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深入探究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路径,笔者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路径。
关键字:双创背景;高校;突发事件;特点;应急管理;文化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王阳.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8):112-115.
Research on Cultural Path of Servic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WANG Ya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Langfang Hebei)
Abstract:In order to deeply explore the cultural path of servic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he author star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m,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s the cultural path of servic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College and university;The emergency;Emergency management;Cultural path
一 引言
高校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重要场所,既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同时还要确保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如何才能通过做好高校服务应急管理工作为广大师生群体提供更安全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双创”教育正在我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积极建设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高校而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其中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则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所高校的传承。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仍然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作为高校负责人,他们必须要加强对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开发与运用,确保学生能够在校园内更健康、更安全、更快乐地成长[1,2]。
二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众所周知,高校是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场所,而且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省市甚至国家,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背景、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难度。为了给广大的师生群体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健康的校园环境,国家不仅构建了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并且还要求国内高校要切实做好各项应急工作,通过加强对师生的教育来提高他们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然而,不幸的是,虽然政府和各大高校都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做出努力,但是高校突发事件却屡见不鲜,根本就不能彻底根除这个问题,导致很多家长也对高校能否真正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提出了质疑。高校之所以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主要是因为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我们不能用一些普通的手段和制度去保障学生的安全,而且真正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显得措手不及、不知所措[4]。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阶段性
一般来说,高校人流量比较大的阶段主要是上课阶段、各种基体活动阶段等,而这就很容易因为人流量的突然增大而产生一些突发事件。民以食为天,在吃饭阶段,学生也都拥挤到食堂,使这个本身就非常狭窄的区域更加拥挤。在这个拥挤的场所里,学生就很可能因为被别人撞到或者是脚滑而将手中的热汤泼向人群或者某个人,那么就会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除此以外,像一些不可控的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涝等,还有一些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乃至社会热点事件等在学校管辖范围内或周边区域发生的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对学校产生影响。相反,如果在暑假、寒假等期间,由于人口密布急剧下降,所以并不会存在因为拥挤而产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这就显露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
(二)随波逐流性
很多高校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却并没有任何的社会阅历,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当代高校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其能够获得信息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信息很可能具有一定的煽动信息,会使那些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沦为别人利用的工具,进而导致冲突的发生。现在的大学生“愤青”居多,当看到网上所谓的“不公平”信息时往往表现的非常的义愤填膺,对那些自己根本就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消息妄加评论,甚至直接参与到“骂战”中,最终可能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身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一旦这些负面信息传播到学生群体中,就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扩散到整个校园,不但会给校园的稳定和谐造成威胁,同时还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消除这种随波逐流的不良风气,那么其所造成的破坏就会越来越大,最终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三)连带性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很多时候,所谓的“合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可以称之为“一丘之貉”。“三人成虎”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比较常见,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那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意识,不但喜欢把一些道听途说得到的消息传播给其他人,甚至还会无限的夸大,最终使得事实的真相被掩盖,但是却流传出各种各样恶意中伤的版本。大学生是高级知识分子,其不仅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更应该尊重事情,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时口快而胡乱扭曲事实,更不能将自己根本就不确认的消息用非常肯定的语气传达给其他人。高校与学生是一体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当每个学生都能维护学校的根本利益,并维护学校的名声,学校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社会影响力才能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得到的潜在利益也才越来越大。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维护校园声誉的人才。
(四)“继发性”特征突出
高校大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而且很多时候他们总是喜欢将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分享给他人。网络上所报道的那些社会突发事件既包括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同时还包括有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的。而学生对那些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更感兴趣。高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口密集场所,可以说,突发事件的消息在学生中的传播很多时候就像是病毒传播一样,在非常短的时间段内就可以传遍整个学生群体。事实上,如果某些突发事件是来自于高校本身,那么很多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到现场“参观”,而不会考虑这些现场会不会还有再次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总是将自己当成是一个吃瓜群众,而没有想过自己非常可能有一天会成为突发事件中的主人公。学生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总是想当然的将自己“化身”成一个个“传话筒”,但是却并不认为自己的这些所作所为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恶化。
(五)责任先定性
高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本身就应该附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相应的,校园内的每一个教职工也应该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做出努力。一般来讲,在高校这个大环境内,学校负责管理工作的人与学生的关系明显就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要求当那些突发危机来临之际,高校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就应该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学生提供各项保护工作,组织、引导学生从这些突发危机中摆脱出来。换句话说,在处理这些突发危机的过程中,校园管理者就应该提前规划好承担有应对危机的责任。这种责任先定性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公共事业机构实施应急管理需要特别重视的。与其他公共区域相比,像商业区、街道、社区等环境中,在突发危机来临之际,并没有固定的人需要为其承担责任或者说为他们提供保护的责任。原则上来看,他们只需要保护好自己即可。
