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三阶段培育路径研究 ——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7 14:25: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与参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中国学生“走出去”读研和“引进来”留学生来华读研。本文聚焦于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培育路径,并引入制度逻辑的理论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可作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参考。

关键词: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王凯,等.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三阶段培育路径研究——制度逻辑的分析视角[J].教育现代化,2020,7(49):27-30.

Research on the Three-stage Cultivation Path of Gradua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roject

——An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Logic

WANG Kai,WU San-li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Abstract:As the core force of higher education,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and participated by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graduate educ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Chinese students"going out"to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 and"bringing in"foreign students to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gradua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rojects,and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logic for in-depth analysis,which can be used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 mode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Internationalization;Universities

一 引言

高校之间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纵观国内,已经有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通过归纳与提炼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三阶段演进模型,从动态的角度识别出该类项目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相关启示。

二 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研究

现有研究多从静态视角对当前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进行描述。例如,穆伟山和马翠[1]从宏观层面梳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政策,并统计了公费读研、自费出国及来华读研的相关数据。该研究团队同时还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合作模式进行了梳理,包括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2]。邹月辉等[3]也对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梳理,识别出这些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阮艳花[4]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背景下大学共同体模式带来的积极作用,并探讨了完善大学共同体模式的可行性方案。马丽丽[5]研究探讨了在国际合作背景下,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除了简单的描述之外,还有一些定量研究。例如,李海生[6]基于对国内57位研究生院院长的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以及教育质量,合作层次更倾向于博士层面,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和新兴学科,合作类型更愿意选择联合学位,选择合作伙伴看重外方教育质量。

其他一些研究则针对特定层面或特定项目展开了具体分析。例如,夏芃芃等[7]具体分析了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国际合作交流的有益做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改进措施。唐梅等[8]深入分析了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在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具体实践。陆建峰等[9]则基于南京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的实例分析,阐释了研究生合作办学对融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意义,并识别了该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分析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已经从各个层面,采用定性描述、定量统计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益处、问题及对策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就一个特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是如何被培育、如何成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已有研究尚未涉及,而本文旨在对此展开深入分析,补充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三 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三阶段培育模式

通过总结已有成熟的、成功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经验与发展规律,本文提炼出一个包含驱动因素、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制度逻辑之间的关系、着力点等要素的三阶段培育模型,并致力于依据这一理论模型指导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开发与成长,如图1所示。


\



(一)“相识”阶段

本阶段是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三阶段培育模式的起步阶段。中方院校和外方院校合作的驱动力多是一些偶然因素,或经本校教师引荐,或因领导出访等等。最初的表现形式包括邀请对方教授为本校学生做讲座或授课,如一些高校开展的暑期学校项目;或组织学生到对方院校进行短期游学,具体包括交换学习、短期访学或海外实习等形式。此时,合作双方由于文化、制度、办学理念的不同,制度逻辑也有很大差异,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消解双方的制度逻辑冲突,本阶段中方院校的着力点在于在交流过程中彰显自己的优势,从而争取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合作。

(二)“相知”阶段

经过“相识”阶段的接触,合作双方对彼此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双方寻求进一步合作的驱动力主要是学习对方的办学优势。这一阶段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中方院校的研究生赴国外院校进行1学期或1学年的交换,或一些高校实行的国内外双导师制(尤其在博士层面)。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开始意识到对方的教育理念以及办学优势。尽管制度逻辑存在差异,但仍选择性地吸收对方存在优势的逻辑。本阶段中方院校的着力点在于在合作过程中吸收对方的优势。

(三)“相恋”阶段

进入到“相恋”这一更深层次的合作阶段,双方主要受学生和家长需求的驱动。这一阶段的合作形式主要体现为双学位项目,如一些高校和外方院校合作的“1+1+1”硕士项目、联合培养博士项目等。在此培养模式下,研究生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而且还有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实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获取更多的科研机会。此时,双方不同的制度逻辑实现了耦合。进入到这一阶段后,中方院校的着力点在于与外方合作院校一起设计好项目的各项保障机制。

