作应首先承认双方在校企合作平台上的共同利益,在利益趋同一致的情况下,高校和企业才有深入合作的动力 [1]。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旨在融入行业职业标准、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应用性、提高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决实境复杂问题的能力。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可以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课程标准、课程改进”等方面入手。
一 校企合作课程的名称
校企合作课程强调实用名称。企业课程一般都由校企合作开发产生,课程名称的设计(图 1)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重要性不容忽视。从人才培养环节来看,学校明确和什么行业(企业)合作, 学生明确专业和什么职业匹配,学生能从企业轮岗中获得什么知识能力。从就业环节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可以从成绩单的课程名称信息中很容易抓住关键信息,毕业生在什么行业背景的什么企业历练过,毕业生具备什么专业领域的什么知识能力,无论是一次就业单位,还是二次、三次就业单位,都能针对性的选择人才。而毕业生本身,也能从课程名称中推演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基本能够把握自己可以在什么行业、什么企业从事什么职业,自己具备什么技能,未来可能在什么专业领域继续发展。
图 1 校企合作课程名称示例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企业合作课程名称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企业(行业背景)、职业(专业领域)和技能(知识能力)。虽然课程名称看起来比较长,但规范课程名称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 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曾经的实习背景有直观的了解, 如果学生曾经实习的企业是业内顶尖或领军的企业,那么其实习经历就相当于工作经历,被同行业企业认可度会更高。第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掌握的专业领域有直观的了解,除了学生毕业证
书上的专业名称之外,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更快捷地为学生匹配部门和岗位。第三,用人单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有直观的了解,部门主管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单了解其曾经涉猎的轮岗领域和技术能力,不用花过多的精力去对应用型人才作岗前考察,能更快为人才设定职业发展路径。
二 校企合作课程的内容
校企合作课程强调案例内容。这样的情况经常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教学活动不匹配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服务,不能很好地服务地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同时,大多数传统教材都无法实时编辑和更新,受到编撰形式、出版周期的局限,仅停留于泛述分解的知识点和原理,少量举例说明也仅局限于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推理和案例,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现实情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校企合作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有丰富的实际案例,既有原理,又有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原理应用在实际研发、生产和管理中的哪个岗位、哪个项目、哪个流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是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境中的某一业务实践领域;因此,校企合作课程的内容必须强调丰富的实际案例。当然,有些涉及商业机密的案例,需要学校教师在企业人员的认可基础上,对案例描述进行适当的修饰,隐去一些关键、敏感的能体现核心技术或公司名称的细节,既不泄露商业机密和核心技术, 又能充分说明案例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情境。
三 校企合作课程的设计
校企合作课程强调课程设计。校企双方人员参与,不是象征性的简单一个学期开几次会,写写聊天记录,而是针对课程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与高校要善于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去高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双方进行合作往来的过程中要逐渐提高企业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以此来激发出企业参与其中的热情 [3]。企业人员时间相对有限,所以校方教师必须提前列出关键问题清单,并提供大概方向,供双方提前准备;然后定期通过邮件、电话或现场形式交换意见,达成共识。校企双方相关人员从“教材使用(基本教材 + 企业工艺手册+ 产品说明书等)、教学团队(校方人员 + 企方人员)组成、授课方式(合授 + 分授 + 串讲 + 演示)、案例收集(筛选案例 + 分解工艺 + 原理说明 + 开发延伸)、考核内容(笔试 + 机试 + 作业 + 实操)、学习反馈(师生交流 + 学生意见)”等方面全方位的组织对校企合作课程进行设计。
四 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
校企课程的强调实境体验。应用型大学是校企合作培养本硕应用型人才的集中阵地,是校企合作课程依附的土壤,而课程建设不是空中楼阁, 最后都要在具体实施中获得效果。校企合作课程需要构建开放多元的课堂环境 [4]。因此,校企合作课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条件,是将学生送到现场去体验、去实践;亦即,校企合作课程的实施必须强化实境体验。简单的课程实验, 可以在学校教室或实验室进行;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到企业实境中去观摩或实操;极其特殊的实验,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体验。只有增强实境体验,才能提升校企合作课程实施的实用效果,才能见到工作场景和机台设备实物,才能通过实际操作来促进理解原理,才能通过实践来提高脑手协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信息及动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找到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 [5]。
五 校企合作课程的考核
校企合作课程强调能力考核。校企合作课程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突出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逐步增加教学过程考核和实践能力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6]。因此,课程的考核,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开(闭)卷考、考勤、小组作业这些元素, 而应更多体现实际操作,以及锻炼灵活使用原理和理论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考核分数也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提供分数,考核结果不仅要考虑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考虑系统性和实用性。在校企合作课程的实践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参考模式(表 1)组织课程考核。
六 校企合作课程的标准
校企合作课程强调行业标准。行业标准要融入课程,就需要:校企双方分别派出团队,完成课程开发设置工作,共同编制具有企业专业导向性的教材,联合制定课程考核标准 [7]。要体现校企合作课程的应用型,不能凭空想象,必须围绕行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核对和修订,对于能够代表行业标准的大型企业或标杆企业而言,这点不难,因为这类企业在行业领域具备足够的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而如果是不能涵盖行业业务标准的中小型企业,或者只在某一业务领域具有优势的企业而言,学校则应主动和企业沟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比学校更清楚自身在业内的地位和优势,因此对于行业标准的把握更为实时、更为精准,学校要促进企业发挥能动性,促进企业掌握和提供行业标准以及前沿发展趋势信息, 促进企业将行业标准融入企业运维、融入校企合作课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七 校企合作课程的改进
校企合作课程强调持续改进。行业、企业是不断发展的,工艺、技术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校企合作课程的发展也非一成不变,只有不断进行“设计→实施→考核→反思→改进→设计”的闭环流动,才能让课程的活性最大化,才能让课程的合作形式得以具体化,才能让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生命周期得以延长,才能让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有源之水。
八 结束语
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应用型课程开发,而应用型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校企合作课程,科学、有效地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开发好校企合作课程,则需要建立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技能的获得必须以企业实际生产为依托 [8-11]。从企业实际出发,从“名称、内容、设计、实施、考核、标准、改进”等方面寻求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策略是可循之道,但最终落实还依靠校企双方人员的密切配合和协同。课程开发本身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开发的同时也是建设的过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更是牵涉各方资源的复合型业务,只有在不停思考中不断磋商、不断改进,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童桂 , 郑忻 . 从“校企合作”到“ 校企融合”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8,18(01):76-80.
[2]唐宇 , 于娟 , 王兵 , 等 .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大学教育 ,2020(06):160-163.
[3]左冬梅.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中国商论 ,2020(11):189-190.[4] 张瑞 .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研究[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05):115-117.
[5]李海霞 . 校企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10):154-156.
[6]李昂 .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J]. 教育现代化 ,2019,6(65):115-116.
[7]刘启岳 , 尚文 . 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41(05):130-133.
[8]辛宪章 . 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究 [J]. 教育与职业 ,2020(10):51-56.
[9]王艳丽 , 姜海涛 . 基于校企合作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开发研究 [J]. 科技视界 ,2019(34):188-190.
[10]董晶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践研究 [J].
对外经贸 ,2019(11):145-147.
[11]林生红 , 武建卫 .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 [J]. 无线互联科技 ,2019,16(22):88-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