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简述了协同育人的概念,总结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六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育人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耿宝莹,胡雯,谌思.新形势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4):86-
87+156.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New Situation
GENG Bao-ying,HU Wen,CHEN Si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chool,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Sichuan)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riefly,summarizes research status quo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and explores"six in one"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counselor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based on actu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and puts forward guarantee mechanism of"six in one"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llege counselors;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Education mechanism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本文从协同育人概念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现状出发,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提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一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
(一)“协同育人”理论基础
“协同育人”是“协同理论”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应用[1]。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教授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于1976年发表了《协同学导论》。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中,尽管其子系统属性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它的基本原理是“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因此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广泛开展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刘兵勇等认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育人方面存在[2]:“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体制机制”三个不协同,提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四条途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协同配合、社会实践育人中的协同配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协同配合、校园文化育人中的协同配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二者协同配合的组织保障。杨卫东等认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育人的理论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3],并提出“以教学和科研相互渗透为主要协同模式”、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和教学行政联席会议为主要协同平台”和“以课外实践和就业指导为主要协同领域”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方法[4]。王铁等研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构建,提出“建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享交流机制”和“完善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5]。
总结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相关文献不难发现,目前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主要聚焦在协同育人存在问题和机制构建的理论研究层面,而实践操作和应用较少。具有创新性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思路或途径主要有:①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联合组成科研团队,达到资源优化组合;②鼓励辅导员学习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参与教改、教研课题,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等培训,提高其课程育人能力;③搭建线上线下育人平台或辅导员工作室,在一个平台内互动交流而实现协同育人[6];④建立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合力;⑤专业教师担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教学,辅导员担任专业课的助课,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合作育人;⑥完善协同育人的激励评价机制。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初步探索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承担育人的两大主体。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综合上述,思政工作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的交集,是他们的共同的任务。本文结合我校协同育人实践,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1.以队伍互融为重点的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新入职专业课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班导师、兼职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上思政课制度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互相深入第一、第二课堂,做好两个课堂的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教学和育人任务。创建新生骨干训练营试点,分别由博导、国家青年特聘专家等任班导师,选拔优秀辅导员任班主任,以专家型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进行新生骨干的培养,全方位提升新生骨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新生骨干带动其他学生。
2.以育人基地为重点的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实习是工科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实践环节,暑期实践是以学工队伍牵头的社会实践环节,根据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建设好这两类实践育人基地,打造一支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管理+专业+实践”育人团队。
3.以网络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协同育人机制。网络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成立由党务系统负责人和学工干部共同负责的网络文化工作室,通过精品文化栏目、思想引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及校园文化,构建网络育人平台,达到文化协同育人。
4.以创新创业为重点的科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基地及实验室是最佳的科研育人场所,而发挥好创新创业基地及实验室育人的关键是组建一支由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联合指导组。制定“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计划,选拔部分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
5.以支部共建为重点的组织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辅导员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与各系教工党支部共建,以及系列师生党建活动共建等形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先锋模范的育人作用。
6.以意识培养为重点的管理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教师骨干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及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学生工作等形式,培养教职工的全员育人意识,让专业课教师主动参与学生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形成同心同向、同德同力的协同育人合力。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六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辅导员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是高校全员育人大系统中的两个主要子系统,“六位一体”是实现全员育人实践的六个运行机制。根据协同理论,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相互协同配合,就能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如果各子系统相互掣肘、冲突或摩擦,就会增加系统内耗,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辅导员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组成的育人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随时都可能得到外来能量或物质,如专业课教师或辅导员人员的增减、科研环境或经费变化、网络文化的输入、教师与辅导员结合形式的改变等,都将促使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为了使辅导员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两个子系统发生协同作用,有必要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专家型教师作班导师、协同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职务晋升晋级等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引导输入系统的外来能量,形成“六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2.物质保障。实践基地、科研经费等是协同育人的物质保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经费及教师科研项目构建物质保障体系。校、院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以立项方式支持学生团队;加强校企协作,支持和鼓励学生进驻社会、企业的科技园。3.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源是做好“六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关键。首先要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辅导员队伍,培育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善于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心灵、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学术大师级人才。其次,相关部门或领导对这两支队伍进行协调,使其形成一个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真正做到同心同向、同德同力。
参考文献
[1]彭斌,袁晓娟.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7):271-272.
[2]刘兵勇,王雅静,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2):81-84.
[3]杨卫东,齐长利,钟瑷琳.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育人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06-110.
[4]杨卫东,孙舒悦.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92-93,96.
[5]王铁,杨菁,于泽华.协同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工作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交际,2017(18):38-40
[6]胡明亮.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教育理论研究,2018,(21):118-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