四 案例研究

本文以C大学与国外T大学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为例,引入制度逻辑的视角深入分析此项目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制度逻辑之间的关系。该项目源于C大学的老师邀请T大学知名学者为本校学生做讲座。讲座结束后,两所学校经过接触,在学生培养与教育方面相互了解,为了提高各自院校的研究生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和利用对方院校在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双方有了一定的合作意向。合作双方希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常态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双方院校经常进行一些交流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诸如学者互访、师生交换、科研项目联合研究和国际学术论坛等,双方院校在管理制度与国际高等教育等方面深度融合,选择性地吸收对方院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并且双方合力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相互承认学分,从而有效促进研究生交流与合作。

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合作,C大学与国外T大学在这一阶段的合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赴境外留学(包含交换生)。双方互派优秀学生赴对方院校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并设立专门基金支持此类项目的实施,在学生留学期间只收取少量费用,承担学生部分学习与住宿费用等。其二,开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校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为期1-6周的课程学习,通过邀请对方院校教授为本校学生授课,并为考勤、考试合格的学生颁发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其三,联合培养硕博士。双方院校的导师联合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与研究课题等。

该项目也体现为双方院校在教学水平与科研实力上的联合,两所院校充分发挥自己在办学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高品质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为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国际化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自身建设不足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大学要想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和优秀企业科研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是,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我国部分研究生导师的国际化教育背景不足。具有出国留学背景的大多是中青年教师,然而,由于年龄和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骨干教师不具有出国深造的能力。因此,许多研究生导师仍然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满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其次,我国部分高校与外方院校在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其培养模式不对等,双方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在教学大纲的安排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同时,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片面追求自身知名度的提高,过分注重合作数量,从而忽视了关于对方院校质量的把控,导致双方合作办学的机构与项目缺乏专业特色。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难以形成吸引力和竞争力。

\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经费短缺是影响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因素。在资金支持方面,我国政府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投入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国际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予以保障。其二,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以及跨部门协调机制,未有效形成合力。

六 基于培育模型的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强化措施

(一)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升交流合作能力


首先,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国际教师资源,并为教师和研究生出国深造、访问和交流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以导师的国际交流促进研究生国际交流。例如,通过聘请有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学者到大学任教或作为客座教授讲学,或派遣具有优秀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国际知名大学进修学习,以保证师资专业化水平的国际化。

其次,国内外导师之间加强沟通,共同联合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采取全面的评价指标,针对培养模式的不同,双方共同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节,为研究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并使得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最后,在与外方院校合作与交流中,我国高校应向先进国家的高水平院校看齐,在加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同时,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经验,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各部门要做好对外与对内双重的保障和政策支持。对外应利用资源丰富奖学金的比例和形式,对世界各国申请留华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吸引高层次的留学生人才。对内应给予国内高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校到国外办学,积累国际化办学经验,扩充教育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到发达国家开拓教育市场。

七 结论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寻找一种适合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是摆在大多数高校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已有成果,本文提炼的三阶段演进模型为高校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培育提供了明确方向,并对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有着较强启示。

参考文献

[1]穆伟山,马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回顾与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8-91.
[2]穆伟山,王展.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6):185-187.
[3]邹月辉,林金玉,孙法亮.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46-47.
[4]阮艳花.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大学共同体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6):172-173.
[5]马丽丽.国际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03):20-21.
[6]李海生.我国部分研究生院国际合作的趋势及问题分析——基于对57位研究生院院长的问卷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2):23-29.
[7]夏芃芃,羊扬,孟霞,等.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路径探讨——以国际合作交流为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5):80-83.
[8]唐梅,陈雨,余玲,等.研究生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227-229.
[9]陆建峰,刘亚洲,魏松杰,等.研究生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融合的模式探讨——基于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国际合作办学的案例分析[J].教育评论,2017(4):156-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7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