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持续快速发展,国际金融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国际金融知识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金融风险。与此同时,高校的国际金融学科建设工作井然有序,致力培养国际金融方面的优秀人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目前高校在国际金融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在教学创新上还有欠缺和不足。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创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长效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专业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李贺.新形势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6):64-66.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I He
(Shen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enyang Liaoning)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age,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knowledge in real life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helper in people’s work and life,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knowledge greatly reduces the financial risk.At the same time,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 order and committed to training excellent talent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However,in the long run,the teaching mod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ill relatively traditional,and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and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innovation.Based on thi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xchange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s.
Key words:New situation;International finance course;Teaching mode;Innovation
一 引言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追溯到200多年前。它是在国际贸易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也日益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国际金融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大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国际金融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它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影响人们的财富规模、投资和消费行为,而且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生产和销售行为,同时也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总量、政局稳定和政策效应。因此,新形势下,国际金融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国际金融课程对于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国际金融的相关学科知识已经融入各行各业的运营,因此,国内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学科建设并已取得长足发展。国际金融课程是注重应用和创新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缺陷,教师的教学模式亟待创新,应当从严抓学生课业成绩转变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上来。新形势下,创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的长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明确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
在国外的许多大学中,很少有单独开设国际金融课程,而是在一些相关学科课程中分散阐述其内容。例如:有关国际金融制度与国际金融市场等内容在国际货币与金融、货币经济学等课程中介绍;有关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中介绍;有关国际金融理论问题在国际经济学、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汇率经济学等课程中介绍;有关国际金融的实务问题则往往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开设的证劵投资、跨国公司金融、国际银行业、项目评估等课程中介绍。
国内大学中开设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实际上是国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一个综合。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既有理论,又有实务;既有微观问题,又有宏观问题;既有自己独特的专门领域,又有与其他经济学科相关的交叉领域。国际金融是一门理论性与实务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是为社会培育适应性时代、专业水平过硬、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分析现阶段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目标和进度,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实践和金融分析技能的重点培养。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学生,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比较熟悉,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料十分便捷,因此学生有能力完成自主探究项目。高校要想提高学生对于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成效,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创新探索渗透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工作中去。因此,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项目教学任务,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以项目竞赛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竞争、相互鼓励完成实践训练。坚持创新教学模式主导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国际金融知识水平的提高[3,4]。
三 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注重理实结合
近些年来,国内大学金融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相关著作和教科书都有很多出版。由于国际金融学涉及的内容繁多、负杂,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际金融学的专著和教材,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也是非常必要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材是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以教导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将知识内容铺陈开来。这样的教材结构设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但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运用,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吃力,不知道应该应用课本哪一方面的知识。在理论教学方面,多数参考书忽视本科人才培养类型的差异,没考虑到本科人才群体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区别与需求差异。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是到实际部门从事专业性或管理性的工作,理论性强的教材“产品”与应用性强的教材“产品”相比较,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应用性强的教材“产品”。
因此,教材使用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和研究型大学,教材结构层次分明,增强了国际金融这门科学的系统性。教材内容有创新与研究,跟随国际金融的新发展。教材文字通俗易懂,语言自然流畅,便于组织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运用范例的有机结合,每讲解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要针对知识点举出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该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和范围。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强知识的连贯性,便于教师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前以一个大的应用实例来引入课堂知识,并针对例子的细节详细讲述应用到的知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知识点的实用价值,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学会举一反三,将理论知识灵活转化为应用能力。
四 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堂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为学生设计安排适当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目前,各个高校在国际金融课程的实训教学上都有一定的安排,但并未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一方面,个别教师对实训课程不重视,课堂管理松懈,学生上课时对于实训课程没有正确的认知,对教师的讲解和实训安排态度消极。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实训课的教学设计上,要精心安排国际金融实训课题和实训方案,吸引学生对实训课的热衷,从而主动积极参与到实训课的学习中来。例如,在安排国际金融相关实训时,教师可以将实训内容规定为游戏设计,让学生参考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开展国际结算模拟、公司业务模拟等主题内容的实践训练,培养对于教材知识的应用能力。相比于进入公司进行实习,学校组织的模拟训练成本投入较低,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营造金融经济市场氛围。在实训课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作为辅导者,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学生答疑,实训课后,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评比,指出学生的不足。这种方式可以比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锻炼动手能力,发挥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五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注重课外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只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和有限的实训课程来学习国际金融课程,想要在专业能力上有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因此,高校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实践来锻炼自己。比如,高校国际金融相关教研室可以建立一个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为项目准备全面的参考资料,为项目活动准备一个专门的场地,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同学们可以加强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在项目中为学生提供问题咨询和技术指导。对于研究和发展特别好的项目,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鼓励学生将项目投入实践运行。这样的课外实践方式能够给学生的活跃思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创造研究条件,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5-8]。
对于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并通过金融实验、实习基地实习和模拟交易大赛形式加强实践教学。最后一年集中时间,安排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通过“做中学”的过程,结合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革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评估考核手段
在传统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目标进行学习和训练,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评估。这种考评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将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教师的评估考核与课堂总结成为教学活动的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在新形势下,创新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课程考评方式,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交流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课程学习状况。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国际金融课程相关主题的竞赛,例如在班级内开展“外汇交易模拟”竞赛,在学生竞赛结束后,让学生组织成绩评定小组进行比赛考评。国际金融课程竞赛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反思对于主题竞赛的执行和完成情况,思考自己在训练过程中有哪些程序做得还不到位,哪些地方还有进步的空间,在小组团队合作过程中自己有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以及在竞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交流实训经验,最后教师来解决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共同促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质量的深度提高。
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理论教学、实训课程和课外实践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注重对于课程考核评估手段的革新,对于国际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在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国际金融课程加强教学模式创新迫在眉睫,只有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应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际金融行业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捷,白炜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7(8):137-138.
[2]赵朝霞.2+2培养模式下《国际金融学》模块教学改革的应用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53-154.
[3]李敏“.互联网+”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5):18-20.
[4]李昂,李宝琴,迟梦,等.多维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7(17):64-65.
[5]李贺.国际金融[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18(8).
[6]刘惠好.国际金融(第二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7]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8]陈雨露.国际金融(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