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培养创新型研究生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6:06: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我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鲜明特色,科学性与技术性并重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科研成果进课堂”等教学改革举措从多个角度加大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信息化军队建设,还需进一步凸显科研项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确保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始终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科研项目

本文引用格式:刘章孟,等.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培养创新型研究生[J].教育现代化,2020,7(45):39-41.

Cultivate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Based on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LIU Zhang-meng,LIU Yan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

Abstract:The post-graduates form the major reserved force of the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groups of our country,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s in our univers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ized army.It is a specific feature of our university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of post-graduates via high-level research projects.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projects provide good platforms for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and they als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in other terms,such as introducing research results into classes.Our university should further 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novative country and modernized army construction,and also to make sure that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post-graduates precedes the other high schools.

Key words:Post-graduate cultivation;Innovation ability;Military school;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一 引言

近年来,国家和军队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校作为军队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彰显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1,2]。

二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师生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更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后备资源,在建国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们对填补我国科技领域的技术空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时间起点远远晚于世界各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依靠出国深造来汲取创新思想和推动创新实践。钱学森等一大批新中国科学家在国外所进行的创新实践超前于国内数十年,这些科学家和他们所带回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出于政治、军事等因素考虑,加大了对我国进行科技交流与支持的限制。在难以继续借助国外的科研条件和成果推动我国科技实力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自主创新成为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唯一选择。研究生是继承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成果,同时放眼未来开拓创新的群体,他们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通过培养过硬的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科技强国之路。

(二)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实现科技强军目标的意义

我校始终坚持面向国防和军队建设主战场培养学员,大部分研究生就业后直接承担起国防科技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在我军多个领域尖端武器的技术突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美国等军事强国对我国尖端技术输出的限制不断加大,国防科技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进口”变得尤为困难,我们需要探寻自主创新的科技强军道路。

与前辈们借鉴国外高水平成果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将更多地遵循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模式,需要依据自己在长期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沉淀的科学底蕴,形成对技术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前瞻,并不断进行验证与修正,最终打破世界军事大国的技术封锁,推动实现我军的现代化信息化。

\

 
三 我校依托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点与优势

(一)我校科研项目的高水平和前沿性


从“哈军工”建校开始,我校就被赋予了研制“撒手锏”武器、与发达国家争夺军事技术高地的使命,被定位成国防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和尖端军事成果的孵化基地。学校全体师生始终以军事发展亟需和科技前沿引领作为学科布局、项目研制和研究生培养的支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校多个学科掌握了一大批国防科技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涌现出了“天河”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激光陀螺等一大批享誉军内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技术积累的优势也确保了学校在国内、军内的技术主导地位,攻坚克难的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学校因此也承担了越来越多高水平和前沿性国防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仅成就了包括两院院士、全军领军人才等在内的专家队伍,而且为研究生培养过程提供了难得的师资力量、学科内涵和成长平台,是我校有别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优势所在。

(二)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统一起来,是我校研究生培养的鲜明特色。长期以来,研究生一直是我校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主体力量,其培养历程贯穿了项目论证、申报、实施、验收的全过程。在承担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研究生不但更清楚地了解了各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困难,而且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寻求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也大多紧密结合各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并借助方法创新和技术突破等方式养成了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

科研实践和理论探索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且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脱离了科研实践的理论探索可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空中楼阁,没有理论探索的重复性科研实践则会导致学科发展裹足不前。我校所承担的大量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了科研实践与理论探索的良性互动,同时在集智攻关的氛围中强化了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了研究生集体成才和科研探索硕果累累的喜人局面。

(三)课堂教学融入大量的科研元素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阵地之一[3],我校在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重要平台的同时,也促进了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大力推行“科研成果进课堂”等改革活动,让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都浸润在“实践出真知”的氛围之中。大量科研元素被融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显著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让研究生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研究生的思维方式,使研究生从“填鸭式”的惯性思维中逐渐转变过来,树立实践检验真理的理念。

研讨式教学、研究生实验课等多种富含科研元素的教学形式得以广泛开展,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就为后续的科研实践奠定了思想基础,显著缩短了研究生从课程学习进入科研实践的过渡时间,对提高科研效率和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 进一步凸显科研项目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提高导师队伍水平,确保科研导向的正确性


导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研究生创新思想的播种者,导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成效[4]。打造一支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过硬的导师队伍,是确保科研导向的正确性、发挥我校依托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的办学优势的重中之重。

提高导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首先需要他们树立潜心科研的信念。在长期的科研实践过程中,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呈现显著的加速增长趋势,二十年的潜心研究是无法用单独的两个甚至三个十年研究所替代的,只有长期不懈的锐意进取才能造就国际一流的导师队伍。但是,在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导师可能会滋生一劳永逸的浮躁思想,走上工作岗位或评上高级职称就意味着创新使命的终结。尽管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等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教师的研究动力,但统一、量化的评价机制催生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心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导师队伍树立潜心科学探索的信念,自发地回归到突破科技瓶颈、引领学科发展的职能上来。醉心科研、立志奉献的导师队伍不仅能为研究生的培养指明方向,还能为他们的成长做出表率,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二)兼顾科研项目的实践性与探索性,培育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创新性

研究生的培养是科学与技术在两代人之间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既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来夯实科学知识基础和掌握科研实践技能,又要形成抽象的从工程实践中提炼问题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学科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兼具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科研项目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承的媒质。我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这一机制的延续与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科研项目实践性与探索性并重的特质。

然而,部分学科为实现短期效益的最大化,不愿意进行持续的科研探索,转而追求“短平快”的科研模式。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精力被花在重复性的科研事务上,难以形成扎实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前瞻性的科学视野,严重损害了研究生的创新潜力。

为了继续保持我校以科研项目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有必要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同时考虑项目的实践性和探索性,以军事需求为支撑,以学科前沿为牵引,最终达到依托优质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源于实践的科学底蕴和高于实践的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优化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形成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

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活动通常可分为实践创新和学术创新等形式。研究生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其特长和潜力也会产生差异。对不同团队内部的研究生,依据其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使他们逐步分化为学术创新型和工程创新型群体,在分工协作确保科研任务顺利完成的同时,促进不同研究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相应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也要同时体现团队协作和量体裁衣的特征。一方面,对一个团队内的所有研究生,其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要与学科方向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既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创新成果,又要有推动学科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对一个团队内部的研究生,其培养质量的个体评价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依据个人特点的差异,将不同的研究生分类为实践创新型和学术创新型。实践创新型研究生的评价指标更加侧重于学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方法创新,其成果形式可表现为学术论文、专利和技术报告等;学术创新型研究生的评价指标更加侧重于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解决学科瓶颈问题的贡献性,其成果形式以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主[5]。

给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设置适当的评价指标,有助于避免他们在科研实践创新和学术理论创新之间摇摆不定、顾此失彼,促进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考核与创新能力锻炼有机统一起来,最终形成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

\

 
五结语

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是我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特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因此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这一优势地位的确立与学校科研项目的高水平和前沿性是分不开的,也是因为科研实践融入了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离不开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科研成果进课堂”等教学改革举措。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继续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努力优化科研项目布局、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改革,确保学校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再上台阶,为创新型国家和信息化军队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河涛.科研管理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0):187-187.
[2]梁传杰,毕姗姗.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1-15.
[3]教育部:更好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综合版),2015(3):12-13.
[4]李亚非,林启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6):74-75.
[5]尹艳冰,李伟坤.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3):7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