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26 15:12: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志愿服务管理不规范、志愿服务社会认可度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深刻等,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遇到了“瓶颈期”。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品牌化;网络化

本文引用格式:刘欣.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6):130-132.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Service in the New Era

LIU Xi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Henan)

Abstract:Voluntar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civilized society,constantly promot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our countr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fforts 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s.In the new era,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service,such as the nonstandard management of voluntary service,the low social recognition of voluntary service,and the college students'poo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voluntary service,which lead to the"bottleneck period"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service.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service,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servic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Curriculum;Brand;Network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志愿服务,是从青年群体中兴起。在大型活动服务、助学支教中,青年人一直是主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在与志愿者见面讲话、给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回信中,多次鼓励青年志愿者,要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他教诲青年人要积极向上向善,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要求青年人能够立足新时代,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目标和志愿服务发展方向,继承发扬雷锋精神,用志愿服务行为传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开展志愿服务的主战场,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近年来在各种大型赛会中都活跃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优异表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由于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各方面条件限制,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并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2016年12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中》将“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明确为学生的基本权利[1]。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各大高校的志愿服务主要是团委负责牵头,具体活动开展主要依托于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为青年志愿者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窄,层次低,形式单一,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失去兴趣,更多是为完成任务去参加活动,没有真正领会志愿服务的精神[2]。

\

 
三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不高和保障不到位


一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基层的认可度不高,主要是因为国内开展的志愿服务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推进,大家都比较反感排斥行政性的志愿活动[3]。二是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到位,了解不充分,社会上志愿服务氛围不浓厚,有的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当作廉价劳动力,导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挫伤了大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三是目前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

大学生受时间、知识和能力的限制,目前所从事的志愿服务主要有敬老慰问、义务植树、义务打扫卫生、走进福利院、捐衣捐物、无偿献血等,大多都是行政性的指令,志愿活动项目窄,内容单调,形式不新颖,导致志愿者热情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有明显的节点性,基本都集中在3月份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献血日、世界环境日等,显得很刻意。

(三)志愿服务组织和活动管理不规范

一是志愿服务组织不健全。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都是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分团委或者班级,日常活动开展主要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人数多,但指导老师人少、精力有限,志愿服务组织不健全,实际运行中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是志愿者注册形式不统一。学生注册志愿者没有统一的注册制度和管理平台,只是填写简表登记,学生毕业离校后,志愿者身份和志愿活动没有留存痕迹,没有延续性,造成志愿者资源浪费。

三是志愿活动招募不规范。目前志愿活动组织只关注志愿活动参与的人数,并未关注志愿者的质量,志愿者招募门槛低,程序随意,没有对志愿者进行筛选,经简单考察和培训后就直接安排志愿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服务质量。

四是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是志愿服务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目前大部分学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客观的评价,奖励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在德育学分中加分,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或者是表彰优秀志愿者。这些奖励都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较少,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的组织、社会认可,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降低,慢慢脱离了志愿服务队伍[4]。

(四)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不足

志愿者通过无偿或自愿的方式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社会开展服务或救助,志愿服务本身是无偿的,但志愿服务运行如志愿活动宣传、志愿活动推进需要成本,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单独的活动经费,日常活动运转主要靠协会会费或者外联赞助费,经费来源不稳定,直接导致志愿活动无法持续开展,更无法开展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

(五)志愿服务培训不到位

大学生所涉及的志愿服务领域窄,志愿服务单一,志愿活动随机性比较大,因此很少开展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志愿服务开始前,一般都是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简单讲一下志愿服务的注意事项,一方面,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另一方面,缺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忽视了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当前,这种粗犷式的志愿服务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志愿服务开展的迫切需要。

(六)学生志愿者自身价值取向

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大部分都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阅历,提高社交能力,此外,有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德育学分,有的是从众心理,有的是被迫参加。总之,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没有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导致服务动机不纯,志愿服务的效果也不理想,阻碍了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志愿者注册工作的通知》《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志愿服务条例》等相关制度。这些都是指导性和框架性的政策,但到具体落实,还需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从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应该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为高校志愿服务保驾护航,确保高校志愿服务运转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法可依[5]。

(二)探索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

一是学校完善志愿服务领导机构,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机构,设置专人专岗负责,统筹协调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服务机制,构建“广泛参与、全员关注”的服务格局。二是规范志愿服务流程。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汇”APP等规范志愿者的注册、志愿项目的发布和志愿服务时长统计等工作。三是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将志愿服务精神和理念融入到培训课程[6],提高志愿者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质量,营造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当优秀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四是做好志愿服务认定。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志愿服务记录应如实完整归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五是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学校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把志愿服务列为学生入团入党、评优评先必备条件之一,定期开展志愿者表彰大会,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志愿服务新风;二是社会上可以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回馈激励”模式,结合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商务等部门组织公益单位和爱心商家进社区开展志愿者积分免费兑换服务;志愿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参观景区、体检时可享受免费服务。六是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志愿服务组织实施、认定记录、认证表彰、教育培训以及根据需要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购买保险、提供物质保障等所需费用开销,为志愿服务活动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三)志愿服务课程化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也发文要求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要求高校要把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设志愿服务相关课程,实现志愿服务课程化[7]。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志愿服务整体水平和素质,还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四)志愿服务专业化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更倾向于参加跟自身专业相关的活动。比如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的志愿宣讲,将食品安全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志愿活动,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传递给更多的人;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开展艺术墙绘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将创建美好家园的幸福憧憬展现给更多的人。组建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不仅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将专业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更容易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更容易传承,同时也保障了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8]。

(五)志愿服务品牌化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志愿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志愿服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结合当地特色、学校文化、学科专业、学生兴趣等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通过品牌的凝聚力,让学生在服务中受益成长,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六)志愿服务网络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00后,他们的衣食住行玩乐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志愿服务应该以网络化为契机,逐步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网络化。以网络为平台组织志愿服务、宣传志愿服务,以网络为阵地开展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网络化不仅可以减少志愿服务成本,同时,网络的快捷性、广泛性、虚拟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可以使志愿服务没有边界,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这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率和效果[9]。

(七)志愿服务模式创新化

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是志愿者给予志愿服务对象无偿的帮助,志愿服务对象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志愿服务的效果无法体现,志愿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也没有评价的标准,这种正向的志愿服务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长久发展。可以尝试翻转志愿服务,志愿者要关注志愿服务对象的优势资源,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志愿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资源,体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而不去一味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志愿服务更加有活力,更加有生命力。

五总结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历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不懈追求的时代,也是中国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个崭新的时代。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志愿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依然面临着重要的任务。新时代的志愿服务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志愿服务具有立德树人的突出价值,尽管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发展还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但高校要不断努力探索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新路径,实现志愿服务高质量、常态化、制度化发展,为社会输入更多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俊茹,张益民.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9(07):162-163.
[2]王晶.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调查——以大连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7):118-120.
[3]肖洒.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16):147-148.
[4]叶文通.广东省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5]张建,贾月月,朱小雨.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6):104-105.
[6]张玉立,张玲玲.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04):102-103+110.
[7]戴艳,王凤娇.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化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7(14):124-125.
[8]江源.论专业型志愿服务与理工科专业实践的协同[J].教育现代化,2018,5(07):175-177.
[9]王为正.网络化管理及其对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04):120-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