三 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属于一只脚已经迈入社会的特殊群体,但是由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对于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知道的并不多。高校不仅承载着学生成才的梦想,更要承担起保护学生的重任。随着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深,秉承“资源共享、积极沟通、共建共赢”的原则成为保障高校学生安全的重要基础。教师最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主持者,他们必须要为广大学生群体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灌输应急管理思想。高校大学生思想往往比较单纯,这也是他们成为很多不法分子青睐对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大学生数量非常多,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高校重点保护的对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高校这个大家庭而言,由于涉及到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的发展安全,其必须要把服务应急管理工作放到一个足够高的位置上,让校园内的每个成员都能为保障校园安全做出贡献。“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校园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校园安全事件发生以后还可以置身事外,因为他们或多或少总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双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而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只有当他们置身于一个安全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内,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节,而不会被一些繁琐的事情所困扰。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其更应该正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推动高校应急管理工作,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师生群体着想,既要完善相应的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安排专人负责相关事务,确保校园内的安全。
四 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路径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应急管理管理与文创完美地结合到一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来达到想要的效果,既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让他们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等知识技能,并通过“一部剧+一堂课+一场演练”的模式,让学生们在零距离中感受危险的可怕、生命的可贵,通过认识、体验,将安全知识牢记在心。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以一个安全理念为核心,并结合不等同年龄段孩子的安全需求制作相应文化产品,从而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利益,提高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教育的有效性[5,6]。
(一)保障应急管理文化教育的实践性
每个校园师生都应该积极地成为安全防范教育的参与者、决策者,都应该有基本的自我防范意识,相应的,人人都应该知风险、会防范、有准备、能应对。应急管理的第一位的就是防,文创+应急管理的模式,能产生更大的宣传效应,同时也更符合双创背景下对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基本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师生的根本需要。要尽可能地保障应急管理文化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体验一些“突发事件”,使他们每时每刻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时刻都要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正确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培养出学生的应急安全意识,同时还不能让他们对应急管理工作产生阴影。当然,高校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制度,为相关负责人指明工作的方向,同时也可以使校园服务应急管理工作更规范、更有序,从而保障应急管理工作有效性。
(二)积极利用科普宣传手段扩大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路径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手段,都不如直接将可能会发生的突发事件隐患直接扼杀在摇篮中,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就可以积极利用多元化的科普宣传手段不断地扩大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的路径,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应急管理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也就是说,各大高校应该从源头上考虑,利用创新宣传的形式,文创加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升他们的应急知识,同时提升全校的应急安全文化的综合水平,从源头做起,防患于未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既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还要把应急管理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对应急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7-11]。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等平台给学生推送一些有关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不断地接触这方面的信息,保障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编撰应急管理文化教材
在双创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成为促进高校未来发展、提高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话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的功能不单单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在实现其基本的功能之前,首先应该确保学生的安全,能够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应急知识,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临危不乱,保持清晰的头脑妥善处理问题。尤其是在双创背景下,学生不但应该有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创新能力,不能忽视自己的主体性而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应该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而不能忽视事件的特点一概而论,否则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制止事件的发生,而且还可能导致事件的进一步恶化。为了更好地宣传应急管理文化,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校处理应急事件的综合能力,学校除了要充分利用各种科普活动对学生教育以外,还要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编撰相应的教材,让学生入学之初就接受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学校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编撰教材的过程中,学校负责人既要有自己的创新性,同时还要善于借鉴其他高校开展应急管理文化教育活动的经验,取长补短。切切实实地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校园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心的“双创”理念的发展,其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众多领域发展,甚至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各个角落。双创背景下将应急管理管理与文创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既可以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提高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教育的有效性。由此可知,《双创背景下高校服务应急管理文化路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晓云,徐鹏彬,王延鸿,等.高校青年教师服务应急管理与学生发展的途径研究[J].学理论,2013(03):237-239.
[2]徐鹏彬,雷晓云,安文娟,等.高校学生工作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12(12):152-154.
[3]王倩,史恭龙.基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05):630-633.
[4]苗雨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调查——以苏北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09):100-102.
[5]卢昱静.法治化视阈下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制度的路径思考[J].法制博览,2019,(11):191.
[6]张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10):134-135.
[7]龚静.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案例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5-5(8):24-26
[8]李常.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6(2):140-141
[9]赵剑峰.探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J].决策探索(中),2019,(04):11.
[10]滕苏苏,袁静.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有效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121-124.
[11]蓝朝阳.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机制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1):34-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645.html